《洛阳往事》第一章 最初的文明
第一章 最初的文明
往事要点索引
◆ 在遥远和苍茫的历史远端,河洛地区的沃土草木容留了前来的先民。先民中的领头人出自葫芦,他看到了黄河支流图河中的马面鳄,最早的玄妙的学术成果便诞生了。
◆ 禹让手下喊他“老大”。手下说:“小的们都是文盲,真不认得字呢。”大禹说:“告诉你们吧,这两个字,叫做:中央!”
◆ 如同别的什么刚刚出生的小东西一样,最初的河图洛书也只能是婴儿,简单、素朴,甚至粗陋,但它是在不断地得到丰富,发育和成长的。有的朋友四处找寻资料,力图一证河图洛书从根源上并无什么价值,而仅仅是带有花纹和斑点的石头而已,理念十分“唯物”,做法十分辛苦,然结论不一定为众人叫好。
◆ “龙图天地生成之数”和“洛书纵横十五之象”两幅图案,作为正统的文化资料进入教科书,完成了由太古野生到庙堂高阁的华贵转型。
◆ 今天的中国社会走入了经济世道,起自南方先行地区的对于数字“8”的膜拜,也逃不出“术数”的魅影。
◆ 河图洛书本质上的数学思想,跟方士们的“术数”观念,你借我,我借你地融合,长成了中国文化之重要部分。
◆ 风雪雷雨的天气,不能出去,先民们便坐在地铺上把玩拣回来的石头。忽然——某石头上,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纵、横、斜三条线上的三组斑纹,衬着晶玉般的天然底色。加加减减地计算一下……太奇妙啦!他们发现。
“发现”。是的,任见一直以为河图洛书之于古都洛阳其重要正在于“发现”。世世代代的后人在装扮和丰富河图洛书,但最初,对河图洛书的发现当然是简单的。
简单,是成年人对童年人的评价,童年人的也许简单的“发现”正是他心性的开启、智慧的萌动和创造力的发端。
其他地方的先民在忙别的事情,没有这个“发现”,那么,“河图洛书”作为一个民族文化之源,河洛、华夏、全世界,就都有理由敬服了。
◆ 这个“记载”——“利用”——“演绎”——“热闹”的现象链条,不是一朝一代的,除个别帝王愤恨谶纬,河图洛书连带遭殃、偃息不闻外,几乎总在持续。前曾论证,正因如此它才成为文化。
◆ 统治,需要文化,文化,常常需要“借尸”。所谓文化之“魂”总得附丽于他物他事之上,才能让人看到它是“活”的,才能心甘情愿地伏而受之。河图与洛书正是这样被选中的物事,历朝历代涂抹打扮,成了中国特色的“文化巨树”。
也就是说,河图洛书这个文化之“源”,不断被丰富,不断被利用,是“治”的需要。
◆ 人是首先关注自身的,这是人的生物本性。卜筮、测运、占星、风水投合了这种本性,加之江湖术士你渲我染,它便八方四处地生长,“连绵”而“文化”了。
叩开历史的门
当我们跨下舷梯,走出位于北邙的洛阳飞机场,楼厦林立的洛阳在山下的川区欢迎我们了。
当我们迈上站台,走出位于龙门的高速动车站,现代气派的洛阳在伊河与洛河间欢迎我们了。
我们当然已经知道洛阳是一座历史古都,体验始于怀古就是顺理成章的了。而且,怀旧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回溯历史,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中国,这个屹立于世界之东的伟大国度,经历数千年的发展演进,至于今天,可谓气象泱泱,神采堂堂。然而在华夏历史最为遥远的地方,有着什么玄妙,吸引我们寻索的兴致呢?
洛阳,几乎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缩影。当我们叩开洛阳的门扉,披开错落层叠的重重历史大幕,探问这个城市舞台最深处的动静的时候,我们发现的是什么不寻常的剧目呢?
