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传》第十六章 挚友的美丽女儿
第十六章 挚友的美丽女儿
84
却说周信带领外交使团,经过几个月的跋涉和艰难的磋商,最终说服南匈奴左贤王,同意放还蔡琰。
蔡琰久处远荒僻地,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她了。不过对于她的父亲蔡邕,大家却是有所了解的,知道他死于董卓之难,是曹丞相的故友挚交。
曹操接蔡琰归汉,一则念故交之谊,不忍看着他唯一的骨肉长期流落匈奴,长年遭受寒风沙尘之苦,二则他知道文姬自小博闻强识,文才过人,且妙解音律,乃是女中罕见的文学家和音乐家,接文姬回来,好使她完成其父蔡邕未尽心愿,续完汉史。
邺城在翘首以盼,希望早日得睹蔡琰的绝世风采。
人们传说,痛苦的岁月和漠北的风沙并未减少她的美丽,三十有六,依然风姿绰约,芳华未逝。
蔡琰的归来,给邺郡带来不小的震动。不仅家喻户晓,街谈巷议,而且酒楼茶肆,几乎所有人所谈的话题,都围绕着她的归汉,竟日不断。
蔡琰走进曹丞相府,是在曹操专意为她举办的欢迎仪式上。
仪式盛大而隆重,聚集了国内著名的文臣雅士,当然建安的文学才子们一个也没少。
曹操以空前规格的欢迎宴会,为远道归来的蔡琰接风洗尘,蔡琰非常感动。
蔡琰在宴会上亲自弹奏和演唱了自己精心创作的叙事长诗《胡笳十八拍》 。
《胡笳十八拍》分上下两阙,加以中间节,共十九节,以幽婉的琴声和如泣的歌声状叙了她屈辱与痛苦的人生历程,令人唏嘘沾襟。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苍天不仁,降下乱离的灾祸,大地不仁,让我生逢此时。干戈不息,民卒流亡。烟尘蔽野,胡虏乘隙。
戎羯逼我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云山万重,归路飘渺。疾风千里,扬尘飞沙。人多暴猛,如虺如蛇,控弦被甲,为骄且奢。
越汉国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毡裘为裳,骨肉震惊,羯羶为味,枉遏我情。鼙鼓喧喧,从夜达明,胡风浩浩,晦暗塞营。伤今感昔,恨何时平。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
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雁南征兮欲寄边心,雁北归兮为得汉音。雁飞高兮邈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
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追思往日,悲欲罢弹。
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
原野萧条,烽戍万里,俗贱老弱,少壮为美。逐有水草,安家葺垒,牛羊满野,聚如蜂蚁。草尽水竭,羊马皆徙。衔悲流恨,恶居于此。
天有眼吗?为何不见我独漂流?神有灵吗?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神何殛我越荒州?
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怨兮欲问天,天苍苍兮上无缘。举头仰望兮空云烟,空怀情兮谁与传?
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一生辛苦兮缘别离,十分悲深兮泪成血。
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
日居月诸兮在戎垒,胡人宠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羞耻,愍之念之兮生长边鄙。哀响缠绵,痛彻心髓。
东风应律兮暖气多,知是汉家天子兮布阳和。羌胡蹈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遣千金兮赎妾身。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
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胡儿号兮谁得知?
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肝肠搅刺,人莫我知。
身归国兮儿莫之随,心悬悬兮长如饥。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我愁苦兮不暂移。
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弦急调悲,涕泪交垂,河水东流,情难具陈。
再还汉国兮欢心足。心有怀兮愁转深,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子母分离兮意难任,同天隔越兮如商参,生死不相知兮何处寻!
气填胸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对萱草兮忧不忘,弹鸣琴兮情何伤!
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泣血仰头兮诉苍苍,胡为生我兮独罹此殃!
