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传》第十章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第十章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56

 

今者曹操本无懿德,好乱乐祸……历观载籍,无道之臣,贪残酷烈,于操为甚……

而操豺狼野心,潜包祸谋,乃欲摧挠栋梁,孤弱汉室,除灭忠正,专为袅雄……

这是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中慷慨激昂的言辞,甄洛记忆犹新。

然而跟曹丕婚后,随着时日渐久,甄洛知道了那些全是陈琳瞎编的鬼话,她感到了英雄曹操的明辨事理和胸襟博大。

曹操解放邺城之后,即刻颁行予民以休养生息的种种措施,扶持百姓生产,加快恢复惨遭战火荼毒的经济,确实受到了各界的赞赏,百姓唱:“解放区的天是蓝莹莹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

甄洛喜爱诗文,惊喜地发现曹家原来是个诗书之家,公公曹操笔力雄奇,丈夫曹丕辞章俊美,还有个小弟曹植,十四五岁,诗文灵秀超众。

这日,甄洛蛮有兴致地在天香阁里抄写曹丕的诗作《燕歌行》 ,一边抄,一边咏,一边感叹。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秋风萧瑟,草木零落,白露为霜,候鸟南飞……萧条的景色牵出思妇的怀人之情,映照出她内心的无限寂寞。

良人无奈淹留寄他方,迟迟不得归,一定思归恋故乡,女子呢整日在相思中过活,忧来思君,苦闷不堪,想借琴歌排遣,却又短歌微吟不能长,只好望月兴叹了。

你说,他的笔致怎么如此委婉呢?

你说,他的辞采怎么如此清丽呢?

你说,他的体察怎么如此精微呢?

你说,他的情感怎么如此缠绵呢?

曹丕回来了,没有像往常那样喜乐地与甄洛说话,热烈地表示亲爱,而是闷闷地坐在那里。

甄洛发现曹丕神情异常,就推开砚台,放下笔管,走过来问他:“你心神不定的,外面有什么事吗?”

曹丕问她:“我似乎听你说过一句,你认识陈琳?”

曹丕这突兀地一问,甄洛的心猛烈地颤抖了几下。

曹军破邺入城前夕,甄洛见过陈琳一次,当时情况十分危急,陈琳安慰她和刘氏不要惊慌,就忙着去了郡衙。

不过大军入城后,直至今天,他不晓得陈琳的下落和消息。不意这时曹丕突然问起,她怎能不感到讶异呢。

甄洛问曹丕,说的是陈孔璋吧?曹丕说是的。

她说:“陈孔璋是袁绍的秘书,曾经教过我诗文,应该说,他也是我的老师。”

曹丕脸色一变,急忙说:“快别这么讲,难道你不怕受连累吗?”

甄洛吃惊起来,问:“到底出了什么事?”

曹丕说陈琳已经被抓起来了,很多将领主张斩首。“但有几位文友找到我,要我在父亲面前替他说话。”

甄洛惊恐不定,半晌,突然大声说:“他又不是战犯,不能杀他。”

曹丕沉吟了一会儿,说:“你不知道,他曾对我们曹家信口雌黄,污言秽语,连祖宗三代都骂了吗?”

“可……他救过我的命,”甄洛说,“而且,他是天下有名的文士,你也是这样爱才的,怎能让才子被杀掉啊!”

曹丕说:“我去见见父亲。”说完就走了出去。

甄洛不由俯身在床榻上痛哭起来,哭着说:“孔璋你是我的救命恩人,如今我却不能救你,我无能,我无能啊……”

哭了一阵,她爬了起来,心想我还得设法救陈琳,不能老在这里哭啊。

可是救他,能有什么办法?

