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二里头遗址

 

 

 

夏都斟鄩,是我国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都邑遗址。

自斟鄩之后,商、西周、东周诸朝,前后蝉联,绵延不断,其形成、发展和繁盛过程,既是都邑变迁的缩影,也映照出华夏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

斟鄩被认为是“夏”的都城。

《逸周书·度邑》记载:“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

古本《竹书纪年》说:“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今本《竹书纪年》称:“仲康居斟鄩。”

斟鄩其地,在今天的洛阳偃师区,伊、洛二水汇流处略偏上游的二里头村一带地方。

考古发掘证明,二里头斟鄩遗址位于洛河南侧,南距伊河大约为五公里。

斟鄩遗址东西长约两公里,南北宽约一点五公里,包含今天的四五个自然村区域,总面积近四百万平方米。

发掘看到的二里头遗址文化层堆积厚度约为四五米,自下而上分为四期。

第一期文化层,虽保留有一部分河南龙山文化的因素,但主体已见独立性。在这一期的文化层中,发现有灰坑、小型墓葬、小件青铜器和其它遗物。

第二期文化层发现有大面积建筑夯土、小型房基、灰坑、水井、中小型墓葬等,出土有铜刀、铜铃和镶嵌绿松石兽面纹的铜牌等。陶器中的灰陶制品,卷沿窄或折沿,唇沿圆钝,腹部较直,其上多见细绳纹。

第三期文化层,有大型宫殿建筑基址、中小型房屋基址、制陶窑址、水井、道路和灰坑等。遗物中的青铜器和玉器数量大量增加,其他遗物也较前期丰富得多。

第四期文化层发现有房基、陶窑、中小型墓葬和灰坑等。

二里头斟鄩遗址发现宫殿建筑基址超过三十座,其中两座规模最大。

一号宫殿基址略呈正方形,东西长108米,南北宽约100米,高0.8米。这座宫殿建于二里头文化的第三期,毁于第四期。二号宫殿位于一号宫殿东北约150米处,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73米,东西宽58米,形制与一号宫殿相仿。

斟鄩一号、二号宫殿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大型宫殿遗址,二者均建于夯土台基上,皆由庭院、正殿、廊庑和门道等建筑组成,布局严谨,主次分明,构成庞大的建筑群,

在斟鄩遗址的南部,发现有铸铜作坊,出土了大量的坩锅残片、陶范、石范和铜渣等。

发现的制陶作坊,位于斟鄩遗址的西部。另有制骨及酿酒作坊,在遗址的东北部。

斟鄩遗址中有较多的墓葬,分大、中、小三种,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有一座大型墓葬,位于二号宫殿遗址北部,墓口长5.35米,宽4.25米,深6.10米。墓底有二层台,中部为约大两平方米的墓室。这是我国所发现奴隶社会中最早的一个大型墓葬。

二里头斟鄩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有青铜器、玉器、陶器、石器、骨角器和蚌器等。

青铜器主要为工具、兵器、礼器、乐器、装饰品等。生产工具有刀、锛、凿、锥、鱼钩等,多为单范或合范铸就。兵器有戈、戚、镞等。礼器有爵、斝两种。

另外,在青铜器中有两件镶嵌绿松石牌形器,是现知最早的铜镶玉石工艺。

玉器主要是礼器和装饰品,大多出自墓葬。器形有圭、璋、琮、玦、钺、戈、和柄形器等。

乐器有石磬,外形似璜,长约56厘米,最宽处约18.75厘米,上部有一圆孔可系绳悬挂。

陶器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为主,一般陶胎较厚,相当一部分陶器表面磨光或涂黑衣。纹饰有篮纹、绳纹、方格纹、弦纹、附加堆纹和各种印纹,多为鸡冠形器耳和花边器口装饰。