去时怀土兮心无绪,来时别儿兮思漫漫。塞上黄蒿兮枝枯叶干,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风霜凛凛兮春夏寒,人马饥豗兮筋力覃。岂知重得兮入长安,叹息欲绝兮泪阑干。
是知丝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
随着蔡文姬如泣如诉的弹唱,我们仿佛看到汉末之乱给中原普通百姓带来的极大灾难,仿佛看到青春年华的蔡文姬,正在匈奴士兵的胁迫下,离乡背井,远涉沙漠。
毫无人性的匈奴士兵,对那些行走不动的人非打即骂。听着他们痛苦哀号,不仅没有一丝同情,反而像一群泯灭人性的野兽,对着他们的猎物肆意地践踏,之后便发出已阵阵得意的大笑。
匈奴地僻遥远,中间又有大沙漠阻隔,所以无论晴好还是阴雨,朔风怒号,飞沙走石,路途之艰,超出常人的想象。长期生活在中原的娇弱女子,如何经历过这般痛苦?
在匈奴士兵的长鞭驱赶之下,人们只能一步步迈向那永远也走不完的大沙漠。沙漠那边是什么样子,他们不知道。思念故土,思念远隔千里的亲人,他们的泪只能往肚里吞。
举首叫天,苍天默默不语,俯首望地,大地默默无声。
天不应,地无灵。只有漠漠的黄沙,只有凛凛的朔风。
苍天啊,你就不能俯首察看一下你的众百姓,是你生养了他们,哺育了他们,但你为什么对他们身受的如此不堪之苦,而不能施下怜悯,或洒一掬同情的泪水呢?
大地啊,难道你睡着了吗?看不见发生的一切,还是你聋了,听不见我们发出的哀号!还是你故意掩面,视而不见,或是装聋作哑,任凭他们胡作非为?
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余兮思无穷。
余音袅袅,历久不绝。全座之人无不耸然动容,唏嘘涕下。
曹操站起身来,太息道:“文姬啊,我的侄女,年虽不大,却饱受人间痛苦。今幸大难不死,看来苍天还是对你不薄。你的归来,也是我汉室大幸。我会让你继承老友蔡邕未尽之志,续完汉史,为国留名。”
说到此处,曹操话题一转,“但女人不可一日无家。今老友不在了,我愿代她为女儿择一佳偶。”
曹操唤过董祀,说:“小董啊,我知你二十有六,尚无婚配,今将侄女文姬赐予你为妻,另择吉日为你们完婚,希你善待于她,不得有误!”
既然是丞相作主,董祀和蔡琰无法有不同意见,只能唯唯应下。
85
铜雀园,亦即西园,内中树林丰茂、水池盘绕,是文人雅士们游宴赋诗的最佳去处。
曹家父子对文学的热衷和参与,也为铜雀园、铜雀台增添了活力。
他们经常来到这里,饮酒听乐,吟诗作赋,非常快乐。
甚至夜间也有他们游玩的身影。曹丕的《芙蓉池作》就描述了芙蓉池畔的优美夜景和游客的怡悦心情。
乘辇夜行游,逍遥步西园。双渠相溉灌,嘉木绕通川。
卑枝拂羽盖,修条摩苍天。惊风扶轮毂,飞鸟翔我前。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上天垂光采,五色一何鲜。
寿命非松乔,谁能得神仙。遨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
开篇即点明行游及游池的时间和地点,“夜”间“逍遥步西园” ,乃是统治分子奢华生活的写照。
因为是逍遥之游,景物才是那样赏心悦目,令人陶醉。突出了浓厚的游兴,也奠定了后文的基点。
两条水渠相连,嘉木遍布河川,茂密葱茏的树木环渠而生,相互掩映衬托。上者遮天蔽日,直达云表,下者枝叶横生,遮途塞路。