“河图洛书”?是的。
“河图”与“洛书”,是认识洛阳的一对具象而又抽象的话题。
两幅神秘图案,不啻是富于洛阳地域特色的河洛文化的滥觞。我们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还常常于有意无意之时,看到华夏神秘文化的形影。华夏神秘文化中的中的阴阳五行、卜筮术数,以及周易、太极、八卦、六甲、九星、风水等等,其背后的景致都是神秘的河图洛书。
就河图洛书咨询洛阳市民,咨询洛阳旅游界人士,会得到热情的反应:某处有河图洛书的石碑,某处有河图洛书的雕塑,某处庙宇即河图纪念点,某处岸畔即洛书出水处。但进一步求证,关于河图洛书的回答,就难免优点茫然了。
莫要冀望一席交流解决问题。洛阳同其他城市一样,忙于新式社会的建设,和谐社会了,科学发展社会了,各种美好的社会,一心不能二用,现今的中国哪个城市不在忙呢,这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在于河图洛书扑朔迷离在洪荒时期的洛阳,本身就是十分玄妙的二合一的谜团。
洛阳访古,探问华夏历史最为纤细的远端的情形,最神秘最说之不尽的就是这个河图洛书。而且,华夏后世各路人等,寻看“河图洛书”清妆素颜的少,反而为它描眉画眼的多。
先民,在华夏两河流域
在遥远和苍茫的时节,有一些人,采撷野果,围猎兽类,在生存中行进,在行进中生存,迤逦来到了黄河中游一带。确切地说,这里是黄河与洛河的地盘,这里的沃土草木欢迎和容留了他们。
他们的领头人叫做“伏羲”。伏羲是个不同寻常的人。他的母亲是华胥家的姑娘,春日无事,外出闲转,到了雷公洼,湿泥地上有个硕大的蹄印,她觉得好奇,就以自己的脚踩上去比试比试。一踩却感到全身震动,引发了一串雷声,忙跳下来,居然已经因此获得了身孕。
华胥氏的这个孕育十二分漫长,延续了十二年。十二年后,娩出一个巨大的葫芦,葫芦裂开,走出一个少年郎,便是伏羲。
葫芦的孩子!
人们惊奇极了,纷纷叫道:瓠兮,奚矣!瓠兮,奚矣……
“瓠兮,奚矣”就是“葫芦啊,好稀奇啊”。“瓠奚”后来音变,成了瓠牺,又成了匐羲,最后是伏羲,伏羲氏,还有个别时候被个别人奉称为羲皇。
伏羲的“产生”异兆频现,如此不凡,长大了自然异秉在身,统治众人。
伏羲领着大家躲避躲避水灾,追逐可以猎获的动物及成熟的植物,寻觅能够平安地生息繁衍的地点,觉得河洛之间草木繁盛,气温宜人,便停留在这里。
作为头领的伏羲比大家聪明,教大家用细藤条结成网捞鱼,把捕到而吃不完的小兽蓄养起来,人则搭一些地窝棚居住,安全,御寒。
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生存条件怎么说也是恶劣的,常常突现各种灾难,令人猝不及防,因而伏羲氏把很多功夫下在“测”和“卜”上,留心一切征象,以之对事物进行先测,进行预决。
伏羲的手下,伏羲氏的部落民,发现什么所谓吉兆、祥瑞,就立即汇报给首领。
他们发现黄河中浮出了一种马面鳄,由中流游到南岸,进入河汊。马面鳄身高八尺五寸,还生有两只翅膀,头顶虬须,背负龙鳞,凌波踏水,如履平地。从未见过,这不是神物嘛,龙马啊,火速禀知伏羲。
马面鳄逆游向上,进入的黄河支流在如今洛阳市正北,孟津县白鹤镇东边。伏羲来了,就缘着河岸一边走一边观察这头巨大的马面鳄。
马面鳄游到浅水处,背脊暴露出来,伏羲看到它的鳞甲有不同的颜色,组成均匀的斑点,就按照那些斑点的相对位置在岸边沙滩上画出来,跟手下一起研究。
马面鳄便是后人所说的“龙马”,它背上的图和伏羲复制在岸边沙滩上的图便是上天责成黄河赐给人类的“河图”。
伏羲是个有责任心和爱动脑筋的人,责任心,使他时刻不忘为他的氏族的生活进行卜测和预算,动脑筋,使他埋头在河图这个斑斑点点的数字组合里边挖掘、探索,居然弄出了个玄而妙之的学术成果——八卦。
我们暂且按下“八卦”,来看看神话中的另一个“人物”——禹。
世界上许多民族史中都有洪水传说,可见上古时期“水患”是个压头的大问题。在中国神话中,同样严重:洪水灾患连绵,人众愁苦不堪。
有个叫“鲧”的人,是嵩山一带跟水灾战斗的夏部落主。他的办法是筑堤垒堰,严防死守,由于条件恶劣,工具落后,水情温和时尚可凑合,暴雨山洪连天而至就完了,费劲筑成的土坝荡然无存。跟水互搏多年,泽国还是泽国,汪洋还是汪洋。