想来想去,甄洛还是只能等曹丕回来,再求他去公公那里为陈琳说情。

曹丕去了不久就回转来,甄洛急切地向他询问陈琳的吉凶祸福。

曹丕说:“父亲没有说话。”

甄洛央求曹丕,无论如何要再设法相救陈琳。

曹丕叹息了一声,说天已晚了,对陈琳的处置也许要放在明日,他去同阮瑀、徐干等文士再商议一下也好,说不定大家能想出救助陈琳的计策也未可知。

晚餐之后,曹丕去了,天也黑了,甄洛忽然生出一个莽撞而大胆的念头:自己去面见公公,帮助陈琳化险为夷。

曹操暂时住在袁府后院。

晚上的首长驻地,灯影幢幢,卫士如林。

甄洛终于悄悄地来到了曹操的窗下。

屋内烛火放光,映照出曹操的身影。是在处理军机文件,还是在读书?她不敢贸然打扰,就停住了脚步。

她听曹丕说过父亲有夜读的习惯,无论战事多忙,行军多累,从不间断。三十年来的戎马生涯中,他手不舍卷,登高必赋,远望必诗,出言豪放不羁,为语慷慨壮烈。

过了一会儿,甄洛断定曹操是在抽闲读书,就轻手轻脚地走了进来。

曹操听到了动静,侧头一看,见是甄洛走了进来,顿时惊喜异常地站起了身,说:“哦,你来了。”

甄洛这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想好,以什么借口,用什么理由,替陈琳说话,为陈琳开脱。来在曹操面前,脑袋里忽然变成了一片空白,蓦然间满面发热,额上生出微微细汗。

曹操问:“你一个人来了,子桓呢?”

甄洛强自镇定着,回答道:“他同几位文友会聚,晚餐后就去了。”

曹操却也不再多问,让她坐了,找话说:“我方才在处理文件,又看到了陈琳骂我的文章。邺下,有人才呀。”

甄洛怯怯地说:“孩儿也读过陈琳的诗文。陈琳确是文采灿烂,妙笔生花,读他的文章,如啖脍炙,余香不尽。”

曹操说:“你也有这样的见地?不愧是我曹家的媳妇。陈琳作得这么好的诗文,本该是明辨之士,不应误入歧途,助纣为虐。他该知道袁绍昏庸,败所必然。”

甄洛的心像小兔子,咚咚咚地猛跳起来,想听曹操继续说下去,听出点眉目来,曹操却不说了。

停了片刻,甄洛只好试试探探地问道:“似乎听子桓说起,部下已经缚住了陈琳?”

曹操说:“是的,而且还不止一个人建议杀掉他,我不想那么做。

“有人说,作下长篇文章,无理辱骂,言语污秽,不堪入目,如今不杀,更待何时?

“我说不要怕骂,尤其不要怕查无其实的空骂。真正强大的人是骂不倒的。陈琳代表袁绍骂我,我不是反而更为强大了吗?

“有人说我唯才是举,爱才若渴,固是大德,然而,才情愈高者,也便为祸愈烈,譬如刀剑越快,也越能伤人,以此看来,还是将陈琳斩首为好。

“我说陈琳既然肯于归顺,我们还是应予接纳,快刀不用,授柄他人,乃是下策。”

甄洛听到此处,心里豁然高兴,但她还是掩饰了,顺水推舟地说:“公公赦他无罪,必得天下文士之心。”

 

57

 

却说甄洛莽里莽撞地面见曹操,虽然没有暴露为陈琳说项的企图,但丝毫没有准备退路的她到他面前之后,知道说项有效了,却又胆战心惊,怕他忽然问她一些让她答不上来的话。

曹操始终没问可能使她窘迫的话。

说完陈琳的事情,曹操又扯起生活的话题,很快使她平静与轻松下来。

曹操问她的家世,问她以前习诗学文的情形,问她现在的生活里有没有什么委屈,像一位慈爱的父亲,而又不仅仅是一位慈爱的父亲。

曹操聊着天,在房间里踱步,不意间走到了她的身侧,很自然地抚着她的肩背,说知道她的棋艺,什么时候得闲了要同她围棋,夸赞她是好孩子,自小以来流离颠沛,生活坎坷,却懂得自立、上进,诗书琴棋,样样使人高兴。