石器有斧、锛、凿、铲、刀、镰和镞等,其中斧、刀、镞的数量最多。

骨器有凿、铲、刀、匕、镞等工具,也有针和笄等生活用具。

此外,还出有漆器、卜骨和海贝。

另外,在陶质大口尊和其它器物上,还发现有类似一、二、三、四等数字和各种刻划符号二十多种,这些符号可能是当时的文字。

二里头斟鄩遗址的考古发现,以其丰富、典型的文化内涵,被命名为“二里头文化” 。为夏都斟鄩的确认,提供了依据。

据科学方法测定,该遗址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1900至1620年,恰在传说中的夏朝的纪年范围,其方位、环境、地貌,也同古籍文献中记载的斟鄩相吻合。

 

 

 

20 商都西亳城

 

 

 

商都西亳城邑遗址,位于偃师区洛河北岸的尸乡沟一带,二里头夏都斟鄩遗址东北约六公里。

通过发掘,考古学界认为,西亳城邑遗址是我国发现年代较早、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一座商代早期都城遗址。

商都西亳都城遗址,整个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1700余米,东西宽北部为1215米、中部为1120米、南部为740米,总面积约190万平方米。

西亳遗址的东、南、西、北四面皆有城墙。

西墙长1710米,宽约17至24米。墙体由酱红色生土掺杂浅黄色生土和褐黄色地层土夯筑而成,土质紧密,夯打坚实。城墙保存高度不尽相同,北段3米以上,中段2米,南段1米许。

东墙全长1640米,宽约20至25米。残存高度不一,北段一般保存2.5米以上,中段约1.5米,南段城墙时断时续,仅有0.3至0.5米。

北墙全长1240米,宽约16至19米,城墙之上堆土最厚,一般达3至4米以上。南墙长约740米。

西亳商都遗址发现城门遗迹七处。其中北墙西部有一城门,距城西北角510米。东、西墙各有三门。城门宽窄不一,北墙城门最宽约9米,窄门仅有2.4至3米。东西城门位置基本对称,但“东二门”与“西二门”的门位相错较远。

在“东二门”道路下深0.4米处,有一条地下排水沟,沟宽约1.24米,深1.30米,全长800多米。“西二门”内侧往南约4米处,有一条长30米,宽3至4米的登墙“马道” 。

城址内道路纵横交错,大道11条。东西向5条,南北向6条,路面宽6米,最宽10米,道路与城门方位基本对应,城外有4.6米宽的环城路。

在考古发掘中,发现“西二城门”曾被封堵,而封堵后的城门外一带则成了墓地。墓葬,有的打破了城墙,有的打破了城门内的路土。墓葬中有陶器出土。也有铜斝、铜爵、铜戈、铜刀、铜镞及玉璜、玉饰等器物。

在西亳商都遗址中部偏南地势较高的台地上,分布着三座小城,宫城居中,另两个小城位于宫城的东南部和东北部。

宫城平面呈方形,每面长200余米,面积约4.5万平方米。四周有2至3米厚的夯土围墙,南面正中设有宽阔的门道。中部有一座长、宽各数十米的大型宫殿遗址,左右各有两座与之面积相似的宫殿基址。前面是一条直通南门外的大道,两侧各有数座小型夯土建筑基址。后面还有几座中型宫殿建筑基址。这些宫殿建筑自成一体,左右对峙,形制规整,错落分布,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宫殿建筑群。

在宫城内东部偏北和东南隅,发现有多座宫殿基址,即四号、五号、六号、七号宫殿基址。

四号宫殿,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51米,南北宽32米,殿门向南,基址全系夯土所筑,包括正殿、东庑、西庑、南庑、南门、庭院和侧门等建筑。五号宫殿,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54米,南北宽14.6米,基址高10至30厘米。正殿东西两侧各发现有一段廊庑台基和柱洞。在庭院内还发现埋有小狗的土坑八个。

五号宫殿下面还叠压着一座方形建筑遗址。

另两座小城,面积较宫城小,均呈方形,四周围墙厚约三米,围墙内分布着整齐的排房式建筑基址。各基址面积大致相等,排列也有一定次序,形制与宫城不同,为其辅助建筑,可能属于营房和库房性质。