鲧的儿子禹成年后主管水务,检讨其老子失败的原因,变“堵截”为“疏导”。
禹不再修筑堤坝了,指挥奴隶们,顺着黄河、洛河、伊河等水域的流向,到处扒口子,开通道。在持续数年的系列工程中,禹还常常亲执耒锹,身先士卒,使奴隶们备受鼓舞。这一代人渐渐制服了水患。
禹在治水中运用权力,尝到甜头,即有了把持国柄的谋算,由是不断处心积虑,多方准备,夏族部落联盟便因禹的威信和筹划而产生了。
禹让手下喊他“老大”,一来二去,他的名字也成了“大禹”。
洛河的水面慢慢回落,大禹带着手下来到洛水边视察。鱼鳖虾蟹都在浅水里嬉戏,尤其那些鳖们,见到久违的太阳,纷纷挤上水中丘台晒背。
大禹站着不动,过了一刻说他看到了那匹花背巨龟驮着字呢。手下的眼睛都随着主人转,无论看到的还是没看到的,都说:“啊呀,真大。身长足足一尺半还要多。可是小的们都是文盲,真不认得字呢。”
大禹说:“字不少,我认得。正顶上两个字:皇极。皇极什么讲意儿,就是中央。四周那些字,也都有讲究。我都记下来啦。”
大禹的手下察言观色惯了,心里都清醒,簇拥着大禹,你一言我一语道,大人治水有功,大德布于天下,故而洛龟贡书,出示“中央”,这是上天赐给人间的祥瑞,大人应瑞即天子位,才是行万世大道啊。
回到治水指挥部,大禹把洛水神龟背上的文字背写了出来——
皇极。便是大禹批解的那个“中央”。围绕着“皇极”,是“三德”、“五行”、“五事”、“五纪”、“五福”、“六极”、“稽疑”、“庶征”等文字,共有九组。
大禹一边治水,一边可真没少动脑筋,你看,他连“纠办”、“征缴”都考虑到了。
这些内容何其神妙不凡呀。这些连虞舜也懵懂不知的治世玄机,上天赐给了大禹,不是看上了大禹,让大禹“即位”和“长治”的吗?
大禹不久即居功担任天子治理社稷。洛河神龟的“背书”华丽转身,进了《尚书》。“中央”等九组文字被奉为“九畴”。
《尚书》里有《洪范》篇,“洪范”者,大规矩也,记录有大禹的九组文字,谓曰“九畴”,“九畴”者,九章宪法也。
神秘物象的生长发育
文化,或曰文明,并非一旦产生便快速成熟,成为现代人看到的模样。
如同别的什么刚刚出生的小东西一样,最初的河图洛书也只能是婴儿,简单、素朴,甚至粗陋,但它是在不断地得到丰富,发育和成长的。
有的朋友四处找寻资料,力图一证河图洛书从根源上并无什么价值,而仅仅是带有花纹和斑点的石头而已,理念十分“唯物”,做法十分辛苦,然结论不一定为众人叫好。
为什么?因为有了简单或者粗陋、具象或者抽象的“种子”,而后千百年发育不止,成长不息,成为枝叶茂密而态势摇曳的大树,这实际上恰是“文化”、“文化现象”的特质。
现今能够找到的关于河图的最初文字记载,是《尚书》里的《顾命》篇。
周成王死,其治丧委员会布置灵堂时把当时的“国宝”都摆了出来。《顾命》篇说:“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
“赤刀”、“大训”等,在灵堂西边的长几上放了一溜,“大玉”、“夷玉”等,在灵堂东边的长几上放了一溜,“河图”就在东边的一溜里。
这里记载了河图但没有说清楚河图到底是什么东西。摆在一溜美玉的队伍里,它也是一种美玉吗?
后世的文人不断地为《尚书》作传、作注,进行训诂、解释。孔颖达是唐代人,有《尚书正义》,南宋时的蔡忱作《书集传》,基本上都倾向于“玉”说。大玉是“王地”的玉,夷玉是“外方”的玉,天球、河图,则是天上的玉和水中的玉。
那么“天上的玉”是来自天上的陨石?不可知。“水中的玉”是出自黄河的美石?至少到了南宋的蔡忱还不曾明确。
清代有大量的文人进行故经训说,牵涉《尚书》的,如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也大略在沿袭前人的释义:河图这个国之宝贝,就是玉石嘛。
目前能够找到的关于洛书的最初文字记载,是《吕氏春秋》里的《应同》篇。
“凡帝王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于下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应同》的这个说法,之后为《淮南子》中《俶真训》篇所引用:“古者至德之世,贾使其肆,农乐其业,大夫安其职,而处士修其道,当此之时……洛出丹书,河出绿图。”