她没有领受过父爱,默默地听着,心尖儿突突乱颤。

还有,曹操的豪迈、苍劲,加仁慈、和蔼,又是这样地令人崇拜,她忍不住就要扭过身来,扑进他宽厚的胸怀。

当然,甄洛这天晚上没有胡乱冲动,道过“晚安” ,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曹操。

次日,陈琳就被曹操封为军师祭酒,与阮瑀同管军谋记室,掌管机要文书,算是重用了。

斯时,正值战乱频繁的年月,全社会追尚武功,忽略文事。曹操重视陈琳之举,大开了招贤纳才之门,四海文士,无不企踵延颈,遥望邺下。不长时间,邺下一城之微,竟荟萃百名文士,可谓人才济济,大观洋洋。

令人惊喜的是,甄洛的义兄刘桢也出现在邺城。

桢哥,他也回来了!

另一方面,曹操抽空,对袁绍的妻子进行慰问,对袁绍的家人进行优抚,还亲自到袁绍墓前祭奠,而且痛哭流涕,见者无不动容。

曹操在文学方面的帅才,引来大量的文士,而他在政治上的仁爱之举,更引来许多文武才俊,集于旗下。除了前面说到辛评的弟弟辛毗铁心归附外,还有崔琰、牵招等。

辛毗,字佐治,听名字就是个参谋,他先跟着兄长辛评辅佐袁绍,后跟从袁谭。袁尚攻击袁谭,袁谭就是派辛毗去曹操处求救的。辛毗倾心于曹操,在战争中所做的参谋,都是不利于袁氏兄弟的。

崔琰,字季珪,年轻时尚武,二十岁以后发愤读书,为袁绍骑都尉时,曾劝袁绍不要过黄河与曹操决战。袁谭兄弟相争时,他托病哪个也不支持。

牵招,字子经,名字很酷,先为袁绍督军从事,袁绍死后,追随袁尚。曹操围攻邺城时,袁尚派牵招到上党督办军粮,还没有回来,袁尚就被打败逃走了。

为袁绍写讨伐曹操檄文的陈琳,不用说了,曹操也重用了他。

曹操问陈琳:“你为袁本初写檄文,尽可以列举我的所谓罪状就是了,怎么还把我的父亲和祖父也牵连上了呢?”

陈琳说:“唉,什么叫罪过?这就是罪过,罪过。我实在没什么好辩解的。”

可是原来的谋士许攸出问题了。

许攸自恃逃离袁绍投降曹操后,在曹氏胜袁氏的战争中立了大功,曹操解放邺城后,他经常和曹操逗乐取笑,甚至当着众人的面,也毫无分寸。

开会前,对着很多人,许攸大声地说:“阿瞒,你若是没有得到我的帮助,是不会得到冀州的。”

曹操口说“是的是的,没错” ,心里不是滋味。

许攸有一次出邺城东门,向左右的随从说:“若不是我许攸,曹家哪能出入此门呢!”

有人把这话捎给了曹操,曹操认为许攸既然归附自己,对自己就得有起码的尊重,接连发生大不敬的事故,是脑子有问题了,于是把许攸下狱。

许攸进了小号,仍不改悔,后来就被处死了。

曹操解放了冀州首府邺城之后,上了一道表文,给汉献帝作全面的汇报。

献帝看过表文,发来诏书,让曹操兼任北方的最高长官——冀州牧。

这时的曹操,已将“知天命” ,他在治理邺城的同时,放眼四外,觉得需要他去平定的地方还是太多,他还不能稍有休息。

曹操怀念家乡,怀念中原,巡视邺城防务时,情不自禁地吟出一首著名的《却东西门行》 。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曹操的诗,慷慨多气,风骨傲拔。形式上也大开大阖、舒缓从容,表现出非凡的气度和胸襟。《却东西门行》以沉郁悲凉之笔,抒老英雄思乡之情。

