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传》第十八章 文武合璧成雄杰
第十八章 文武合璧成雄杰
92
曹操病重,做了遗令,交代曹丕和所有臣下,死后薄葬即可。
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因此,可以在高地上建立坟陵地基,但不用封固也不必种树。
我有头疼病,很早就戴上了头巾,就戴着吧。我死后,穿平时的礼服,不要用金玉珍宝陪葬。
安葬之后,文武百官要脱掉丧服;驻防各地的将士,都不要离开驻地;官吏们都要各守职位。
特别不允许占有良田,破坏生产的葬俗,切记!切记!
我在军中依法办事是正确的,至于小的忿怒,大的过失,不应当效法。
我的婢妾及歌妓,一向勤俭艰苦,让她们住在铜雀台上,并且妥善地安排她们的生活。
可以在铜雀台堂上安置一个六尺台,施彩帐,早晨摆上果脯、肉类等祭品,每月初一及十五,从早上到中午,让她们向帐中奏乐吊唁我即可。
曹操一生,“食不过一肉,衣不用锦绣” ,他曾在《内诫令》中说,我的衣被都使用十多年了,年年把它拆洗缝补一下罢了。
曹操在遗令中特别强调节俭,不是害怕盗墓贼惦记,这是和他一生的风格相一致的。
曹操所用的器物,讲究实际,不追求华美,不涂彩色油漆。坏了修理或者缝补,从不轻易更换。
曹操规定家人不得得用朱红、紫、金黄几个颜色作刺绣衣服,不得穿丝织的鞋子。只有一次,他得自江陵的一批战利品中,有各种花色的丝鞋,为免销毁浪费,才分给家人穿了,当时约定,穿完这些鞋子,不准仿作。
曹操在遗令中,针对他的女人们,有两句话,一句是“余香可分与诸夫人。诸舍中无可为,可学作祖履卖也” ,一句是“吾厉官所得绶,皆著藏中。吾余衣裘,可别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 。
香,是平时求神拜鬼时点用的香,除此之外,一无用处,女人们以之换钱还是可以的。
祖,是平时用来戴在头上的簪缨类饰物。履,鞋子。
随侍曹操身边的女人,地位有高有低,但总不会低至婢女一流,在主人逝世之后,她们分到的不是金银首饰,绫罗绸缎,竟然只是一些神香加上一个“学作祖履”以维持生计的临终指示。
曹操夫人卞氏,跟曹操一样节俭,认为俭朴是美德,曹操死后,卞夫人依旧保持勤俭持家之风,不准子孙们奢侈铺张。
曹操交代完后事,于正月二十三日薨去,终年六十六岁。
曹操逝后,曹丕继承曹操为魏王、丞相,这年十月,汉献帝退位,“以众望在魏,乃召群公卿士,祀辞高庙” ,硬把宝座让给曹丕。
汉献帝让群臣拟写了禅国诏书,又命符宝郎取出玉玺,将诏书和玉玺交给华歆捧着,率领文物百官迤逦来到魏王宫殿禅位。
朕在位三十二年,遭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危而复存。然今仰瞻天象,俯察民心,炎汉之数既终,行运在乎曹氏。
是以前王既树神武之绩,今王又光耀明德,以应其期。历数诏明,信可知矣。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今追踵尧典,禅位于丞相魏王,王其勿辞。
贾诩谏议曹丕说:“不能这样轻易接受,虽然诏书说得清楚,玉玺也送了来,殿下还是得上表推辞一番,免除边远逆臣作乱的借口,便于稳定海内,大治天下。”
曹丕听从了贾诩,命令王朗写作表章,称说仁德菲薄,不敢领命,请皇上另求大贤,以传承天位。
华歆谏议汉献帝再下一次诏书,以使魏王允从。
献帝命再拟诏书,遣使持节奉玺再度送进魏王宫中。
咨尔魏王,上书谦让。朕窃谓汉道凌迟,时日已久。幸赖武王操奋扬神威,刈除凶暴,清定宇内,今王丕继承前绪,德被四海,仁泽八区。
天之历数,实在曹氏,汉承尧运,有传圣之义,特使臣持节奉皇帝玺绶,王其受之。
曹丕看到这二度诏书,心中高兴,但又思忖,这样地得到天下未免太过简单、太过草率了,连一点威仪也没有,朝野怎么看待,日后如何治理?