但《俶真训》比《应同》厉害,它知道两样颜色——河图是绿的,洛书是红的。
这是学术界关于河图洛书的一条线索。
还有一条线索是文学界的,孔丘、司马迁等人,《史记》、《汉书》等著作,略可归入此类。
在《论语》中,孔丘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里,引用孔丘的话,不仅断章取义,而且大胆添加:“河不出图, 洛不出书, 吾己矣夫!”他自作主张添上了“洛不出书”这个小句子。句子小,意思可不小,是跟“河图”并列的一件大事呢。
《汉书·五行志》沿袭前人,猛加发挥:“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
《汉书》的妙不可言之处,在于它创了《五行志》这个东西,后世史官不动脑子地一概照用,中国史书中就一直带着这个离奇的玩意儿。
第三条关于河图洛书的历史线索“贡献”最大,这就是在中国绵延千载至今不绝如缕的“术士”一派人物和他们的努力演绎,拼命鼓吹。
“经书”,人们都知道,大多是统治者钳制被统治者的精神宝贝,历朝历代或用它给百姓上课,或用它给黎民洗脑,直说吧,就是往你头脑中、血液里预装程序。
千秋百代以来,经有变,而其魂不变。这是一种需要,是它所谓长治久安、子孙世袭的需要。
而“纬书”,很多人对这种东西是陌生的。称它为“书”是抬举了,由于它往“经书”上贴,贴不上,靠,靠不上,只好自成一个不伦不类的体系。
“纬书”在中国人的生活里扮演的角色可不简单,古时候兴风作浪,至今还时不时地作浪兴风,代替神灵发言,娱乐各色人众,很有意思,也不断地有着或伸或缩的市场。
“纬”即“谶纬”,占卜、卦测、预决之类是也。
纬书《易系辞传》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把河图划归伏羲,把洛书划归大禹,就是谶纬大家刘歆的杰作。刘歆说伏羲参阅河图画出了八卦,大禹仿照洛书列出了洪范,有鼻子有眼。
刘歆的成功“嫁接”,成为他在河图洛书这个“历史文化”巨树上的莫大贡献。“嫁接”之后,居然成活了,生长得愈来愈茂盛,愈来愈蓬勃——
汉,尤其东汉,纬学大行其道,纬书中关涉河图洛书的内容纷纷杂杂,百花乱开。不但河图之纬和洛书之纬合计小百十种,还出现了假托李耳、孔丘等人的纬书大作。
东汉大兴谶纬是有原因的,皇帝刘秀特好这一口儿。
东汉纬书扎堆儿河图洛书这一文化主题,胡乱解释。譬如他们说河图洛书是帝王接受天命管理社稷的必须条件,天子“临观河洛”,“沉璧行礼”等神话故事就是这个时期的创作。在他们的“创作”里,河图洛书并非自来,而是天子在水边不停地鞠躬行礼,或者把碧玉沉入水中,诱出龙马和神龟,驮来河图与洛书的。
河图和洛书在纬书中成了天子的任命状。
尽管热闹,东汉谶纬术士们尚未知道河图和洛书到底长得怎么样。也就是说,到了这个时期,河图与洛书还没有具体化呢。
隋朝皇帝自恃威权,大灭谶纬,唐代帝王相对开明,学术兴盛,这两个朝代,术士们都没有什么舞台。时序进入宋代,被长久“冰封”的河图洛书忽然进入新春——
话说道士陈抟,修行于华山,不仅烧汞炼丹,还好读《易》。《宋史》中记录他“手不释卷,常自号扶摇子,著《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导养还丹之事。”陈抟钩沉前人杂学,辨研河图洛书,多年坚持不懈,终至硕果累累。
陈抟以黑点白点排列组合,成为阵列,成为套图,描画出了一个超乎前人的“三变龙图”直观图形系列,这个系列图式被北宋另一个术士刘牧进行了所谓“精研”,名之为“河图洛书”——
我们从各种史料中可以找到的河图洛书图案有几十种,也不全是陈抟当时一下子画成的,它是在多个时代,由多人手笔集攒而成的。如“龙图天地未合之数”、“龙图天地生成之数”、“洛书天地交午之数”、“洛书天地已合之数”及“洛书纵横十五之象”,均是由黑白点组合而成的单独图画。
现在,走到洛浦公园定鼎路东门口,仰面即可看见门前石壁上嵌着的图案,进入公园几步,右手的高台上,一组一组高低不等、多少不一的石柱,还有王城公园西门里巨石上镶着的,都是河图洛书的代表图案“龙图天地生成之数”和“洛书纵横十五之象”。
两宋时候,河图、洛书图像大量产生,各有巧妙画法,都自称是陈抟的,无法定论。究竟以谁的为准?