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体似乎都在争献殷勤,惊风吹拂,飞鸟翔跃,悠闲自得的心情,跃然字里行间。
夜游,优美景物可能看不详细,但粗线条的勾勒,动静结合的手法,更适宜表现优美的意境,展示芙蓉池无限勃发的生机。
夜空之美,尤为动人。万紫千红的晚霞之中,镶嵌着一轮皎洁的明月,满天晶莹的繁星,于云层间时隐时现,含情眨眼,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在这优雅如画般的景色之中,曹丕和朋友们简直已置于仙境,而忘却了肉身的存在,不自觉地感慨:上天垂光彩,五色一何鲜。
远古神仙赤松子和周灵王太子晋都是得道成仙的奇人,他们的事迹实难考究。但芙蓉池的夜景光怪陆离,五彩纷呈,在这如画的景色之中,适性游乐,身心愉悦,自然可以长寿。
曹丕不愧是建安诗坛的二把手,虽说立意奇崛、诗风宽阔比不上他爹,但《芙蓉池作》辞藻的华丽,景象的壮观,却极少有人能够企及。
曹氏父子组织的游乐宴饮,与文学活动结合在一起,对改善当时的社会文化现实,起了不小的作用。
状述游园的欢乐情景,文士们几乎都写过《公宴》诗,写吃肉喝酒之乐,也忘不了对曹氏歌功颂德。
总之,曹家带来了浪漫生活,邺中文人都是感激的。
古时候人口稀少,野物到处都是,西园没有人居住,也是一处猎苑。
曹操到西园打猎时,往往带着曹丕、曹植和一些文人,让他们身临其境,体验骑射生活,即兴吟诗作赋。
曹丕、曹植的《登台赋》之外,王粲的《羽猎》 ,应瑒的《西狩》 ,刘桢的《大阅》 ,陈琳的《武猎》 ,都是对游狩的记述,都非常有名,其中以王粲的《羽猎》为最好。
遵古道以游豫兮,昭劝助乎农圃。用时隙之馀日兮,陈苗狩而讲旅。济漳浦而横阵,倚紫陌而并征。
相公乃乘轻轩,驾四骆,驸流星,属繁弱,选徒命士,咸与竭作。旌旗云扰,锋刃林错。扬晖吐火,曜野蔽泽。山川于是摇荡,草木为之摧拨。
禽兽振骇,魂亡气夺,兴头触系,摇足遇挞,陷心裂胃,溃脑破颊。
鹰犬竞逐,奕奕霏霏。坠者若雨,僵者若坻。清野涤原,莫不歼夷。
作为文武全才的曹操,喜欢血火的围狩,也喜欢悠然的音乐。
其实,曹操是精通音律的,否则他的诗歌不会写得那么斩截铿锵,富含魄力。他开辟西园,修建铜雀台,主要目的就是用来享用,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欣赏音乐。
曹操喜欢的音乐,不是阴沉而僵死的雅乐。
雅乐自周朝衍传下来,是朝会郊祀用的贵族之音,主旋律,直慢反复,缺少变化。
鲁国的孔丘捏着鼻子听了雅乐,曾经恶心得“三月不知肉味” 。
孔丘是个小学教师,算个小知识分子了,而且老孔舍命捍卫宗法制度,是个人伦等级的疯狂吹鼓手,他都听不下去,你可以想想,那雅乐什么味儿吧。
当然孔老师作为宗法等级的卫道士,恶心也听,要听,坚持听。
曹操喜爱的是俗乐,即流行音乐。
当时的俗乐,主要以弦管乐器演奏,声音富有变化,清新悦耳,为朝野士庶所普遍喜爱。
洛阳人杜夔,音乐很在行,丝竹八音,无所不能。汉灵帝时干过雅乐郎。天下乱起来的时候,杜夔依附了荆州牧刘表。刘表的儿子刘琮投降曹操后,杜夔也被带过来了,曹操的政策是人尽其用,让杜夔做军谋祭酒,主管音乐。
《魏志》记载说:“夔总统研精,远考诸经,近采故事,教习讲肄,备作乐器,绍复先代古乐,皆自夔始也。”
可见杜夔对于因长期战乱而散失的古乐的发掘整理是做出了贡献的。
有个铸钟匠叫柴玉,心灵手巧,所铸的钟为达官贵人所喜爱,很是闻名。
杜夔让柴玉给公家铸口钟。铸成了,杜夔听听音儿,觉得“声均清浊多不如法” , 令他重铸。
