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古国赛里斯

 

 

 

在古代世界,远东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

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的考古发现表明:自商、周至战国时期,以洛阳为核心的中原地区,丝绸的生产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的丝绸是商队通过丝路远销西方的主要物品,也是最受中亚、西亚、南亚、欧洲人欢迎的货物。

一些西域国家随着丝绸贸易的日益兴盛而成为中转站,并积极参与丝绸的贩运。

前往西域的中国商队和西罗马觊觎丝绸财富的商人们是贩运丝绸的主力,他们不畏艰险,车载驼负,迤逦满途。

据任见著《丝路密码·上卷》载,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边境政策是“收缩”的,温和的,到了明帝刘庄时期,刘庄开始策划拓边。

在拓边过程中,随在汉家大军后面的和亲“商队” 的史实一直掩埋在历史的尘埃深处,不为人知。

公元1901年,匈牙利裔英国探险家奥莱尔·斯坦因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丹丹乌里克发掘出古老的木板画《蚕种西传》 ,画面上有四位栩栩如生的人物,三位是女子,一位看起来像男子。左二女子戴一顶宝冠,冠上满缀珠宝,看起来身份非同一般。左一女子高举左手指着左二的头冠,似乎在说宝冠中有什么东西。

这位头戴宝冠的女子,唐僧玄奘在其《大唐西域记》中作为西域当年广泛流传的民间传说讲述过。可是这个故事影影绰绰,从来没有清晰过。

《丝路密码》以考古发掘的史实为根据,以历史记载为线索,以令人信服的细节描述,钩沉探奥,全面、完整地予以表现——“东国公主”和西罗马男爵的爱情演绎,跌宕雄迈,奇美壮烈,连环奇迹,震烁时空。

在《丝路密码》的记载中,以意大利考古学家、法国历史学家、中国青年文化学者和西班牙记者“重走丝路”的行动,步步拂开千载万里古老丝路的重重雾障,将史上考古、现行考古、实地考察和沿途采访融为一体。

《丝路密码》令人信服地描摹了一场公元73年沟通中原与西欧的中外爱情,揭示了丝绸之路最早的历史事实,解锁了丝路史上古画、纺轮、织梭等文物所携带的文化密码。

全书着力展现中国古代“西域”以西——自“葱岭”帕米尔高原到亚平宁北部波河岸边的远古丝绸贸易活动,填实了古代丝绸之路亚欧之间漫长的空白区段,为中东、东欧、中欧至西欧的古代丝绸贸易研究拓开了新天地,非常值得肯定和祝贺。

中国是蚕丝的故乡,绚丽多彩的中国丝绸很早就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古罗马人就是从丝绸开始认识中国的。在奥古斯都时期,一匹丝绸的价格与其重量相等的黄金相当。

对丝绸狂热的偏爱让罗马人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精美的丝绸是怎样织成的?它是在哪个地方生产的?古罗马人对遥远的中国几乎一无所知,幻想和猜测产生了种种神话传说。

老普林尼所写的《博物志》 ,是集当时罗马人知识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作品,其中有关于赛里斯国和丝绸的叙述,在今天看来也只能当作天方夜谭似的神话:

“赛里斯人以他们的森林里盛产毛织品著名。他们从树叶中采取白绒丝,加入水,最后由妇女们承担络丝和纺线的任务。采取了这样复杂的技术,生产出了琳琅满目、绚丽多彩的产品,使罗马贵妇们身着透明的服装在社交场合抛头露面。

“赛里斯人具有高度的文明,但又与野蛮人很近似。他们不与其他民族交往,仅仅坐等买卖上门。”

尽管西方人非常渴望了解东方和丝绸,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们的知识却始终停留在传说和神话的水平上。

公元174年,希腊文学家保撒尼亚斯(Pausanias)在他的著作中说:

“赛里斯人用来纺布缝衣的丝不是从树皮中抽取的,赛里斯人国内有一种小动物,希腊人称为‘赛儿’(Sères ),这种小动物比金龟子大两倍多,很像在树下结网的蜘蛛。它们与蜘蛛一样,也有8只脚。

赛里斯人把这种动物饲养在一个特制的地方,能防风又防寒。这些小动物的产品是异常纤细的丝,它们吐出丝后就绕着脚缠卷。”

“赛尔丝国”这个称谓,是由希腊语“赛尔”、“赛尔丝”衍生而来的——“赛尔”是蚕的意思,“赛尔丝”是蚕丝产地或贩卖丝绢人的意思。

根据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的《地理学》著作,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时,西方人已经把中国称作“赛尔丝国”了。

从语音学上分析,“赛尔”和“赛尔丝”,就是由汉语的“蚕”的发音转化来的。这似乎可以说明原产自中国的丝绸在更早的时候就已输入西方了,当然这也是通往欧亚大陆交通畅通的结果。

另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德国考古学家在斯图加特的霍克杜夫村,发掘了一座公元前500年的古墓,发现墓中人身上有远东丝绸衣服的残片。

在克里米亚半岛的刻赤附近,也有“来自遥远的东方”的丝绸出土,从同时出土的其他器物上的铭文看,是公元前三世纪的东西。

这两处丝绸残片的出土,不仅证实斯特拉波等人对丝绸的记载是有根据的,而且这些实物表明,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中国的丝绸就已运往西方了,而为彼此间人流、物流开辟的道路也已经存在了。