老教师、老编辑朱熹很有权威,他选出“龙图天地生成之数”和“洛书纵横十五之象”两幅图,说这是正确的河图和洛书。
南宋朝廷苟安一隅,不思北还,却还抽出时间为这事儿召开会议,对朱熹的说法作出认定和恩准,办成铁案,不容怀疑。
“龙图天地生成之数”和“洛书纵横十五之象”两幅图案,作为正统的文化资料进入教科书,完成了由太古野生到庙堂高阁的华贵转型。
数字阵列的蕴涵
河图洛书的内核是“数”。
河图洛书以黑点或白点为基本要素,以一定方式构成若干不同组合,并在整体上排列成矩阵的两幅图式。
河图洛书中纵、横、斜三条线上的数字关系蕴藏着无穷的奥秘,十分奇妙,所以才被赋予了那么多神话传说,才被当做《周易》和《洪范》的渊源,在哲学、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诸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远古时期的河图洛书,应当只是图形,没有数字。在历史演变中,在具象之中渐渐被加进了抽象的成分,河图涵有十个数,洛书涵有九个数。
需要指出的是,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术”和“数”本质上是融通的。
历代中国帝王就在不断揣摸神秘的“术数”,“术数”常常在统治者的各种行动中反映出来。譬如象征皇权的建筑北京故宫,太和殿中就存在着突出的数字运用。九开间,七十二根巨柱,都是九或九的倍数。六根巨大的盘龙金柱矗立中央。为什么这样安排?“六六大顺”,“九九久久”。完全超出建筑需要的林立的巨柱,与神秘的数字交相运用,无非是一种精神寄托:帝王的威严和统治的永恒。
今天的中国社会走入了经济世道,起自南方先行地区的对于数字“8”的膜拜,也逃不出“术数”的魅影。
在宋代钦定河图洛书的时候,对其数字是采用“图十书九”,还是“图九书十”还有过争论,最终定位于图十书九,沿传至今。
河图洛书所表达的数学思想是显而易见的。数字性和对称性是河图洛书的最直接、最基本的特点,“和”与“差”的数理关系则是它的基本内涵。若有兴趣,可以推导出河图与洛书的同源性。
数的概念直接而又形象地包含在河图洛书之中。一个白点标示1;两个黑点”表示2;依次类推,白点均构成奇数,黑点均构成偶数,表达了数的奇偶观念。
河图洛书的结构形态是对称的。首先,整体结构对称,其次,由黑点或白点构成的每一个数的结构形态对称。河图,以二个数字为一组,分成五组,以“5”和“10”居中,其余四组,“6”和“1”,“7”和“2”,“8”和“3”,“9”和“4”,均匀分布在四周。洛书,以数“5”居中,其余八个数均匀分布在八个方位。
细加分析,河图洛书中还包括着纵、横、斜各组数字之间的“等和”、“等差”等算术关系和数理关系。
河图,“6”和“1”与“7”和“2”中,6+2=1+7,“8”和“3”与“9”和“4”中,8+4=3+9,而6-1=7-2=8-3=9-4=5;
洛书,上边“4、9、2”中9-4=5,下边“8、1、6”中6-1=5,左边“4、3、8”中8-3=5,右边“2、7、6”中7-2=5,而“5”正是位居中间的数字。
进一步用现代数学来考察洛书中通过中数“5”的纵向、横向或对角线上的三个数,发现中数“5” 与其它两数之差的绝对值是相等的。右对角线|5-2|=|5-8|或5-2=8-5,左对角线|5-4|=|5-6|或5-4=6-5,纵向 |5-9|=|5-1|或9-5=5-1,横向 |5-3|=|5-7|或5-3=7-5。
用纯数学的方法推导,不惟能发现河图洛书的同源性,还能发现洛书较之河图表达的数理关系更为丰富、高级一些,与“九宫格”更靠近一些。
不管怎么说,河图洛书本质上的数学思想,跟方士们的“术数”观念,你借我,我借你地融合,长成了中国文化之重要部分。
数码真相的辨识
远古时期,河洛流域的先民,无论种植还是狩猎,无不以土地为其生命借赖。这一点同世界各处文明起源地的情形是一致的。
晋公子重耳看好土坷垃,那是统治者的政权意识,先民们没那种心思,觉得大水过后黄河滩上和洛河滩上的卵石比土坷垃好千百倍。
石头是天工鬼斧所造就,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更厉害的是十分结实,若身上再斑斓一些,先民就由喜爱而至敬畏,捧起来带回他们栖身的山洞了。
石文化意识并非华夏先民的专利,古埃及、古希腊的祖宗们对斑纹奇特的石头同样心情复杂,在《阿廖德那的石头》中,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缪就充满激情地歌唱:“让我们接受石头吧, 我们期望透过石头的面孔 , 得到神的秘密和心的狂喜。”