重铸,还是不行。如是者数番,柴玉恼火地说:“你杜夔简直就是个外行,外行领导内行,只在坏事罢了。”
杜夔和柴玉都把状告到了曹操那里,曹操说:“用这口钟演奏演奏,我听听。”
曹操经过反复测听,裁判杜夔是正确的,问题在于铸匠柴玉。对其“妄作”做出了处置,罚他当马夫去了。
由于曹操不仅喜欢音乐,而且精通音律,所以他创作的诗篇都是声律和谐,音韵铿锵,磅礴恢弘,适于演唱的。
《魏书》说:“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细味曹操的诗作,当会发现其音乐修养确乎不在一般。
曹操的书法造诣同样出众,草书、隶书均为人乐道。
唐代书画理论家张怀瓘有评鉴著作《书断》 ,在其中卷和下卷中,有神、妙、能三品之说,曹操的草书被列入“妙品” ,评语说他“尤工章草,雄逸绝伦” 。
曹操注意网罗书法人才,主动跟书法家交朋友。譬如蔡邕,譬如钟繇。
当时的大书法家梁鹄更为曹操所重,以其为军中假司马,作为亲信僚佐。曹操把梁鹄的书法作品悬挂在军帐中,作战间隙,品味玩赏。
曹操的这些风雅做法,对国粹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然曹操最为重视的,还是文赋诗作,他从南匈奴赎回蔡琰,就曾询问蔡邕原来的藏书流落何处。
战乱频繁,早已无可寻索,蔡琰说自己背诵过的还可以回忆起来。
蔡琰禀告曹操,家父蔡邕的藏书,只能抢救到十分之一了。
“父亲生前,留给文姬的书有四千多卷,但是几经遭难,散失已尽,一卷也没有留下来。好在当年我都读过,至今能够记诵的,计有四百多篇。”
曹操深为珍贵书籍的散失感到可惜,听蔡琰说还能背出四百多篇,遂转忧为喜地说:“好,好,等你的生活安顿好了,我派十个文吏,帮助你把能够背诵的内容都抄记下来,传诸后世,你看怎么样?”
蔡琰说:“文姬在匈奴多年,自己未废文字,按照记忆抄写出来,于文姬也不为难,因此只需明公给一些纸笔,文姬自己就可抄好。”
曹操同意了,说:“好的。一定解决你的后顾之忧,好让你安下心来回忆、记录,整理出那些重要的文献。”
86
却说董祀听从曹操的吩咐,把蔡文姬领回家,等待丞相另择吉日为他们完婚,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不知如何形容是好。
董祀家庭富有,本人少年英俊,而且很有文才,平日自恃极高,在曹丞相府任文职官员。
虽然董祀年已二十有六,尚无婚配,但是蔡文姬已三十有六,大了董祀十岁,年龄上总是让他觉得不快。
蔡文姬在匈奴做左贤王的老婆,属于上层统治者的夫人,也算养尊处优,三十六岁,风韵仍在。
但不管怎么说,文姬总属徐娘半老,而且在匈奴还留有两个孩子,让她牵肠挂肚,愁苦最易老啊。
蔡大姐的才华,董祀那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尤其是她以音乐形式向曹丞相“汇报”离乱遭遇,当众演奏的那首自创体《胡笳十八拍》 ,董祀更是感喟不已。
十八拍,十八章,情景交融,感人肺腑,字字血泪,催人泣下,董祀几乎每听一章,都要为蔡文姬流下同情的泪水。
妙解音律的蔡文姬,竟能把胡笳之音融入汉琴之中,融入骚体诗歌之中,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更是空前绝后的创造。若没有高深的音乐造诣,是绝难做到这一步的。即使别人能够做到,也无法达到蔡文姬的高深与完美。
所以,董祀感慨:蔡文姬姿色动人,命运感人,文学超拔,艺术不易!
