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菁华》第十五章 根在河洛
44 华人姓氏摇篮
河洛地区是华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也是华人姓氏的摇篮。
把中华姓氏史与以河洛为核心的中原地区的文明史加以对照,就会发现,无论是姓氏的萌芽、产生,还是普及、定型,皆与河洛地区息息相关。
华夏民族的文化之根在中原地区,海内外华人的祖根大多在河洛地区,因此河洛地区在中华姓氏中的重要位置是无须置疑的。
据统计,有一万一千九百六十九个姓氏被收入《中华姓氏大辞典》 ,其中,来源悬疑的为四千九百二十五个,少数民族姓氏为二千二百二十四个,两者合计为七千一百四十九个,占一万一千九百六十九的百分之五十九点七,其余四千八百二十个为汉族姓氏。
借鉴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尤其是姓氏人口资料,进行考证,可以排出占当今汉族人口百分之九十点二的一百二十个大姓。
截至公元2020年,全国有十一点九亿人属于这一百二十个姓。
起源于古代东夷族、炎帝族、黄帝族的姓氏,具体情况是:
属于东夷族的有八姓,即:李、赵、黄、徐、马、谭、郝、江,占一百二十大姓的百分之七;
属于炎帝族的有六姓,即:许、姜、崔、雷、易、章,占一百二十大姓的百分之五;
属于黄帝族的有八十六姓,即:王、张、刘、陈、杨、周、吴、孙、胡、朱、林、何、郭、罗、宋、郑、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傅、曾、彭、苏、蒋、蔡、贾、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范、石、姚、邹、熊、陆、孔、康、毛、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钱、汤、黎、常、武、乔、赖、庞、樊、蓝、殷、施、陶、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鲁,占一百二十大姓的百分之七十二;
兼属东夷族与黄帝族的有九姓,即:梁、沈、任、廖、金、白、秦、尹、葛,占一百二十大姓的百分之七;
兼属炎帝族与黄帝族的有十一姓,即:高、谢、吕、卢、丁、方、邱、贺、龚、文、洪,占一百二十大姓的百分之九。
总体而言,汉族的一百二十大姓少部分属于较早的东夷族和炎帝族,多数属于稍晚的黄帝族。
对这一百二十个大姓进行血缘关系追根溯源,专家发现它们分别属于东夷、炎帝、黄帝三个族系的四位祖先,即太昊与少昊、炎帝、黄帝。这些姓氏的先民长期活动在河洛流域,他们的姓氏基本上是在古河洛流域形成的。
这一百二十个大姓,全源于历史上的中原地区的姓氏有五十二个,部分源头在河洛流域的姓氏有四十五个。
全部源头在中原地区的五十二个姓氏是:
李、张、陈、黄、周、林、何、宋、郑、谢、冯、于、袁、邓、许、傅、苏、蒋、叶、阎、潘、戴、夏、范、方、石、姚、廖、孔、康、江、史、邵、段、雷、汤、尹、武、赖、樊、蓝、殷、陶、翟、安、倪、严、牛、温、芦、俞、葛。
部分源头在河洛流域的四十五个姓氏是:
王、刘、赵、吴、徐、孙、胡、朱、高、郭、罗、梁、韩、唐、董、萧、程、沈、吕、卢、蔡、丁、魏、薛、杜、钟、姜、熊、陆、白、毛、邱、秦、顾、侯、孟、龙、黎、常、贺、龚、文、施、洪、季。
两项合计,起源于中原地区的姓氏共九十七个,占一百二十大姓的百分之八十点八,占全国汉族人口的七十九点四九。
按照姓氏数目来计算,起源于中原地区的姓氏总数一千八百三十四个,占全国汉族姓氏的百分率仍在百分之八十以上。
洛阳市现有一千二百三十多个姓氏,其中近一百八十个源于或部分源于河洛地区。
由此,可以说,河洛流域、中原地区,是华夏姓氏资源的渊薮。
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是“姓”的起源阶段,而中原地区正是此一时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
“姓”的起源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有些姓氏就是由图腾直接转化而而得名的。
仰韶文化于一九二一年在洛阳渑池仰韶村被发现,它是母权社会繁荣阶段的代表文化。该文化陶瓷上的鸟、鱼、蛙及人首虫身等图像,就是最原始的“姓”的标志。
“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从氏族、部落中的少数家族形成的“氏族贵族”中产生的,而仰韶文化时期,河洛地区氏族林立,《史记·封禅书》对此的记载是:“黄帝时万诸侯。”
成千上万的氏族贵族在中原地区生息繁衍,大量的“氏”——姓氏产生于此便不足为怪了。
太昊与少昊这两位传说中古代东夷部落的首领,也是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他们的部落产生了不少姓氏。
另有一些关于姓氏起源的说法,实际上均在东夷族、炎帝族、黄帝族的流变之内。
夏、商时期,从奴隶制兴起到全盛,也是中华姓氏得以发展的时期,而这两个朝代活动的中心均在河洛地区。
资料说明,早期只有奴隶主贵族才有姓氏,而广大群众,尤其是奴隶,是没有姓氏的。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姓氏来源才增多了。
45 世界人文景观
姓氏普及时期的周朝,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河洛地区。