转战年久,“老之将至” ,战争连绵,自然对故乡愈加思念。然而,四方军阀作乱,祸害百姓,作为老兵,他仍然要“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旁” ,继续战斗下去。

此后许多年头,曹操以邺城为工作重心,出去征战时,让曹丕守邺,这里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没有间断。

 

58

 

话说曹操实际上已经执掌了东汉王朝的政治权力,但他沉着冷静,不思篡夺,这样,汉献帝刘协的“建安”年号,便一直使用了二十五年,“建安”之后,还续了个所谓“安康” 。

公元196年是“建安”元年,公元220年改为“安康” ,前后24年的时间,是为“建安” 。“建安文学” ,“建安风骨” ,或曰“汉魏风骨” ,乃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闪光的篇章。

汉献帝建安时期,是曹操和曹丕的统治盛年,建安文学的繁荣,主要在于曹操这位国家文联主席对自由文学的爱好和提倡,曹丕、曹植和文士们对曹操文学观念的追随,他们前呼后拥,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文学集团,及盛极一时的邺下文风。

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从当时的现实土壤中炽热地生长起来,与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在中国史上,在中国文学史上,放射出前所未有的绚美异彩。

原先大汉极权统治者竭力推崇的一些思想垃圾,譬如所谓儒术,都在非常的社会变乱中,失去了支配地位,人们的意识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曹操的作为就标志着清爽、自由的新方向。

曹操、曹丕、曹植三人为代表的文学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高扬的政治理想、浓郁的悲剧色彩、强烈的个性、人生短暂的哀叹,这些东西合起来,就构成了建安或汉魏的“文学风骨” 。

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除了曹操、曹丕、曹植“三曹” ,再就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七子” 。

“三曹” 、“七子”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所形成独特的诗歌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成为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一个主要的标准。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三曹” ,还是“七子” ,都长期生活在以洛阳为核心的中原大地,其骏爽刚健的风格早已成为河洛文化的组成部分。

所谓“风骨” ,乃是精神气质和骨格形态的结合,二者密不可分,合而为一。

风,是文学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有了风,文学作品才能鲜明而生动,当然,“风”比较虚化,跟内容和情感有关,但又不是内容和情感自身。

骨,是文学的表现力,概念比较实在,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练、明晰,文学作品就富有表现力,富有感染力了。

“风”和“骨”不能分开,是个囫囵的概念。

南北朝的刘勰领会得好,他的《文心雕龙·风骨》篇,有精到的见解:“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

关于曹操,自汉及今,评价丛簇。

有说曹操英雄气概,大家风范的,有说曹操菩萨心肠,儿女情怀的,也有人曹操他阎王脾气,小人嘴脸的,其实,应该再给曹操加上一个评价:文化旗手,诗歌元帅。

曹操爱好文学,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带头创作,他的周围,才能聚集众多的人才,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传统,掀起了空前壮美的诗歌高潮。

曹操的文学创作,一个字:大气。

史界论曹操曰:“明略最优,” “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

曹操的散文很有特点,如《让县自明本志令》 ,光明磊落,字字真挚,状述经历,分析时势,剖析心志,其“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句,极其坦率,为人称道。

而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

曹操的诗,全是乐府体。内容有歌咏时事的,表述理想的,少量游仙的。

曹操领兵打仗三十多年,手不释卷,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就是说,他的诗都可以配乐高歌。

曹丕记述其老爸曰:“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

曹操的时事诗,人所广知的,《薤露行》 、《蒿里行》 、《苦寒行》 、《步出夏门行》等,以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斯时情景,人誉“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薤露行》写汉末董卓之乱的前因后果,何进密谋诛宦官,事败遭杀,董卓乘隙入洛阳,作乱宫廷,读来如浏览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 ,借旧题写时事,内容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关东各州郡,兴兵讨董,又各怀野心,互相杀伐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

《蒿里行》与《薤露行》意思连续,篇章相补。

后诗尤其可贵,曹操以深切同情的笔调,写出了百姓所罹的战乱苦难。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曹操,在进军途经碣石时,观沧海而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咏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气势磅礴,格调雄放, 包容宇宙、吞吐日月。

