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菁华》第十三章 北邙厚土
39 众多的帝王陵
北邙山,又名北芒、邙山、北山、平逢山,太平山,郏山。
北邙山的西端有仰韶文化遗址,这是新石器时期黄河中游地区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
北邙山洛阳段海拔300米左右,东西横旦数百里,位于黄河南岸,洛阳市北。主峰树木葱郁若云,故称“翠云峰” 。
相传老子李耳曾在邙山翠云峰上的上清宫炼丹,唐代建有上清观以奉祀,又叫玄元皇帝庙,后因避玄宗讳,改称为元元皇帝庙,最后定名上清宫。
唐时上清宫规模宏伟,殿堂巍峨,门外有石狮石马,内有“画圣”吴道子所绘的《五圣千官像》,十分辉煌壮观。
金元废上清宫,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重建,因为山高风大,改殿顶小瓦为大型釉瓦 (俗称琉璃瓦),屋脊置铁瓦,故称大殿为铁瓦琉璃殿,今庙内尚存有当时的铁瓦数块。
此后宫观逐渐颓败。附近还有道教寺观吕祖庵、下清宫等古建筑。
北邙山乃是绝佳的风水宝地,因此历史上许多王公将相都选择人生终点在此安息。
北邙山山势雄伟,水深土厚,伊、洛之水自西而东贯洛阳城而过。立墓于此,即圆了古人所崇尚的“枕山蹬河”的风水之说。
北邙山地势起伏平缓,高敞而空旷,中间高而四周低,黄土土层深厚,黏结性好,坚固致密,在地表以下5至15米的土层,紧硬密实,渗水率低,因此被视为殡葬安冢的风水宝地。加之周围河流潺潺,尤为理想的营茔之所。历代达官贵人以能在此安葬为荣。
俗语道:“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其意在此。
自后汉建武十一年城阳王刘祉葬于北邙山,其后王侯公卿多选墓地于此,就连朝鲜半岛的百济国国王在客死之后,也选择邙山为自己的安葬之地。
唐代诗人王建说“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白居易则问“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
曹魏曹植《送应氏》云:“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北魏俪道元《水经注•谷水》曰:“北对芒阜,连岭修亘,苞总众山,始自洛口,西逾平阴,悉芒陇也。”
晋张载《七哀诗》 :“北邙何累累,高陵有四五。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
唐韩愈《赠贾岛》 :“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天恐文章浑断绝,更生贾岛着人间。”
唐沈佺期《北邙山》 :“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惟闻松柏声。”
唐白居易《浩歌行》 :“贤愚贵贱同归尽,北邙冢墓高嵯峨。古来如此非独我,未死有酒且高歌。”
唐沈千运《古歌》 :“北邙不种田,但种松与柏。松柏未生处,留待市朝客。”
唐王建《北邙山》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著黄金无买处。天涯悠悠葬日促,冈坂崎岖不停毂。高张素幕绕铭旌,夜唱挽歌山下宿。洛阳城北复城东,魂车祖马长相逢。车辙广若长安路,蒿草少于松柏树。涧底盘陀石渐稀,尽向坟前作羊虎。谁家石碑文字灭,后人重取书年月。朝朝车马送葬回,还起大宅与高台。”
金元好问《北邙》 :“驱马北邙原,踟蹰重踟蹰。千年富贵人,零落此山隅。”
明薛瑄《北邙行》 :“北邙山上朔风生,新冢累累旧冢平。富贵至今何处是,断碑零碎野人耕。”
北邙山自东汉以来就是洛阳人的墓地。
现存有秦相吕不韦、汉光武帝刘秀、西晋司马氏、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之陵,有唐朝诗人杜甫、大书法家颜真卿等历代名人之墓。
公元前235年,文信侯吕不韦死去,被其宾客偷偷安葬在洛阳北芒山。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十二年,文信侯不韦死,窃葬。”
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云:“不韦饮鸩死,其宾客数千人窃共葬于洛阳北芒山。”
帝陵是洛阳邙山陵墓群的主体。
邙山古墓葬有数十万之多,号称“无卧牛之地”,其分布之密、数量之多、延续年代之久,堪称中国之最。这其中的陵墓群又是全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之一,是中国帝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夏商开始,前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时间长达千余年。邙山上到底埋葬着多少帝王?他们又分别在什么地方?千年过后,这些帝王陵还都完好如初吗?陵墓内是否还有价值连城的陪葬品?