风雪雷雨的天气,不能出去,先民们便坐在地铺上把玩拣回来的石头。忽然——某石头上,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纵、横、斜三条线上的三组斑纹,衬着晶玉般的天然底色。加加减减地计算一下……
太奇妙啦!他们发现。
“发现”。是的,任见一直以为河图洛书之于古都洛阳其重要正在于“发现”。世世代代的后人在装扮和丰富河图洛书,但最初,对河图洛书的发现当然是简单的。
简单,是成年人对童年人的评价,童年人的也许简单的“发现”正是他心性的开启、智慧的萌动和创造力的发端。
其他地方的先民在忙别的事情,没有这个“发现”,那么,“河图洛书”作为一个民族文化之源,河洛、华夏、全世界,就都有理由敬服了。
数学在人类生活中的比重人所共知,今天的“数码时代”把千百年来人类生活的数字精髓都挖掘了出来。
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正确分析和把握客观事物,需要数学。在世界上各个文明起源地,数学都闪耀着最为原始和最为夺目的光辉。
二百多万年前的中国原始社会即有了结绳记事的数学表述方式,那时候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尽管几乎没有节余,但也存在着比较简单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社会生产活动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数”。
可以想象,原始人要用数来计算劳动人数和劳动工具,要用数来记录渔猎和种植的劳动成果,要用数来分配劳动产品,还要用数来交换剩余劳动价值,如此等等。不然的话,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就不能顺利进行,生产力就不能向前发展。
“数”之被人类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全面地认识和使用,跟人类原始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关系极为密切。而随着原始人对数的知识的不断增加,总结出最早的、最初级的数学规律,就是迟早要发生的事情。
若把河图洛书假设为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应的数学规律,这个结论是能够成立的。
理由如次:
河图洛书中各数的表示方法与结绳记数方法相吻合;河图洛书是对数及数理关系的如实而形象的描绘,属于象形文化的范畴;河图洛书中所反映的加减法运算法则,表达了“和”与“差”的数理关系,是数学史上最初级的运算规律。
河图洛书,尤其是洛书,很可能作为一种计算原理或计算方法在原始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明堂”建筑中或多或少也有所表现。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晚期的彩陶,其上的鱼纹图案,从一条至九条,数据排列也是南九北一,东三西七,东南四西北六,西南二东北八,中央五,与洛书有异曲同工之妙。
半坡的鱼纹彩陶属于祭器,设于祭场,古代的祭祀是极其隆重的社会活动,也往往跟“分配”有涉。
当先民们经过艰苦的劳动过程,到了分配劳动果实,共享丰收喜悦的时候,大家集中起来,祭祀上苍,告慰先祖,之后就要采取一定方法,正确盘点和合理分配劳动果实。
在盘点和分配中,先民中掌握河图洛书的数学原理的哲人,便领命来对劳动果实进行合计或分割,“河图洛书”的功用和功劳被曲折地昭示出来,哲人成了其他大多数先民崇拜的人,河图洛书成了其他大多数先民崇拜的神秘事物。
至此,河图洛书的“数码真相”,亦即其数学意蕴,已经被我们一步一步地发掘了出来。
踏勘与寻索
河图洛书,由于文史的记载,由于官方的利用,由于方士的卖力演绎,引致了民间的热闹。
这个“记载”——“利用”——“演绎”——“热闹”的现象链条,不是一朝一代的,除个别帝王愤恨谶纬,河图洛书连带遭殃、偃息不闻外,几乎总在持续。前曾论证,正因如此它才成为文化。
封建社会较早时关于河图洛书的神话传说前面均已述及,比及元、明,“龙马献图”、“神龟贡书”的故事仍然在发展。
元人吴徽的《易篡言》另辟蹊径说:“‘河图’者,羲皇时河出龙马背之旋毛,后一六,前二七,左三八,右四九,中五十,以象旋毛如星点而谓之图。羲皇则其阴耦之数以画卦生蓍。‘洛书’者,禹治水时,洛出神龟背之坼文,前九后一,左三右七,中五,前之右二,前之左四,后之右六,后之左八,以其坼文如字画而谓之书。禹则自其一至九之数以叙洪范九畴。”