周朝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产生姓氏最多的朝代。
西周是一个强盛的奴隶制国家,立国初期,实行的贵族内部层层分封的大封建制度,为后来的姓氏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制开始出现,大多数诸侯国被强国所吞并,演变成姓氏,因而使中华姓氏空前大发展。
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已无什么区别,逐渐合而为一,同时无论贵与贱,人们都有了姓氏,不再是“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姓氏基本上普及了,并相对定型。
西周虽建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公元前七百七十年平王东迁,营建成周和洛邑,洛阳便成了东周的统治中心。
从周初到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分布于今河南境内的,有周朝同姓——姬姓国二十多个,异姓国四十多个,合计约七十个,占一百四十多个诸侯国的近二分之一。
大小诸侯国基本上都演变成了姓氏,同时,诸侯的子孙以采邑名、官职名等为氏,又形成一大批姓氏。
由此可见,河洛地区是在姓与氏发生重大变革,姓氏空前大发展、基本普及和相对定型时期起到了关键作用的。
古代的“得姓受氏”,与地理位置、人口多少及政治、经济状况等条件有密切关系,而河洛地区在这些方面独具优势。
河洛流域气候温和,资源丰富,农、林、牧、副业条件优越,古代的手工业发达,又是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因此,人口密集,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长期处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自夏朝建立至民国年间,先后有二十多个朝代在中原地区建都,单是建都于洛阳的朝代就超过了十三个,因而使这片地区成为古都最多的地区。
历史悠久、人口密集、建都频繁,正是中原地区成为中华姓氏主要发源地的先决条件。
历史悠久,产生的姓氏必多。
中华姓氏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有人称中原核心的河洛地区是整个中国历史的缩影,是一座浩瀚的中国古文化博物馆”,有诗云:“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从这种意义上说,河洛地区的历史包含着中华姓氏产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人口密集,得姓受氏者必众。
具体地说,人口密集,职业部类必然纷繁,居住地必然广大,因而以各种技艺为姓氏的、以居住地为姓氏的以及以其它方式得姓者必然众多。
建都频繁,得姓的机会必广。
建都多标志着历史上出现的国家多,因而以国为氏者就多。
国都是国王居住之地、文武百官云集之所,是一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因而应时因势兴起的新姓氏就特别多,诸如国王赐姓,一些生有爵、死有谥的王公大臣的后代以官为氏、以爵为氏、以谥为氏、以字为氏,等等。
在源于河洛的姓氏中,与都城有关者不胜枚举,相当繁多。
北魏鲜卑政权入主洛阳,姓氏变迁空前活跃。
河洛流域,原本是汉族长期生息的中心地区,由于西晋末年大战乱的推动,从“晋室八王之乱”开始,汉族从河洛中心地区出发,向边远地区流亡,而居住在长城以外的少数民族则大量内迁,至北朝时期达到高潮,历时长达三个世纪之久。
在这漫长的交融岁月里,各族人民相互影响,总的发展趋势是与汉族融化成一体,从而形成了河洛流域各民族的大融合。
大规模地迁入河洛流域,主动与汉族施行同化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北魏。
鲜卑族拓跋氏所建的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后,为加速集权化的进程,孝文帝拓跋宏于公元四九三年率领贵族、文武百官及鲜卑兵士自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
北魏政权定都洛阳后,强势进行汉化改革,实行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汉服代替鲜卑族服装,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话,令鲜卑人改姓并自称河南洛阳人等等强制措施。
系列化政治改革,带动了改姓定姓的高潮,改姓数量,有说为三百多、四百多的,仅见于《魏书·官氏志》单独列出的,即有一百一十四个,其中被列入当今一百二十大姓的就有二十五个。
在中国历史上,河洛地区的历史文化优势是其它地区难以比拟的,河洛地区也因此成为中华姓氏的主要发源地。
源于河洛诸姓的先民们,植根于河洛流域的丰厚沃土,为故乡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在历史的长河中又不断向外播迁,广及全国,进而又远徙海外,至今几乎遍布世界的任何地方。
植根于中原核心河洛地区的中国姓氏,成长到今天,已构成摇曳多姿的世界人文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