西亳商都遗址出土遗物主要有石器、骨器、铜器、陶器等。

石器有扁平体石铲、圆形体石斧、方棱体石凿、凸背凹刃石镰。

铜器有带柄铜刀、铜锥、三棱形与燕尾形铜镞、铜鱼钩。

陶器有砂质和泥质的灰褐陶与灰陶,泥质灰褐陶与灰黑陶数量较少。还出土有敛口宽沿折腹的方格纹原始瓷器。

骨器有圆体骨镞、骨匕、蚌刀、蚌镞及三角形玉镞。

偃师尸乡沟商都遗址是继二里头夏都斟鄩之后河洛地区的又一座上古都城。从城址夯土城墙内含的陶片看,其年代最晚的稍晚于二里头文化晚期,加上商代中期墓葬打破城墙夯土和城门路土的情况,可知城址的年代不比郑州商城晚。

据对宫殿遗物标本C14测定为距今3500年左右,与商初纪年大致相同。

如此规模宏大、内涵丰富的商代城址,在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中,只有郑州商城和安阳殷墟。因此,学术界多认为洛阳偃师尸乡沟商代早期都城遗址与文献材料所记西亳的地望相符,应为汤都西亳。

西亳是商汤灭夏后,在河洛地区建立的都城。商汤之后诸王均以此为都邑,大概延续两百多年。

 

 

 

21 成周和洛邑

 

 

 

西周时期,镐京宗周与洛邑成周并列为都邑。

西周失败于犬戎,成王东逃至洛阳,大规模营建后,以王城“成周”为首都。

洛阳成周城,在今天的涧水东岸,称作“王城” ,今天在这片地面有王城公园、王城广场等。

成周城略呈正方形,四周有夯土围墙。北墙保存较好,全长2890米,墙宽8至10米。西墙全长3000余米,墙宽15米左右。南墙全长估计有3400米,残存900米,宽14米左右。东墙总长约有3500米,墙宽15米左右,南半段被洛河冲毁。

史籍记述和介绍成周城的规模说:“王城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城内的主要建筑,有太庙、宗庙——文王庙、考宫——武王庙、路寝、明堂等“五宫” 。这些宫殿、宗庙的建筑结构均为“四阿、反坫、重亢、重郎、常累、复格、藻税、设移、旅楹、画旅”等式样。

成周城内,还有“内阶、玄阶、堤唐、山廧、应门、库台、玄阃”等不同的通道。

成周城的城墙全系夯土所筑,城墙下面叠压有商代和西周的遗址和春秋时期的陶片,其上又叠压有战国文化层。发掘可见,战国时期城墙外侧有所修补。

成周城的西南隅,发现堆积甚厚的板瓦、筒瓦和两组南北毗邻的大型建筑群基址。西北隅有一处规模很大的战国时代的陶器烧制窑场,发现陶窑十五座,出土了大量拍打、刮磨、印纹和垫置等制陶工具及大量的陶器残片。

在窑场的东面,发现有很多经过锉磨的骨料,应是制造骨器的作坊。

窑场的东南面是一处制造玉、石器的作坊,发现许多石环、石片的半成品。

在窑场的西南还发现了制造铜器的陶范。

周敬王时,为避内乱,也为了安置前朝遗民,在瀍水两岸营建新城“洛邑” ,

公元1964年,洛阳北窑村发现西周墓葬群,先后发掘约四百座,出土大量青铜礼器、兵器、车马器、玉器和陶瓷器。据青铜器上的铭文分析,这里的众多葬者都是贵族。

公元1974年,在西周贵族墓地南侧发现规模巨大的铸铜作坊遗址,出土器物以青铜礼器为主,兼有兵器、车马器具。

此外,在瀍河西岸还发现了祭祀坑、车马殉葬坑和大批带有商文化特征的殷人墓。

“成周”和“洛邑” ,合起来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当时,成周城和洛邑城分别还有“上都”和“下都”之称。

据《尚书·洛诰》 、《逸周书·作雒解》记述,成周城和洛邑城,北依邙山,南系洛水,西至涧水,东达瀍水,建筑规模非常宏大,“城方千七百二丈,郛方七七里。以为天下之大凑。设丘兆于南郊,建大社于国中。”不过,其“七七”可能是“十七” 。