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Ferdinand von),公元1868年9月到中国进行地质地理考察,直至1872年5月,将近四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十四个省区)。回国之后,从公元1877年开始,他先后写出并发表了五卷并带有附图的《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

李希霍芬把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近两个半世纪开辟的经西域将中国与中亚的阿姆河—锡尔河地区以及印度连接起来的丝绸贸易道路命名为The silk road ,即“丝绸之路” 。

 

 

 

31 丝路东起点

 

 

 

证据表明,早在李希霍芬界定的丝绸之路开通以前,亚欧之间已经有了一些交流往来的通道。后人已经不可能复原它们的确切走向和所经地点,只能依靠零散的考古和文献资料勾勒出大概的轮廓。可以肯定,这些早期的通道就是丝绸之路的前期雏形。

丝绸之路是一条古老而漫长的商路,也是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动脉,它贯穿古代中国、阿富汗、印度、阿姆河—锡尔河地区、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通过地中海到达罗马。

古时候,来往于这条道路的,既有忙碌的逐利商人、自由自在的旅行者,还有受命于国王出使远方的使者和前往宗教圣地朝圣的虔诚教徒。

从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十三、十四世纪前后,丝路是连接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中国、印度、两河流域、埃及以及古希腊、罗马的重要纽带。

在古代世界,远东的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

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各地的考古发现表明:自商、周至战国时期,以洛阳为核心的中原地区的丝绸生产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由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桑树栽植和缫丝纺织业并不发达,所以,中国的丝绸,是先在洛阳集中,然后批量西行直达长安,再由商人贩向西域的。

因此,洛阳是丝绸之路的实际起点。

长途商队通过丝路远销西方的主要物品,也是最受中亚、西亚、南亚、欧洲人欢迎的货物。一些西域国家随着丝绸贸易的日益兴盛而成为中转站,并积极参与丝绸的贩运。

丝路南道与北道交汇处的疏勒(今新疆喀什),就是商队西越葱岭之前的重要集散地。

善于经商的康居国,他们的商人成群结队地赶着骆驼,带着皮毛、香料等货物到长安换成丝绸,然后再贩运到伊朗和中亚等地。

历史上地处中亚丝路要道上的安息,商业非常发达,是一个同汉朝贸易关系相当密切的大国,曾长期控制着中国同西方的丝绸贸易。

位于地中海东岸地区的大秦(今两河流域诸国),则是中国丝绸的最大消费国。为了打破安息对丝绸贸易的垄断,大秦曾与安息发生多次战争,并试图寻找和开辟直接与中国交往的新途径。

汉朝时前往西域的中国商队,是贩运丝绸的一支主力。庞大的驼队携带着大量的缯帛、黄金和牛羊。每年都有成批的使团,沿着丝路,经过长途跋涉,和远方的大月氏人、波斯人、希腊人、印度人打交道,交换商货,沟通关系。

远东汉朝的商队已经走到达中亚、西亚、南亚的许多国家,在阿姆河流域、里海北部、伊朗高原、北印度、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以及地中海沿岸,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西方的商品,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远东,比如罗马的著名香料——苏合香,就曾在东汉的宫廷之中使用。《后汉书·西域传》中,有“会合诸香,煎其汁,以为苏合”的记载。

西汉时期,中国曾有使者探路西域,但到了西汉末年,丝绸之路一直是中断的。

东汉朝廷初期,光武帝刘秀缺乏坚强有力的西域政策。到明帝时,南匈奴早已归降于汉,莎车衰落,北匈奴乘机扩张,袭扰汉边。公元73年,汉明帝改变了消极的外交政策,分兵数路,开拓西域。

其中窦固率领的一路军队到达东部天山,击破驻守伊吾的匈奴南呼衍王,将其追赶至蒲类海,在伊吾地区设立宜禾都尉,留吏士屯田伊吾城,打开了东汉与西域的进一步联系。

窦固的部将班超奉命出使西域诸沙漠国家。他率吏士三十六人首先到了鄯善,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决心,使鄯善为之震服。之后他又诛杀匈奴使者和于阗巫师,说服于阗,使西域各国归附东汉朝廷。

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绝五十八年的丝绸之路,并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被东汉任命为西域都护,班超在西域经营三十年,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公元90年,大月氏派兵七万越葱岭进攻疏勒,企图控制南道。班超率诸国兵击退了班超大月氏的入侵,声威大振,于是乘胜经营北道。

公元91年,北道的龟兹、姑墨、温宿皆归附东汉,班超设西域都护府于龟兹它乾城,亲自坐镇北道。又命西域长史徐干屯疏勒,与北道相呼应。

公元94年,班超发龟兹、鄯善等八国兵七万余人,讨伐对抗中央的焉耆等国统治者,于是西域五十余国皆归属中央政府。

东汉朝廷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驻守西域三十年之久,期间多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军事传奇,巩固了东汉在西域的统治,维护了西域安定,加强了中国同中亚各地的联系。

在当时的国际上,东汉和大秦均为繁荣富庶大国,双方都渴望摆脱安息中间 商人对“丝绸之路”的控制和垄断,直接进行商业贸易,以谋取厚利。

丝绸贸易的丰厚利润,使一些罗马商人对东方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其中也不乏冒险家从海路和陆路探索过通往东方的可能性。

隋唐以后,洛阳仍然是货物集散中心、丝绸集散中心。

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因其在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而一直被人们所称道。作为丝绸之路东端起点的洛阳,以其独特的神韵和辉煌,与丝绸之路的美名一起流传四方,为人们所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