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菁华》第八章 思想渊薮
27 由道学而道教
古代华夏先民,认为万物有灵,进而崇拜自然,崇拜魂灵,崇拜祖先,慢慢发展到祖先与天神合一,成为上神的雏形。
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先民们敬畏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的力量,视为有神主宰,对之顶礼膜拜。
先民们除了崇拜自然,还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产生了对鬼神的崇拜。
伏羲、黄帝等先古部落主、奴隶主,都曾代表当时的意识形态取向,即身先族群,带头崇拜和信仰。
古籍《山海经》 ,描述了神仙天都,告诉人们有长生不老的神仙和羽士的存在,有人就开始学仙、修仙。
西周时期,庄周在著作《逍遥游》中这样描写:“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风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东周天子居于洛阳时的“柱下史”——档案馆馆长李耳,笔名“老子” ,爱好学问,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读了很多竹编的书卷。公元505年,周天子姬家两个王子姬朝与姬猛争位,导致内乱,档案馆也被抢劫了,李耳为避祸西逃,到了虢地即今灵宝的函谷关,守关的关尹名叫“喜” ,热情挽留和招待,请李耳创作了一篇文章《道德经》 。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其后慢慢成为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 、下篇《道经》 ,不分章,后有人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全文以“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等,包涵广博,文意深奥。因版本不同,略有差异。
《道德经》的思想主题是“道法自然” ,“道”是规律,自然是万物的本原。
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周,思想和著作更为丰富,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灵活多变,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有“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之美誉,计十余万言。
东汉末叶,张陵于蜀郡创立了五斗米道,“入伙”的人要缴纳五斗米,算是吧道学思想落到了现实的地上。
到了唐代,道教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唐太宗李世民曾附会说自己家的历史“起自柱下” ,可以上溯到“柱下史”老子李耳。多位大臣不以为然,说家族渊源上推六世即可,李世民遂放弃以老子为祖宗的意见。
皇帝意欲尊老子为始祖,足见其道学的社会影响力。
道教在唐代得到了较好发展。其学说中有来自前朝的“三清境” :太清境、玉清境和上清境,分别为神宝君、天宝君、灵宝君三位大神居住,后被奉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之神所。“四方之神”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二十八宿” :东西南北四方各有七位星神,合计二十八位。
天、地、日、月、星辰、雷、电、风、雨、山川、河流,道教仍然在崇拜。
自汉至唐,道教教派从创教之始,就不断产生,各派又有自己的创派真人、主祭神灵等。它们在发展变化中,吸收各种原始宗教、民间宗教、神话传说,逐渐形成自己的神仙谱系。
28 孔丘入周问礼
孔丘向鲁昭公递呈报告说,为了复兴礼乐,要去洛阳考察。鲁昭公不批准。孔丘又请鲁国贵族南宫敬叔同往洛阳。
南宫敬叔是鲁昭公的弟弟,弟弟一出面,鲁昭公说“可以嘛” ,批了一车、二马、一童子、一车夫,让他们用,“去吧” 。
南宫敬叔领着孔丘,到了洛阳。孔丘登门拜会大学问家李耳,就是老子。
李耳问孔丘以前是怎么求索天下大道的。
孔丘说:“承蒙相问,我正要倒倒苦水呢。起初呀,我向仁义里边去搜求,五年,前后五年啊,硬是没找着。后来,求之于五行化育。在五行化育里翻找。找啊找,找啊找,又找了十二年。十二年,人生一个小轮回了,还没找着。”
李耳说:“仁义呀,五行啦,你当然找不着。”
孔丘请教,李耳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有些人,他们的骨头早腐烂了,只剩下他们的空话罢了。君子逢到好的时代,就出来干番事业,遇到不好的时代,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就是了。
我听说,好的商人深藏钱财,好像一无所有;很有德性的人,外表看起来却像是愚笨的人。
去掉你的骄纵之气和想入非非,抛弃你的装模作样和不切实际的奢望吧!那些,对你没有什么好处。我要对你说的,就是这些。
次日,孔丘又向李耳探问至圣的人是怎么样的。
老子答道:“至圣的人,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都没有了,看天下万物、四肢百骸有如尘土,生死不过昼夜轮换,得失祸福就更不用提了。获得大道的人,才能走进那种境界啊。”
孔丘拜会过老子,又去向大周王室的乐数官——执掌音乐和历法的官员——苌弘请教了大韶之乐,还游览了周天子召见诸侯和举行国家大典的明堂、供奉祖先的太庙和祭天祀地的社坛等,开了眼界,长了见识。
终于要离开洛阳了,南宫敬叔和孔丘向老子辞行。
老子送出馆舍时,厚道地赠言孔丘说:“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
“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
“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行至洛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流淌不息,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
“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
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社稷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
“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
“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老子手指洛河,对孔丘说:“宜学水之大德也。”
孔丘问:“水有何德,请李老师示之。”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物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物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点头说:“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
“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
“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硕鼠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
孔丘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咕咚咕咚地离开了洛阳。
南宫敬叔说:“洛水岸边闻道,令人惊讶不已,实不枉来洛阳一趟也。”
孔丘说:“老子认为,人们在大道之下,好像瓮中的蚂蚁,要不是他揭开瓮上的盖子,人们可能一辈子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老子确实具有辩证之才,飞在云气间,养在阴阳里,合起来是完整一体,散开来也自有章法。
“在老子面前,我有嘴不会发言,我还能说什么呢?我纵不同意他的观点,也无辞章进行辩驳啊。”
今天的洛阳市老城东关大街,保存着石碑一通。碑高三米多,宽近一米,正面书写“孔丘入周问礼乐至此”九个大字,是大清雍正年间洛阳的干部们立的。
29 佛教始于洛阳
在东汉二世皇帝刘庄当政的时候,春季的一天,刘庄梦中看见一位金人,头上有道白光,在寝殿内来回飘游。待要发语相问,却又飞升空中,径直往西去了。
刘庄惊醒过来,睁眼一看,残灯尚明,原是一梦。
上朝后,刘庄讲给群臣听,命他们解梦。群臣甚感奇异,但都不敢盲目判断吉兆凶示。
博士傅毅博学多闻,挺身奏答曰:“臣听说西方天竺有位得道的神,号称佛,全身放射着光芒,能够飞身于虚幻中。
“先帝元狩年问,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击匈奴,曾缴获休屠王供奉的金人十二座,安置在甘泉宫中,焚香致礼。久经战乱,那十二座金人早已不知去向。“陛下所梦金人,大概似乎也许好像可能就是佛的幻影吧!”
