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幽远的吟唱

 

 

 

河洛大地,历来是诗歌的热土,华夏民族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不少有名的诗歌,就吟唱在古代的洛阳地方。

《诗经》开篇第一首诗歌《关关雎鸠》即创作在洛阳城北的黄河边。任见写于公元2012年初夏的考据性散文《河州说》 ,理据充分,令人信服,篇幅不长,转录于兹。

白鹤,某故乡。白鹤镇一班人,年轻,多思,有为,构想文化产业园,建设黄河风光带。历史文化广场,民俗文化街区,黄河风情长廊,竞赛亮丽。其有 《 诗经 · 关雎》 意境园,或曰“在河之州”文旅园者,尤为浪漫设计。

白鹤,河洛文化中心之一,华夏文化故园之属。某为十卷本 《 帝都传奇 》 ,凡涉孟津,及白鹤,必施以重墨,加以浓彩,何者?一辨史实,二为故乡也。论及 《 关雌 》 ,书记吟咏、译白,似数家珍,提议某就河洲之于孟津,之于白鹤,说出缘由。辨史实,为故乡,自当认真响应之。

《 关雎 》 一诗, 《 诗经 》 卷首,“周南”之一。《 诗经 》 之诗,每归地名,周南,周都之南者。然之“南”实非强指,概周都之畿及其南也。周有二都,长安、洛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然则长安、洛阳之畿,何者有“河” , 何者有“洲”?

古之称“河”多谓“水”,谓“川”,惟黄河直呼“河”,或曰“灵河”,即常所谓“专指黄河"。

《 左传 · 逸周诗 》 有句:“俟河之清,人寿几何!”与 《 诗经 》 同期,可为佐证。东汉崔瑗为官河内, 《 太平御览 · 职官部 · 良令 · 崔氏家传 》 有记其事:“开河之水造稻田,薄卤之地更为沃壤,民赖其利,长老歌之曰:… … 穿渠广溉灌,决河作甘雨。”《 后汉书 》 表彰其“视事七年,为开稻田数百顷,百姓歌之” 。《 后汉书 · 寇恂传 》 载邓禹语:“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此类史料中之“河”,统指黄河无疑。

黄河距离西安较远,仅过潼关便折身东下,而后直接流经洛阳孟津,故而描摹河畔爱情故事之京畿民歌,唱在洛阳一带,比之唱在长安一带,可能性大得多。

古今研究者,多谓 《 关雎 》 中其“州”所在,并无定指,凡河有洲,未尝不足咏者。此说于文学作品,于民歌,可无争议。然黄河以孟津界中下游,孟津以上,河蜿蜒谷间,孟津以下,豁然开放,至白鹤一带,蔚成平川。而“洲”指称水中“淤沙” ,“沙渚”是也。谷中沙渚,自是难有,川间沙渚,必然多见。故曰“河”至孟津,方始有“洲”,似不谬也。

《 关雎》 ,咏“河之洲”,既据周都之近,又得黄河平川之由,非洛阳孟津莫之属,而洛阳孟津,又非白鹤莫之属也。白鹤,拟兴 《 关雎 》 沙洲,尽管此沙洲非彼沙洲,今沙洲非古沙洲,然固十二分浪漫、十二分美意也。游赏之,体味之,亦洋洋者矣。

 

 

 

37 悲愤的控诉

 

 

 

东汉时期杰出的女诗人蔡琰,字文姬,从小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在文学、音乐等各方面均有很高修养。

蔡琰一生遭遇坎坷,初嫁卫氏,夫死归宁,在战乱中被乱军掳走,流落南匈奴,后被曹操赎回。

《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传》介绍蔡琰:“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今传作品有三篇:五言和骚体《悲愤诗》各一篇,骚体《胡笳十八拍》一篇。

五言《悲愤诗》是中国诗史上第一首自传体长篇叙事诗,记述了她从遭掳入胡直到被赎回归洛阳的经历,犹如一幅血泪绘成的历史画卷。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弊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

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观者皆嘘唏,行路亦呜咽。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

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

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蔡琰的《悲愤诗》一百零八句,五百四十字,结构严谨,剪裁精当,语言具有强烈的表现力,足以代表东汉五言诗的最高水平。

《悲愤诗》叙述了遭祸被虏的原由和被虏入关途中的苦楚,叙述了在南匈奴的生活和听到被赎消息悲喜交集,以及和“胡子”骨肉别离时的惨痛,叙述了归途情景和到家后所见所感,凝聚着辛酸的血泪。

《悲愤诗》又是一首具有强烈感人力量的抒情诗,通过对自己惨痛遭遇的回顾,反映了东汉末年动乱的社会面貌和广大百姓在动乱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惨命运,哀怨时如泣如诉,愤懑时汹涌澎湃,其抒情风格,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操把蔡琰从匈奴赎回来,在保存古代典籍文献上做了一件好事,也为蔡琰创造条件,使她能够成为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女诗人,因此,史上把“文姬归汉”传为美谈,载入书籍,搬上舞台,摄入荧幕,广为流传。

 

 

 

38 闪烁的繁星

 

 

 

唐朝诗歌繁荣,洛阳作为“神都” ,长时间居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中心地位。唐诗中直接描写洛阳的,数量多,质量高。

刘禹锡《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白居易《洛阳有愚叟》 :“洛阳有愚叟,白黑无分别。浪迹虽似狂,谋身亦不拙。点检盘中饭,非精亦非粝。点检身上衣,无余亦无阙。天时方得所,不寒复不热。体气正调和,不饥仍不渴。闲将酒壶出,醉向人家歇。野食或烹鲜,寓眠多拥褐。抱琴荣启乐,荷锸刘伶达。放眼看青山,任头生白发。不知天地内,更得几年活。从此到终身,尽为闲日月。”

《洛阳堰闲行》 :“洛阳堰上新晴日,长夏门前欲暮春。遇酒即沽逢树歇,七年此地作闲人。”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洛阳陌》 :“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看花东上陌,惊动洛阳人。”

杜甫《洛阳》 :“洛阳昔陷没,胡马犯潼关。天子初愁思,都人惨别颜。清笳去宫阙,翠盖出关山。故老仍流涕,龙髯幸再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刘克庄《莺梭》 :“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

李益 《洛桥》 :“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王维《洛阳女儿行》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祗是熏香坐。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张籍《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