 

59

 

曹操抒写理想的诗,也不在少。

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车辙马迹,经纬四极。

黜陟幽明,黎庶繁息。於铄贤圣,总统邦域。封建五爵,井田刑狱。有燔丹书,无普赦赎。

皋陶甫侯,何有失职?嗟哉后世,改制易律。劳民为君,役赋其力。舜漆食器,畔者十国,不及唐尧,采椽不斫。

世叹伯夷,欲以厉俗。侈恶之大,俭为共德。许由推让,岂有讼曲?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自从造物主凿开混沌,辟出天地,就选定了人,做为其间亿万生物中的灵长。

又依照星辰随从日月的道理,在灵长中设立君王,牧养从庶。

维系人间秩序的方轨,也由他划定,帝王大驾的马迹辙痕,在他巡幸所至的四方八极,留下了经天纬地、至大无匹的蓝图。

在这煌煌日新的蓝图上,鄙恶受到斥逐,懿德得到迁赏。

蒸蒸黎民,山泽江河,飞潜动植都在繁衍生息,蓬勃滋长。

赞美你!古之贤君圣,主囊括寰宇,统摄万帮!

封土建国,五等诸侯各辖其域,抚其民,地置井田,为公为私俱安其分,守其职。

刑法之立,是国家的要务,宁可焚弃丹书,尽废成法,也不可轻赦滥赎,让国家律令成为空文。

倘若立法者和执法者都具有上古时皋陶的耿直,甫侯的峻历,这不就是对法律的最完美的尽职?

感慨你!可悲的后继者,上古治世的善政良法,已在你们的手中尽行改易。

你们的足迹,只嵌在征敛和虐使子民的道途中,百姓们生命的汁液,都在徭役和税赋的绞榨下,涔涔流出,以滋养非分的奢侈和淫糜。

难道你们会不明白:劳瘁枯槁的唐尧,用土碗进食而天下安泰;虞舜只是改用木碗并加以漆饰,并招十三个诸侯的反叛,是出于什么样的简单道理?

你们是否还能记起前人对伯夷的由衷赞叹,他的博爱和逊让,苛于待己;是否愿意重温“俭,德之共,侈,恶之大”的古训,是否还能以这些懿范和典则自我砥砺?

假如人们能如许由那样毅然推让掉一个国家,世间的一切诉讼纷争岂不都成了笑话?

兼爱天下每一个同类吧,一介平民同一国君主之间并没有等差。

墨子所倡扬的这一真谛如能渗化每一个心灵,那时天下亿兆必将互为姐妹弟兄,尽管远隔天涯。

其上为《度关山》。而《对酒》则是对理想中的太平盛世,贤君良臣和衷共济的美好世界的深切向往。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

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

斑白不负载。雨泽如此,百谷用成。

却走马,以粪其土田。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

子养有若父与兄。犯礼法,轻重随其刑。

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

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曹操也有若干游仙诗,他是不信方士神仙之说的,所以他的游仙诗别有所寄,同秦皇、汉武的求仙觅神,祈求不死是截然不同的。

华阴山,自以为大。高百丈,浮云为之盖。

仙人欲来,出随风,列之雨。吹我洞箫,鼓瑟琴,何訚訚!酒与歌戏,今日相乐诚为乐。

玉女起,起舞移数时。鼓吹一何嘈嘈。

从西北来时,仙道多驾烟,乘云驾龙,郁何务务。遨游八极,乃到昆仑之山,西王母侧,神仙金止玉亭。

来者为谁?赤松王乔,乃德旋之门。乐共饮食到黄昏。

多驾合坐,万岁长,宜子孙。

此为《气出唱》 ,另还有如《秋胡行》者两首。

其一曰: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牛顿不起,车堕谷间。坐磐石之上,弹五弦之琴。作为清角韵,意中迷烦。歌以言志,晨上散关山。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旁。负揜被裘,似非恒人。谓卿云何困苦以自怨,徨徨所欲,来到此间?歌以言志,有何三老公。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道深有可得。名山历观,遨游八极,枕石漱流饮泉。沈吟不决,遂上升天。歌以言志,我居昆仑山。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夜夜安得寐,惆怅以自怜。正而不谲,辞赋依因。经传所过,西来所传。歌以言志,去去不可追。