吴徽说,河图是河中龙马背的旋毛,洛书是洛水神龟背的坼文,这才是真正的古代河图、洛书。“龙马”到了元代才第一次被描绘成了类似牲畜的形象,背上长有星点图案的旋毛。
吴徽的说法被后人镌刻成碑,成为洛阳孟津黄河神话中“龙马负图”最给力的证据,现该碑立于孟津龙马负图寺内。
龙马负图寺始建于晋穆帝永和四年,即公元349年,是黄河支流图河故道上的一座礼祭场所,礼祭的是“人文始祖”伏羲的功绩。
龙马负图寺位于“河图”的出现地——孟津县会盟镇雷河村,由于历代战乱,该寺屡废屡建,公元1998年当地政府进行了大规模修复。
龙马负图寺初名“浮图寺”,跟其他佛寺名称医院,没有特征。梁武帝改称它为“龙马寺”,唐高宗麟德四年更名为“兴国寺”,明嘉靖四十二年叫“负图寺”。清乾隆十九年改叫“羲皇庙”,中华民国后再称其为“负图寺”至今。
如今的龙马负图寺,南依邙山,北临黄河,山门峻拔,供殿巍峨。山门两侧分立“图河故道”、“龙马负图处”两通巨碑。寺中伏羲大殿雕梁画栋,漆柱玉栏,内塑伏羲圣像。殿右侧塑有龙马,足踏浊浪,栩栩如生。寺内存有宋、明、清历代理学人士、书法家、及诗人程颐、朱熹、邵雍、王铎、张汉等撰述的碑、铭、诗、赋。
我们已经辨析过洛书的“六八为肩,腰为七三;二四为底,一九中穿;五居中间”的“术数”特色,但关于洛书还有仓颉得之以造汉字的神话,清人纬书《河图玉版》说:“仓颉为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沪洛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
与河图较之,洛书所标志的中国原始文化更加简捷。
河图用了十个自然数,而洛书则只用了九个,排列成一个正方形,形成华夏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九宫图,开了幻方世界的先河,成为组合数学的鼻祖,其奇妙结构和无穷变化令中外数学家为之叹服。
神妙,自然引起人们对古洛出书处的寻找与访问。
细致考察逶迤千载的洛河,我们在洛阳市洛宁县的西长水村找到了专记洛书之源的两通古碑,尽管历史旷久,传说纷纭,洛书真貌,众口不一,但在全长450公里的洛河上,惟有上下游分界处的长水镇西长水村有此物证。
西长水村现存的两通古碑中,东边一碑为沙质岩石,上圆下方,额刻圭首,由于年代久远,只剩一苍劲有力的魏体“洛”字,据考证当为汉魏遗碑。西边一碑石灰岩质,为清雍正二年,即公元1724年腊月永宁县令沈育所立,碑上四个大字“洛出书处”为河南尹张汉所书。
长水镇曾为古永宁县治,今天又以“洛出书处”闻名了。
洛宁县是绿色的豫西竹乡,游览宁静的乡间,观赏淳朴的古碑,也颇得趣味。
作为“源”的效用
文史的记载,官方的利用,方士的卖力演绎,民间的热闹,凡此种种,使河图洛书长久地立于文化标的的位置,不曾动摇。
这样说,绝不意味着作为文化现象的河图洛书千百年来一直在“单边式”地“上涨”,总是被推崇,被拥戴。
谶纬之学的迷信色彩是公认的,五行之说涵盖万事万物也是勉强和令人生疑的。重要的是,有史以来无神论和有神论的针锋相对从来没有停止过,指斥谶纬之学荒诞无稽的学者和论述代有出现。
“八卦源于河图”、“洪范出自洛书”的神话,当然也一直有人批判,汉代以后的学者基本上都倾向于那是汉代“儒士”及“术士”的编造,因缘附会,日增月益,怪妄可笑,不足为道。
北宋大学者欧阳修在《易童子问》中认为河图神话在“周易八卦”之后。
苏东坡父子三人也均反对“五行”、“祥瑞”等杂说,其理论见于《洪范图论》,《洪范五事》等处。王安石、林之奇、曾巩、叶适,反对旗帜也举得很高。
元人钱义方《周易图说》认为,图、书之书,是因《周易》而造易数,绝非因图、书而出《周易》。
元人陈应润《周易爻变义蕴》指出,先天之图为道家假借《易》理以为修炼之术,并不是《周易》本旨。
明代学者归有光撰《易图论》和《洪范传》,清代学者黄宗羲撰《易学象数论》、其弟黄宗炎撰《图书辨惑》,无不鲜明地认为图书之说,无非术士虚妄编造。
文化界历朝历代众难纷然,而即便是帝王也有醒了酒的时候。神学疯子董仲舒愚弄皇帝、愚弄黎民,垂耻千古。被神汉、方士们捧为“天神”的汉武帝,死到临头也明白了:“天下岂有神仙?尽妖妄耳。”这是《史记》《孝武本纪》的凿凿记载。
但,统治,需要文化,文化,常常需要“借尸”。
所谓文化之“魂”总得附丽于他物他事之上,才能让人看到它是“活”的,才能心甘情愿地伏而受之。河图与洛书正是这样被选中的物事,历朝历代,涂抹打扮不止,成了中国特色的“文化巨树”。
也就是说,河图洛书这个文化之“源”,不断被丰富,不断被利用,是“治”的需要。