北邙山上埋葬着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六代共计24座帝王的陵墓及其陪葬墓群。
洛阳历代帝陵,主要有九个集中分布区。
西郊三山村东周陵区、东郊金村东周陵区、东周王城陵区、邙山东汉陵区(北兆域)、邙山北魏陵区、偃师万安山东汉陵区(南兆域)、偃师首阳山西晋、曹魏陵区、偃师景山唐代陵区。
帝陵区域面积达750余平方公里,地跨洛阳市区域所属的孟津区、偃师区、西工区、老城区、涧西区、瀍河区、洛龙区七个区,大致呈东西向长条形分布。
在北邙山帝陵墓区,在帝陵周围一般还密布着大大小小的墓冢,它们是王公贵族、皇亲国戚的陪葬墓。
公元前510年,周敬王出居成周,王子姬朝居于洛邑,这些周王的葬地即在成周和洛邑附近。
公元25年,刘秀定都洛阳,东汉有五个皇帝葬于邙山。
东汉陵区面积近40平方公里,墓冢的年代和规模与《帝王世纪》 、《古今注》等文献记载的邙山五陵的方位一致。
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阳,265年,西晋代魏,仍以洛阳为国都。曹魏、西晋陵区,位于东汉陵区以东,汉魏故城的东北方,邙山东段首阳山南北两侧。
公元494年,北魏迁都洛阳。北魏陵区位于东汉陵区的西侧,洛阳瀍河东西两岸,汉魏故城的西北一带地方。
公元907年至960年的五代时期,后梁、后唐、后晋均曾建都于洛阳,多位皇帝陵墓也在邙山上。
40 神奇的洛阳铲
北邙山上冢垒嵯峨,几无卧牛之地,地下随葬品埋藏极为丰富。引得古玩商人“不惜重金,购于黑市”。
由于偷挖古墓中明器的需要,洛阳的凹形探铲,明代中叶即流传于民间。此后,洛阳铲为后人逐渐改进。
洛阳铲要作为挖掘探洞、采集探土之用,故而铲身不是扁形而是半圆筒形,类似于瓦筒状。
粗看之,常见的洛阳铲铲夹宽仅两寸,刃口呈U字半圆形,铲上部加装长柄,还有增加长度的绳索。
洛阳铲一般长20至40厘米,直径5至20厘米,装上富有韧性的木杆后,可打入地下十几米,通过对铲头带出的土壤结构、颜色和包含物的辨别,可以判断出土质以及地下有无古墓等情况。
通常制造一把洛阳铲,需要经过制坯、煅烧、热处理、成型、磨刃等近二十道工序。
洛阳铲虽然看似半圆,其实形状是不圆也不扁,关键的是成型时弧度的打造。
洛阳铲的制作工序有二十多道,成型时需要细心敲打弧度,稍有不慎,打出的铲子就带不上土。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般的洛阳铲已经被淘汰,新的铲子是在旧洛阳铲的基础上改造的,分重铲和提铲——泥铲等。
由于洛阳铲铲头后部接的木杆太长,目标太大。所以现在弃置不用,改用螺纹钢管,半米上下,可层层相套,随意延长。平时看地形的时候,就拆开,背在双肩挎包里。
今天洛阳铲的家族已经十分庞大,比如电动洛阳铲,俨然一个小型的钻探机。
据传,“洛阳铲”的发明者是洛阳的一些盗墓人。
自二十世纪初以来的100多年间,神奇的“洛阳铲”,使得中国古墓葬最集中的洛阳邙山地区十墓九空,古物大量外流。“洛阳铲”由此恶名远播。
“洛阳铲”曾广泛使用为盗墓,而今则成为考古学工具。
在中国著名的古遗址发掘过程中,洛阳铲发挥了重要作用。
“洛阳铲”已被正式作为田野考古工作者的特备工具,在教科书上划出图形,介绍其使用方法,向全国推广使用,并因此而形成了中国独有的考古钻探技术,也成了中国考古钻探工具的象征。
洛阳铲相继传到东欧和亚非各国,驰名中外。
可以说,在世界范围,“洛阳铲”也是最好的考古工具之一。
如今,学会使用洛阳铲来辨别土质,是每一个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