其二曰: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经历昆仑山,到蓬莱。飘遥八极,与神人俱。思得神药,万岁为期。歌以言志,愿登泰华山。

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世言伯阳,殊不知老;赤松王乔,亦云得道。得之未闻,庶以寿考。歌以言志,天地何长久!

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二仪合圣化,贵者独人不?万国率土,莫非王臣。仁义为名,礼乐为荣。歌以言志,明明日月光。

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大人先天而天弗违。不戚年往,忧世不治。存亡有命,虑之为蚩。歌以言志,四时更逝去。

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壮盛智愚,殊不再来。爱时进趣,将以惠谁?泛泛放逸,亦同何为!歌以言志,戚戚欲何念!

曹操的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

曹操的诗歌,慷慨悲凉,沉郁雄健,因为他这个国家文联主席,在这一方面最为典型,最为突出,所以其气度,情绪,成了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共同追求。

 

60

 

建安风骨,由“三曹”引领,“七子”打头阵,邺中文人奋勇鼓噪,方成气候。

三曹中,曹操是旗手、领袖,战将自然是曹丕和曹植了。

曹丕以诗歌和文学批评最为突出。他后半生做了皇帝,但他年轻时期在邺城所写的诗,文人气息颇为突出,除了个人生活写照,便是征夫思妇类拟作。

有老爸的大树罩着,有甄洛的爱情滋养着,曹丕过着诗酒留连、优游宴乐的雅致生活,《芙蓉池作》 、《于玄武陂作》 、《夏日诗》等,即此记录。

当然,曹丕在军旅中跟战士们一样摸爬滚打,艰险备尝,《燕歌行》二首、《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作》 、《杂诗》二首等,“丧乱悠悠过纪,白骨纵横万里,哀哀下民靡恃,吾将以时整理” ,拟征夫思妇的口气,写他们内心的苦楚,哀悯百姓,伤感离乱。

曹丕的笔致,十分细腻,特别是那些思妇、弃妇、寡妇题材的作品,都对她们的心理活动有较好的刻画,写得凄婉动人,赚到了甄夫人好多泪水。

曹丕的语言,不尚繁缛,通达流畅,民歌风味相当浓厚,因而格调清新,“洋洋清绮” 。如《出妇赋》 、《寡妇赋》等,哀婉凄楚,比较感人。

曹丕的散文成绩,甚至超过了他爹。

《与吴质书》 ,叙说情谊、悼念亡友,语言质朴诚恳。《典论》 ,更是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他写了好多篇,秘书没有保存好,仅剩两篇囫囵的,《自叙》和《论文》 。

《自叙》篇,写自己,具体生动,学习武艺,及与人比试,语言、表情、动作,均入木三分。

《论文》篇,诠衡人物、评论文章,简洁而准确,三言两语,即能抓住要害,做出比较透彻的分析。《论文》实际上是作家作品的合论,开了综合评论的先河。

曹丕的《论文》 ,论述了文学批评的态度问题,批判了文人相轻的风气,认为应当“审己以度人” ,摒弃那种“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的陋习。

曹丕对“建安七子”逐个进行了分析评论,既肯定各人的优点,也指出其不足。

曹丕对朋友们的评价各有尺度,他认为“文以气为主” ,文学创作要体现每个作者的气质,不应强求一律。气有“清浊”不同,作品的“巧拙”自然相异。

跟传统的以文学创作为“童子雕虫篆”的猥琐观念相反,曹丕阐释文学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给文学批评家撑了腰,后世批评家,但引用了这句名言,便直起腰杆,觉得文学半点也不酸臭了。

