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菁华》第十一章 国色天香
34 佳花盛名远播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这种多年生落叶小灌木,是洛阳的美誉和骄傲。
国色天香的牡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寓意吉祥富贵、繁荣昌盛,是华夏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
洛阳牡丹花朵硕大,品种繁多,花色奇绝,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9大色系、10种花型、1000多个品种。
花开时节,洛阳城花海人潮,竞睹牡丹倩姿芳容。
牡丹花单生于当年枝顶,形美多姿,花径10至30厘米,颜色有白、黄、粉、红、紫红、紫、墨紫(黑)、雪青(粉蓝)、绿、复色十大色系。
牡丹以它特有的富丽、华贵和丰茂,在中国传统意识中被视为繁荣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征。
牡丹栽培始于隋,鼎盛于唐,宋时甲于天下。
隋代,隋炀帝杨广时“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昭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至京师……。易州进二十箱牡丹”。
唐代、宋代,牡丹栽培繁盛起来。
唐朝洛阳,出现了从事牡丹专业人员。“洛人宋单父,善种牡丹,凡牡丹变异千种,红白斗色,人不能知其术。”
宋单父精于园艺,他种的牡丹,红白斗色,变异千种,被时人尊称为花师,惊服他有“幻世之绝艺” 。
宋人欧阳修《洛阳牡丹记·风俗记第三》载,其时有一复姓东门、人称“门园子”的人,是一位牡丹接花高手,富豪人家都请他嫁接牡丹,秋天接花,到来年春天见花再付钱,接活一株,价值五千。
宋人张邦基《墨庄漫录》亦载,宋徽宗宣和年间,洛阳有一位欧姓花师,用药壅培白牡丹根下,次年花开浅碧色,人称“欧家碧”,极为珍贵,每年作为贡品,供奉朝廷。
北宋时,洛阳牡丹规模为全国之冠。牡丹出“洛阳者,为天下第一也”。
洛阳人对牡丹不呼其名,“直曰花。其宰谓天下真花独牡丹”。“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况为遨游。”
可见,洛阳人养牡丹、赏牡丹已成为民风民俗。
其时,牡丹的栽培技艺普遍提高,在播种繁殖的同时,用嫁接的方法固定变异,牡丹“不接则不佳”,使得新品种不断出现。
由于洛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土地肥沃,洛阳邙山为中国野生牡丹最主要的发源地,加之园艺大师们巧植善种,培育出许多色,型皆佳的珍品,使牡丹变异千种,名品日增,誉满全国,遂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称。
洛阳牡丹开得硕大鲜亮确实与洛阳的独有地脉有关。
伊河洛河带来的火山岩元素沉积下来,使洛阳土壤中所含有的微量元素锰、铜、锌、钼明显高出其他地区,加上适宜的气候,使得洛阳牡丹具有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
牡丹在洛阳长得好,到了外地,慢慢退化;外地的牡丹本来一般化,到了洛阳,一下就变大变靓了。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因而古人云:“种植好牡丹,必取洛阳土。”
宋人司马光诗云:“洛阳春日最繁华,红绿阴中十万家。谁道群花如锦绣,人将锦绣学群花。”
春日洛阳人观赏牡丹是一种风俗,从古至今沿袭不变,花开之时,也是全城沸腾之日,只有等到牡丹凋谢之后,古城才慢慢趋于平静。
宋人欧阳修撰有《洛阳牡丹记》 ,有花名、花品、风俗记等内容。
北宋文学家李格非著有《洛阳名园记》 详细记述了当时洛阳的所有牡丹名园,叹惋“天下之治乱,侯于洛阳之盛衰;洛阳之盛衰,侯于园辅之废兴” ,“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
南宋时,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洛阳牡丹名园尽遭毁夷。
从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中所列60多个品种看,大都是从洛阳引进的。
明代,盛极一时的安徽亳州牡丹也有许多是从洛阳引进的老品种。
清代,曹州牡丹取代亳州牡丹而代之,洛阳牡丹又直接或间接地和曹州牡丹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足见洛阳牡丹的传播和影响。
当今洛阳牡丹更传到意大利、德国、法国、日本、美国、荷兰、南非、澳大利亚和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洛阳牡丹不仅以其雍容华贵,国色天香而美誉遐迩;以也其造化钟情,天下君临而总领群芳。洛阳也成为人们心目中牡丹圣地。
公元1982年9月21日,洛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命名牡丹花为洛阳市“市花”,每年春日举办洛阳牡丹花会。后易名为牡丹文化节。
每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洛阳市大街小巷的空地上、分布市内的公园里牡丹绿叶伸展,花苞满枝,预示着又一届牡丹花事的繁荣。
35 美文情动人心
歌咏洛阳牡丹的诗词和美文浩如烟海,则要者列出,供品评、欣赏。
刘禹锡《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
白居易《惜牡丹》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只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
元稹《牡丹》:“簇蕊风频坏,裁红雨更新。眼看吹落地,便别一年春。”
薛涛《牡丹》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李白《清平调》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官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红妆。”
欧阳修《洛阳牡丹图》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舒元舆《牡丹赋》 :“赤者如日,白者如月。淡者如赫,殷者如血。向者如迎,背者如诀。坼者如语,含者如咽。俯者如愁,仰者如悦。袅者如舞,侧者如跌。亚者如醉,曲者如折。密者如织,疏者如缺。鲜者如濯,惨者如别。”
红的似朝阳,白的如皓月;淡雅类素土,浓烈胜鲜血。相向犹迎娶,相背同诀别。开放的像在谈笑,含苞的像在凝噎。俯视的似有无尽愁绪,仰望的似有无限喜悦;缠绕的似在起舞,侧身的似将摔跌。靠着的如在沉醉,弯着的如受挫折;密集的似是巧织,疏离的似有亏缺;鲜艳的如经洗涤,惨淡的如相离别。
李玉娟《牡丹的秘密》 :
爱花,爱牡丹。一瓣倾城,一蕊天香。
在我的故乡,湘西,沅江畔,酉水旁,清水河岸,女性喜欢在鬓头簪花,春浓时分,郁香醉人。
我到了中原,到了洛阳,在此地生根。洛阳牡丹,簇拥着我。
牡丹丰硕,牡丹艳丽,虬枝树旖旎,奇葩聚锦绣。但牡丹花的香,是奇特的,不怎么甜,不怎么腻,略有点土,略有点苦。牡丹的内心,很难洞晓,满园都在赞叹,相知能有几人?