人类区别于动物,在于它有思维,有精神,思维和精神需要“打理”。如何打理思维和精神呢?唯心论、唯物论、马列主义思想、共产主义理论,都是工具。而在千百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易”也是人心的打理工具之一。
人是首先关注自身的,这是人的生物本性。卜筮、测运、占星、风水投合了这种本性,加之江湖术士你渲我染,它便八方四处地生长,“连绵”而“文化”了。
至于“易”如何工具化,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被如何被天命化,以各安其位,保障社稷的和谐、平稳,相信以学术眼力考察“易理”的朋友是会发现的。
两幅神秘的图案;
洛阳常见的雕塑;
发现的价值;
文化的过程;
中国特色的工具;
易理效用之辨……
在以上对“最初的文明”的不断探问中,任见陪着您寻踪溯源,并诚惶诚恐地表达了一己“见解”,其中不同于史,也异于人者,乃借赖您的期待和激励而出,本书兹后诸章,亦应如此。
如您所见,本章仅限“河图洛书”本身,不论《周易》,亦不涉《洪范》,因为我们索求的是洛阳独有的“最初的文明”,是文化之“源”,而非其“流”。
本章线索景点
王城公园西门内雕塑
位于洛阳市中州中路312号,东周王城遗址上,始建于1955年,面积40余公顷,地跨涧河两岸,中间仿玉拱桥相连,是全国最早的遗址公园,河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公园,也是洛阳旅游观光、文化交流、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王城公园集牡丹文化与历史文化、人文园林与自然园林为一体,分为牡丹观赏、牡丹文化、历史文化、大型游乐、动物园五大景区,形成了独特的“牡丹精品、周鼎雄踞、河图洛书、靓思飞瀑、凤阙迎毂”等王城景观。
西门内有河图洛书碑,依据“河出图,洛出书”神话,参照古人“河图洛书”图式创作而成。碑之四角竖立龙、凤、熊、羊四种动物,使人联想远古时期的华夏先民与动物的和谐共处及中国文化中的图腾符号。
洛浦公园定鼎路口东大门内河图洛书历史文化广场
洛浦公园,地缘洛河两岸,长约22公里,尚在继续延长中,是洛阳市的城市生态带,也是洛阳市的东西轴线.洛浦公园纵贯洛阳市五个区,总面积近1200万平方米。
洛浦公园集河堤、阶堤、滩塘、河道、休闲沙滩为一体,融园林绿化、园林建筑、园林景观、园林文化为一炉,为规模宏大的开放性公园,除满足市民游憩、观赏、休闲、晨练等功能要求外,也是人们进行科普教育、环境和绿化意识教育的重要基地。
洛浦公园为免费开放式游园。北岸景区是整个游园的重点,以大面积草坪为主,建设有30个活动广场、20个历史文化广场、10个植物专类园及系列历史文化建筑小品等。南岸景区主要以观赏植物为主,穿插布置有休息广场及园林小品。
洛浦公园定鼎路口东大门口为河图洛书历史文化广场,当门有河图巨钉雕塑,进入园内广场,右手一侧有高台,台上是数码柱群。
龙马负图寺
位于孟津县会盟镇雷河村,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正在逐步恢复寺院原貌,使其发展成为炎黄子孙的祭祖圣地和”“河图洛书”的研究中心。
该寺山门前图河上有石桥三座,寺院为三进结构:一进为山门,鼓钟楼;二进为伏羲、文王、孔圣三殿,单檐歇山式琉璃吻兽砖木结构;三进为正殿——三皇殿,重檐庑顶结构,高台建筑,明七暗五,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内伏羲像居中,炎黄二帝塑像分列左右。三人皆中华民族始祖,华夏文明的肇造者。
负图寺前临草丰林茂的邙山岭,后靠奔腾千载的大黄河,处伏羲画卦之地,置阡陌碧波之中,东临八百诸侯会盟地、千年古刹白云观,西望炎黄祖籍平逢山、多奇多姿东汉光武陵,图河环绕,杨柳轻拂,流连徜徉,令人心动神摇。平日寺内香火鼎盛,寺外车水马龙,众多海内外华人到此朝圣寻根。
洛水出书处
“洛出书处”位于洛阳市洛宁县西20公里的长水镇,刻有“洛出书处”四个大字的汉魏时期和清雍正二年的两通遗存大碑即发现于此。
该处是黄河最大支流洛河出峡入川的交界地,是洛河上下游分界处。上游多系深山峡谷,下游一马平川,为先民繁衍生息之地,其西侧为龙头山,山顶有“禹王庙”、“洛河龙神庙”和“洛书赐禹之地碑”等古遗迹;其北为龙头山,山南有紫盖寺遗址及明代吏部尚书耿裕墓,其南临洛河,对面石壁上有“岳武穆行军至此”的石刻和武穆营遗址;其相邻为“仓颉造字台”;其西为“灵龟负书处”之玄沪水,悬崖峭壁上有广东道进士西蜀刘武臣书石刻诗一首。
洛宁淡竹是北部中国少有之绿色大观,自然景色与历史文化相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