二十世纪1950年代,洛阳成为重点建设城市。工厂选址常遇到古墓,以机器钻探取样,费时费工,于是工程施工人员就利用这种凹形探铲,准确地探测出数千座古墓。
洛阳铲更是被广泛应用于国家基本建设、科研和工业上。
北邙山,深藏着大量秘密,人们至今知之甚少。
多数帝陵的确切位置不详,陪葬墓的数目不清,主要陪葬墓的墓主人不确定。
整个陵墓群的范围和各个陵区的范围不清楚。
对帝陵和陪葬墓的分布、形制、结构、埋葬制度,以及陵园的建筑结构和制度了解不多,考古调查与勘测的任务繁重。
由于各种原因,邙山陵墓群破坏甚重,墓室被盗掘,封土和陵园遗址遭毁坏。
东汉末年社会混乱,军阀饥民发掘帝陵及其陪葬,掠夺财宝。
对皇室新陵旧冢的大规模盗掘,起于董卓,他曾打开位于城北的文陵,将墓中珍物一扫而光。
曹操设置机构与官员,专司刨坟挖金,以应军需,洛阳城外的皇家陵园也难以幸免。
唐清朝末年,末五代战乱之际,洛阳的帝王陵墓普遭盗挖。
汴洛铁路动工经过邙山南麓,毁坏了一批古墓,出土的随葬品使欧美竞相购求。
公元1928年至1932年间,位于邙山脚下的东周金村大墓曾遭到当地村民疯狂盗掘,出土珍贵文物数以千计,皆被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和美国人华尔纳买走,流失海外。
邙山陵墓群,是国家文物局确定的100处重点保护大遗址之一,也是洛阳市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
多年来,洛阳市通过明确属地管理职责、聘请业余文物保护员、整体保护与分区域保护结合、建设博物馆、建立联动机制等措施,多策并举,密织“保护网”,为邙山陵墓群“保驾”。
经过多年努力,洛阳市先后普查了近千平方公里,调查古墓冢、古墓葬千余座。累计发掘遗址面积近十万平方米。
为保护陵墓遗产,洛阳市筹建了古代地下艺术博物馆。
在邙山陵墓群的文物保护管理中,洛阳市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标志、完善保护档案,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以陵墓所在的行政区域为单位,完善文物保护责任制度;聘请业余文物保护员,切实加强保护力量;开展日常宣传教育工作,协调、规范陵墓群周边村民生产生活行为,鼓励村民参与文物保护协助工作;在基本建设中,严格落实“先勘探后开工”审批制度,严格控制文物保护区域内各类建设。
为加强邙山陵墓群保护范围内田野文物的安保工作,市公安、建设、国土、文物等部门联合建立文物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协商和信息沟通,排查整治各类安全隐患,共同打击文物犯罪,以确保邙山陵墓群的安全。
邙山陵墓群保护区分布地域广,保护难度大。
文物保护是项社会性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为此,洛阳市制定了邙山陵墓群保护条例,对邙山陵墓群的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进行了准确界定,制定了对重要墓葬和遗址保护的禁止性规定,违反禁止性规定的行为将受到相应处罚。
《条例》鼓励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破坏邙山陵墓群及其风貌和自然环境的行为进行制止、举报;对于在保护过程中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市政府或市文物部门将给予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