每一个女子,都希望携手的那人,与她相宜,得无二致。
牡丹女子,必是怀珠涵玉之人。瘦枝翠叶,为滚滚尘烟所遮蔽,匆匆过客,哪个以心相印?真的朋友,小心翼翼,拨开青枝,拂开绿叶,洞幽烛微,甘心于缘。而她,此时,方才不惊不怯,容之泰然。
万花谢去,牡丹登场,艳压群芳却殿春而至,极度繁盛在暮春世界,似乎只是为了警告:盛衰变幻,好景须惜。
花儿总如去年一样娇艳,然而朝露会带走姿色,晚风将飘散花香,怎不令人惜春怜逝、怀情伤感呢!
岁月匆匆,景色易逝,莫流连大红大绿的俗气,着意内心,自会香溢陌间,潜意修为,终将收获相知。
世间繁花,莫论短长。苔花虽米小,亦如牡丹开。
灼艳满目,是美丽,冷香一爿,也动人。
牡丹是王,也是臣,是偶像,也是友。
李玉娟《识花独凭栏》 :
每年,牡丹盛开的时候,人们都会惊喜:今年的牡丹比往年娇艳,这里的牡丹比别处美丽。
牡丹独有的芬芳气息淹没了一切,呼吸着牡丹的空气,耳边不时飘过阵阵欢呼的笑语,那是游人在用手里的相机,收进牡丹的逸貌仙姿。
人间四月,春风和煦,牡丹花开,倾国倾城,游客如织。没有人会知道,在四月牡丹的内心深处,是何等深沉的思想和希冀。
漂亮的牡丹花是易于被感动的,走过牡丹身边的朋友,看到国色天姿的花朵,热情或是淡漠,牡丹是能够察知的。
相濡以沫?相忘江湖?咫尺天涯?朝朝暮暮?其实牡丹在摇曳,在注目,在欢乐,在难舍,在共享人间朋友的冷暖。离开的人五味俱全,留下的花却是寒心。喧嚷过后,牡丹孤寂可有几人懂得?
当我频频告诉身边的朋友们,提请她们注意路边的牡丹在盛开的时候,她们可能是淡漠的,可能随着我的话音望两眼,平淡地听我介绍,哪种是“姚黄”, 哪种是“魏紫”, 哪种是“首案红”, 哪种是“雪莲白”,讲这株牡丹和那株牡丹的异同。
风又轻又清。风经过牡丹的叶,风淡绿了,橙红了,风经过牡丹的花,风七彩缤纷了。能感受到风的颜色的朋友,才是真正爱花的人。
站在花栏之下,牡丹之边,她的不凡容貌,甚至让人觉得失真。这是花吗?这是植物绽开的真实的花吗?
牡丹的美,在于态,她雍容华贵的娇姿,是哪种花都比不了的,所以看到牡丹的时候,人们总要想到美人,美人之美,大半也是在态。
人间四月天,别的花都黯然失色了,牡丹殿春驾临。大片的牡丹,荡漾成色彩的海洋,予人以游赏之兴。
人流如织,摩肩接踵,惊呼连连,忽焉往西,忽焉往东。牡丹浅红深紫,淡粉玉白,千变万化,从容淡定。
若是有几株牡丹藏在林外,藏在山后,远离浓郁缤纷,开得热烈而又静谧,就是另一番盛景了。
地点偏僻,游人稀少,夕阳西下时分,凉风习习拂过,几株牡丹,枝叶茁壮,一米多高的身姿,碗口大的洁白的花朵,雍容,静穆,素淡,娴雅。
这是深闺中婉淑贞静的女子,款款地站在春风中,不张扬也不炫耀,大大方方地随遇而安地打发着日子。
她没有刻意摆弄姿态,她没有城府,不管世事,她的娇憨明媚是天生的,风骨是藏在骨子里的,骄傲是写在淡定里的。
宁静的牡丹是有福的,每一朵都雍荣富贵、娇不胜衣,却没有拘束,俯仰随意,各种色泽相互映衬,各种姿态任意站立,知道自己美丽,却无心张扬,悠闲慵懒,见惯富贵,却波澜不惊,视若云烟。
我眼中的偏僻,正是牡丹的福气。同样的花开富贵,艳丽无匹,却甘于沉默,独立静地,随遇而安,散淡悠闲,决不随波逐流,钻营投机。
无论如何,也是在春天里走了一遭。同样是花,落在谁家,开在何处,似乎并不能够选择,能够选择的是毫无保留地释放自己的自然。
静处的牡丹,是清风中、天地间的仙子,她不屑于选择命运,只是自如地绽放自己生命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