有人说,东周洛阳王城之中,宫殿建筑,排列有序。郭城四周各有三座城门,全城合计十二座门。城内经、纬路各有九条,王宫建在中央大道上。

在王宫的左边有宗庙祖堂,右边有社稷神坛,前面是朝会群臣诸侯的殿庭,后面则是商业贸易集市。

终东周之世,从周平王至周敬王加周赧王共十三世,均都洛阳王城,凡319年。从周敬王至慎靓王共九王,皆居成周城,凡204年。

东周建都于洛邑,共历22任天子,为时513年。

 

 

 

22 汉魏洛阳城

 

 

 

汉魏洛阳城,在今天洛阳主市区偏东的地方,北靠邙山,南临洛河。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后定都洛阳,改“洛”为“雒” ,至公元220年,都洛196年之久。

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复改“雒”为“洛” 。曹魏都洛46年。司马氏的西晋,亦以洛阳为都,前后计52年。西晋末年战乱,都城洛阳毁于战火。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自平城迁都洛阳,修复并扩建了洛阳城,延续政权42年。

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朝以洛阳为首都,共计334年。现存汉魏洛阳城的基本结构和布局,基本上为北魏时期所遗留,宫城位于内城北部略偏西处。

据发掘和勘测,整个宫城平面为一规整的南北长方形,南北长约1400米,东西宽约660米,占全城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左右,是都城的中心区域。宫城的四面墙垣仅存地下墙基。

宫城南墙基全长约660米,宽8至10米,残高1.30至2米。南墙偏西处为宫城正门,北魏时叫“阊阖门” ,当地人称“午门台” 。

西墙的墙基长约1400米,南段墙宽约13米,北段宽约20米,残高1.20至2.20米。在西墙中发现门址两座,其中一座位于中间,应为正门,门洞宽约25米,外有夯筑土阙,两两相对,形制较大,即文献所载的“神虎门” 。

东墙中段也有门址一座,基本与西墙中部的神虎门相对应,应为“云龙门”。

宫城北墙由于破坏严重,遗迹无存。

宫城内发现夯土台基二三十处之多,分布密集,当是宫殿建筑遗址。

宫城西部是主要的殿堂所在地,有一处夯土台基,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60米,高出地面4米左右,即所谓的“金銮殿”基址,应为北魏太极殿的遗址。

宫城的东部,发现椭圆形水池一处和夯土台基四座。西北部发现一处圆形建筑台基,为北魏清暑殿遗址。

在宫城的北部,也发现大片夯土台基,东西长470米,南北宽180米,高出地面3至5.50米。

宫城南部,依宫城南墙东段构成一组建筑群;南墙西段修有一个方形院落。

宫城内的宫殿建筑,数量多、规模大,建筑气势雄伟。

汉代洛阳城有南、北二宫,北魏洛阳宫城大约是沿袭东汉北宫旧地修建起来的,但汉代南宫的确切位置,从遗址看,并不明确。

北魏的内城,即东汉、曹魏、西晋时期的洛阳城。全城共有十二座城门。

西城墙探明城门五座。北起第一门是北魏的承明门,第二门是北魂的阊阖门,即东汉的上西门,第三门是北魏西阳门,第四门是东汉的雍门,北魏时废掉了,最南是北魏的西明门,即东汉的广阳门。

北城墙探明城门两座。西面的是北魏的大夏门,即东汉的夏门,东面的门洞遗址残缺,有一条路土通过,当是北魏的广莫门,即东汉的谷门。

东城墙探明城门三座。北起第一门是北魏的建春门,即东汉的上东门,与阊阖门相对。第二门是北魏的东阳门,即东汉的中东门,与西阳门相对。第三门是北魏的青阳门,即东汉的旄门,又称望京门,与西明门相对。