刘庄甚感兴趣,自己竟能梦到金佛,这是多么不凡的机缘啊!
刘庄大喜不已,拨出专款,派遣郎中蔡愔和博士秦景,带着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三人,西往天竺,访求佛道。
汉朝访佛代表团,浩浩荡荡,越过旷无人烟、寸草不生的八百里流沙,攀上寒风驱雁、飞雪千里的茫茫葱岭,继续前行,到了大月氏国。
大月氏国在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恰遇正在那里宣教的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汉朝访佛代表团看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像。
蔡愔和秦景喜出望外,用白马驮来了求到的经卷,还邀来了摄摩腾和竺法兰。
公元67年,即三年后的永平十年,汉使梵僧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
这就是梦中金人的化身啊!汉明帝对来自西域的摄摩腾、竺法兰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予接待,并将他们安置在当时的外交部官署——鸿胪寺暂住。
随后,刘庄诏命,在洛阳城西雍门外三里处,御道北侧,立塔建寺,次年建成,名曰“白马塔寺” ,或曰“白马寺” ,以安置德高望重的印度名僧,储藏他们带来的宝贵经像等物品。
佛教崇尚白色,驮运佛经、佛像,在印度多用白象,在中国多用白马。故而位于东汉洛阳城西的中国佛教第一古刹以“白马寺”名之。
白马寺是印度样式的,按照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的意见,中心是座四方楼阁式佛塔,塔顶上具九重相轮,周围建有周廊百间,信徒们绕塔起居或进行礼佛活动。
从此,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就在白马寺里做住持,学汉语,译佛经。
摄摩腾和竺法兰在白马寺翻译了一些佛经,《四十二章经》——佛的四十二段语录,即系其中之一。
别看《四十二章经》简短,在东汉时候,两个初学汉语的外国人,能译成一段一段的中国话,那是已经相当地不简单啦。
两位客僧,此后一直在洛阳从事佛教传播,圆寂后,就葬在白马寺。
白马寺是佛教传人中国后建造的第一座官办寺院,因而有中国佛教“祖庭” 、“释源”之谓。
白马寺位于今天洛阳市城东十公里处,代有毁建。岁转月移,白马寺的东汉建筑规模早已不存。现存“最早”的大殿是金代修筑的,寺侧的齐云塔也是金代建造的。
现在的白马寺,五重大殿,四个大院,占地四万平方米。山门外,一对石狮和一对石马,分立左右,山门内,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
寺内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为金代之后元、明、清时期的作品。
毗卢殿在清凉台上,清凉台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佛经之处。 左右对称分布着多宝阁和藏经阁,以及东、西厢房。
白马寺的整体建筑群落布局严整,像一座中国传统的四合院。
现金中国大多寺院形制莫不如是,殿堂层次清楚,等级元素明显,早已丧尽佛教老家以塔为中心,廊房平等环绕的寺院风格了。
汉明帝刘庄盛情迎来了佛教,他其实没时间过问,第二年方才驾临白马寺,看了一看。
无论如何,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一个起点,在 “儒”和“神”大行其道的国度,舶来的佛教由洛阳向各地传播和渗透了。
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白马寺第一次遭毁坏。曹魏在洛阳立都建政后,重建了白马寺。
西晋时期,亲王们烧杀虏掠,白马寺再遭严重破坏。直到唐代武周时期,武则天敕修白马寺,白马寺进入黄金时代。但唐代末年的战乱兵火使白马寺再次遭受破坏。
宋代、明代、清代,都修建过白马寺。
唐宋之后的洛阳,国际化影响越来越大,中国佛教也进入盛期,佛教文化以洛阳为中心,远播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
公元1931年南京国民党政府临时迁都洛阳,重修了白马寺。
公元1949年以后,官方多次拨款重修。但1966年前后,白马寺惨遭破坏,佛像被砸,经卷被烧,相传为摄摩腾、竺法兰二高僧带来的极为珍贵的三十余片“贝叶经”也化作灰烬。
公元1972年后数十年间,翻修主要殿阁,彩绘天棚、梁、架、斗拱,油漆门窗、殿柱,塑造佛像,贴金涂彩,培植花木,彻阶修路,销售门票,进入旅游经济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