曹植,字子建,自小聪慧,及长,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

公元210年,东汉建安十五年,曹操在邺城建成铜雀台,召集文士“登台为赋” ,众人之中,独有曹植略加思索,一挥而就,第一个交卷,文曰《登台赋》 。曹操看后,赞赏不止。

曹植为人,不拘小节,不循礼法,颇有名士风度。早期,他的生活和创作的外部环境,同曹丕一样,因而他的作品,主要是歌唱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白马篇》 。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赞赏幽并游侠儿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寄托了自己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

在《美女篇》中,曹植放开笔触,描写少女的丰姿艳丽,更是光彩照人。

女妖且美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叶落何翩翩。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曹植也写有《薤露行》 ,以“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和“孔氏删诗书,王业粲已分。骋我径寸翰,流藻垂华芬”自许。

曹植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词采华茂,比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诗歌的成就,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影响。

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

曹植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的杰出代表。

曹植也善辞赋。他的《洛神赋》抒情优美 ,富于神话色彩,影响甚大,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品。

《洛神赋》 ,赋中名篇,通过梦幻境界,描写了一个人神恋爱的悲剧。

赋中先用大量篇幅描写洛神宓妃的容貌、姿态和装束,然后写到诗人的爱慕之情和洛神的感动之意。通过这些描绘,把洛神多情的性格也刻画得非常突出。最后写到人神道殊,洛神含恨而去,和诗人失意追恋的心情,悲剧气氛,十分浓郁。

曹植笔下的“洛神”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

远望洛神,“皎若太阳升朝霞” ,近看洛神,“灼若芙蕖出渌波” 。

洛神“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象应图” 。

洛神“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

美人如此,“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

有人说,洛神就是甄洛,曹植的嫂嫂兼意中情人。若非甄洛,怎能让这支笔迸发出如此耀目的光辉?

曹植的其它散文,不论议论或叙事,也都富于感情,骈散结合,气势充沛,《与吴质书》 、《与杨祖德书》 、《求自试表》等,都是为人传诵的名篇。

“建安七子” ,又号“邺中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追随曹氏父子,都是诗、赋、散文的优秀作者。

孔融字文举,据说小时候演过小品《让梨》 。

因为孔融年龄较大,位居“七子”之首,他的《荐祢衡表》 、《与曹公论盛孝章书》 ,辞藻华丽,《杂诗》写丧子之痛,哀婉动人。

陈琳就是那个陈孔璋,年龄约与孔融相当。曾经替袁绍写檄文,把曹操骂得狗血喷头。

陈琳的诗歌代表作《饮马长城窟》 ,假借秦代筑长城的故事,揭露繁重的徭役给民间带来的苦难,比较深刻。

王粲字仲宣,幼时往见左中郎将蔡邕,蔡邕见而奇之,倒屣以相迎——太慌张,鞋子都穿颠倒了。

王粲记性特好,跟朋友看碑林,碑上的字,看一遍全都背下来了,不丢一个;观人围棋,把棋局抖散,王粲复为重置,不误一道。

王粲有《七哀诗》三首,《登楼赋》一篇,最为人称道。

《七哀诗》之一《西京乱无象》 ,写他所见饥妇弃子场面,使人怵目惊心。《登楼赋》抒发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之恨,富于感人力量。

徐干字伟长,曾穷处陋巷,而不随流俗。

徐干的主要著作《中论》 ,曹丕称赞“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 。情诗《室思》 ,也写得一往情深。

阮瑀字元瑜,起草文件很出色,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 。诗有《驾出北郭门行》 ,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

应玚字德琏,有文赋数十篇,代表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 。

刘桢字公干,甄洛她情哥哥是也。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赠从弟》诗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赅,通俗晓畅。

建安时期,中国文坛“俊才云蒸,作家辈出” ,“三曹” 、“七子”等人为代表,成就了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黄金时代,在大分裂、大动荡和军阀大混战中,放射出绚丽的文化异彩,垂耀后世,增益及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