文献记载南城门有四座。自西向东为北魏的津阳门——东汉津门、宣阳门——东汉小苑门、平昌门——东汉平城门、开阳门——东汉同名,诸门皆毁于洛水,已无迹可寻。

内城街道笔直,纵横交错。东西横街和南北纵街各有四条。

由东城墙的建春门向西直通西城墙阊阖门的横街,全长2510米,宽35至51米,是一条主干大道;其南由东城墙东阳门向西直通西城墙西阳门的横街,全长2630米,宽约41米,从宫城南侧通过,将全城分为南北两半;从宫城南门向南的一条纵街,直达洛河边,应是通过南城墙宣阳门的铜驼街,为全城的南北轴线,残长1650米,宽约40至42米。

铜驼街两旁有大面积的夯筑基址,当为文献所载的左卫府、右卫府、太尉府、司徒府等军政官署和太庙、太社等重要建筑的遗存。

公元501年,北魏景明二年增修外郭城,此后的洛阳城,号称“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 ,有320个里坊及大市、小市、四通市等工商业专区,范围极大,东汉以来的旧城从而成为北魏洛阳的内城。

考古人员勘察外郭城时,先后找到开阳门、平昌门外的两条大道及九条“御道”,即西明门外大道、西阳门外大道、阊阖门外大道、承明门外大道、大夏门外大道、广莫门外大道、建春门外大道、东阳门外大道、青阳门外大道。九条大道,均为内城诸大道在外郭城内的延长部分。

另外,在汉魏洛阳城内还发现有辟雍遗址、灵台遗址、明堂遗址、永宁寺塔基、太学遗址等重要遗存。

 

 

 

23 隋唐洛阳城

 

 

 

隋唐洛阳城是隋、唐两代的都城,由外郭城、皇城、宫城以及东城、含嘉仓城、圆璧城和曜仪城等小城构成,规模宏大,布局有序。

隋唐洛阳城主要分布在今洛阳市西工区、老城区和洛龙区范围内,地跨洛河两岸。

隋唐洛阳城的外郭城,南宽北窄,平面略近方形。

南城墙长约7290米、东城墙约7312米、北城墙约6138米、西城墙约6776米,周长约27.5公里;除西城垣没设城门外,东、南、北三面共开八座城门。

东墙自南向北为永通门、建春门——隋建阳门、上东门;南墙自西向东为厚载门、定鼎门——隋建国门、长夏门;北墙自东向西为安喜门、徽安门。定鼎门是隋唐洛阳城的正南门,门址宽28米。

考古人员在定鼎门发现有唐代城门两侧的夯土墩台、三个门道、门道间的夯土隔墙、西阙和石砌水道等。

定鼎大街是隋唐洛阳城的主干大道。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形成棋盘式的里坊布局。大部分里坊面积一致,约0.5平方公里。

皇城位于外郭城的西北隅、宫城之南,正南门曰端门。

著名的上阳宫位于皇城西南角,在今洛阳市九都中路26号地方。遗址区内曾发现夯土的殿堂基址。

宫城在皇城北部,城址近方形。宫城正南门为应天门,北门为玄武门。

应天门,隋称则天门、紫微宫门,唐朝先后称应天门、神龙门、五凤楼。是一组由门楼、垛楼、阙楼组成,其间以廊庑相连的大型建筑群。

应天门至玄武门的连线是宫城的中轴线,中轴线两边,考古发现有明堂遗址和徽猷殿、九州池遗迹。

隋唐洛阳城有东城,位于皇城、宫城以东,为隋唐两代官家大型粮仓含嘉仓之所在,由仓窖区和管理、守卫人员房屋等构成含嘉仓城,总面积约四十三万平方米。

在含嘉仓城的东北部和南半部,考古人员探明粮窖二百八十七座,东西成排,南北成行,而整个仓城内约有四百多个仓窖。仓城西北部为生活管理区,东南部为漕运码头。

隋唐洛阳城的宫城、皇城偏居全城西北隅,使得都城中轴线西移。

隋唐时期凡设置宫殿的城市,除长安外,大多采用洛阳建宫城于西北之制,如太原、扬州、成都古城等。隋唐洛阳城的总体规划设计还为邻国日本等所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