但小董万万没有想到,曹丞相竟做出决定,把蔡文姬嫁于自己为妻。
可以欣赏蔡大姐的姿色,可以感叹蔡大姐的命运,可以赞赏蔡大姐高蹈的文学艺术水平,但,出乎意料地娶她回家,是不是……有点……苍天不公啊?
这个大媒是曹丞相做的,当着天下文人雅士的面,一再叮嘱自己要善待文姬,不得有误。丞相虽然和颜悦色,但董祀听得出,在他的温言婉语下,潜藏着的重大能量,他小董就是有一千个一万个不满意,哪敢去忤逆丞相的美意呢?
六日后,曹操派人往董祀家里送去了为蔡文姬准备的丰厚嫁奁。
第七日,婚了。从丞相府到董祀家,张灯结彩,一路喜庆,吉时降临,新人拜了天地。婚后,夫妻二人结伴往曹府,向曹操拜谢赐婚之恩。
董祀和蔡琰过日子,倒也可以。谁知在查办一个犯罪集团时牵涉到董祀,被抓了起来,议为死罪。
董祀到底犯了什么律条,史载不详,以至于有人说是曹操为了蔡琰所使的计谋。这个揣测很有故事,但可能性微乎其微,甚至没有。
蔡琰不顾一切,跑到曹操那里去为董祀求情。
曹操正在举办宴会,公卿名士,云集一堂。听说蔡琰求见,赶忙放下酒觥,说:“文姬侄女啊,请她进来好了。”
蔡琰脸色苍白,身体瘦弱,披头散发,还光着双脚,进来就俯身曹操面前,叩头请罪。众宾客见颇有姿色的人儿成了这般模样,莫不大感惊讶。
曹操听完文姬的申诉,点了点头说:“你的申诉有一定情理,可是法院已经把判罪的文书下达了,怎么办呢?”
蔡琰见曹操态度有了转变,便哀求说:“明公厩马万匹, 虎士成林,何必可惜一匹快马而不派急使去救一条将死的人命呢?”
曹操一听说:“是啊!”
立即写下赦免手谕,派人飞马撤销判决,着将董祀之罪另行议处。
随后,让人取来头巾和鞋袜,送给文姬,穿戴起来。
董祀不久免罪回到家里,职务也恢复了。
惊惧过后,董祀对紧急关头文姬冒险救他感恩不已,对文姬的爱自然升了一个档次。
文姬背写文献的速度也更快了,没多天就完成了几百篇文献,工整清爽,送给曹操。
曹操没有遗漏地细细看了恢复不易的四百来篇重要文献,十分满意,命送给蔡琰报酬,并将文献藏入国家图书馆。
后世能够看到的汉魏以前的重量级文献,有数百篇是蔡琰女士耗费心血背写下来的。
当然蔡琰的聪明过人、博学多才,在于她的文学及音乐创作。除了《胡笳十八拍》 ,这位著名的建安女诗人的代表作是《悲愤诗》 。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弊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
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观者皆嘘唏,行路亦呜咽。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
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
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悲愤诗》一百零八句,五百四十字,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由女子创作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蔡琰的《悲愤诗》 ,叙述了遭祸被虏的原由和被虏入关途中的苦楚,叙述了在南匈奴的生活和听到被赎消息悲喜交集,以及和“胡子”骨肉别离时的惨痛,叙述了归途情景和到家后所见所感,凝聚着辛酸的血泪。
《悲愤诗》又是一首具有强烈感人力量的抒情诗,通过对自己惨痛遭遇的回顾,反映了东汉末年动乱的社会面貌和广大百姓在动乱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惨命运,哀怨时如泣如诉,愤懑时汹涌澎湃,其抒情风格,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操把蔡琰从匈奴赎回来,在保存古代典籍文献上做了一件好事,也为蔡琰创造条件,使她能够成为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女诗人,因此,史上把“文姬归汉”传为美谈,载入书籍,搬上舞台,摄入荧幕,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