曹丕将心事说给了贾诩。
贾诩说:“好办。再让使者把玺绶拿回去,告诉华歆,教献帝筑一座高台,叫做受禅台。台筑好了,选择吉日良辰,集中大小公卿都到台下,让献帝亲手捧着玺绶,把天下禅让给大王,不就郑重其事、名正言顺了嘛。”
汉献帝听从谏议,选择地址,筑起了三层高台,定下吉期,请曹丕登台受禅。
台下站着朝廷大小干部四百多人,御林禁军超过三万。
汉献帝亲手捧着玉玺,在近臣陪护下,一步一步走上高台,又宣读了一份新的禅位诏书。
咨尔魏王,昔者尧禅让于舜,舜亦以命禹,天命不于常,惟归有德者。汉道衰微,世失其序,降及朕躬,大乱滋成,群凶恣逆,宇内颠覆。
赖武王操神威,拯难于时,保我社稷宗庙,今王丕钦承前绪,光于乃德,恢宏文武大业。
呜呼,天之历数,在乎尔躬,用率唐典,敬逊尔位,君其顺礼,以承天命。
曹丕从汉献帝手中接过了玉玺,受了献帝的禅位大礼,登极为君。
魏文帝曹丕,在洛阳正式建国,定号为大魏,纪年为黄初,随即传令大赦天下,广施皇恩。
整个皇位禅替过程,没有引起社会震动,反而是处一排祥瑞之声。
汉献帝刘协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山阳公。
东汉王朝历经十四个皇帝,存在了一百九十六年,至此彻底灭亡。
汉献帝刘协的晚年,是亡国之君当中最轻松愉快的,也算得上是东汉历代皇帝中享寿较高的一位。
刘协“退位”之后,移居山阳城,与他的妻子,也是曹操的女儿、曹丕的妹妹曹节,以及曹节生的几个儿子共同生活。
刘协所丢掉的,只是皇帝的名义,至于皇帝的生活待遇,并未因此改变。
曹丕给予刘协的,饮食起居,住房装修甚至交通用车,都仍然保持着皇帝的规格,他的政治地位,在法律上比曹家的宗室还要略高一点。
刘协离休,反而甩掉了傀儡的负担,不必担心某一天被人推翻、杀掉,心理轻松了,于是从此幸福地活着,天天散步,锻炼,又活了十四年,终年五十四岁,仅次于他祖先汉光武帝刘秀的六十三岁。
93
话说曹丕即位,继承乃父的稳健经济政策,治国业绩,比较突出。
曹丕对洛阳进行了大规模的营建,清除了东汉末年的破败,宏大的新王朝新皇都新气魄新景象,出现了。
曹魏洛阳,北控邙山,南达洛河,规模浩大,气势雄伟,建始殿、太极殿居中,城内大街纵横交错,周遭共有大夏、清阳、平昌等十二座气魄宏伟的城门。
曹丕登基后,首先平定武威地方叛乱,收回了上庸三郡。多次击败鲜卑侵扰,巩固了北疆的安宁。
曹丕派遣军队在河西一带大破羌胡联军,势力快速西进,收编大量陇西土地,乘胜又遣使复通西域,恢复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控制权,并且设立西域长史府进行管理。
曹丕派大将军毋丘俭征伐高句丽后,朝鲜半岛的一半地区也并入了曹魏版图。
曹魏置司、豫、兖、青、徐、凉、雍、冀、幽、并、荆、扬等州,北部幽州的地境达于辽东,南部诸州大致依秦岭、淮河分别与汉、吴地区相接。
魏文帝曹丕的成功开拓,使曹魏的地盘,东达黄海滨及高句丽,北至辽东、山西及河北,西至甘肃及今天新疆南部的广大地区,拥有八十七郡及十二州,户六十六万余,人口四百四十余万。
当时,华夏大地的主要部分基本上归曹魏统治了。只有东吴军阀孙权占据着江东一带,西蜀流寇刘备盘踞在四川一隅。因此,史家又称此一时期为三国时代。
多年来,曹操跟孙权和刘备不断交手,属于一辈人,现在魏国为曹丕领导,曹丕明显低着一辈呢,他与孙权、刘备相比较,能力如何呢?
告诉你,在三国的开国之君中,魏文帝曹丕最为年轻,巩固边疆不用说了,治国也是最有方略,最有水平的。
吴国和蜀国,尤其是蜀国,不断耍政治流氓,挖经济墙脚,曹丕继承乃父曹操遗志,实施稳健的政策方略,先后击败了它们,保持了国计民生的安全与活力,并为最终消灭吴、蜀准备了条件。
东汉末年,天下战乱不休,直到三国时期,经济还动不动坐过山车,货币购买力忽上忽下,统治者焦头烂额,防不胜防,控不胜控。
曹操是有经济本领的,他在世时,强调一个稳定,所以曹操统治的地区比之江东要好不少,比刘备蜷居的蜀地更是好得太多了。
曹操当年推行屯田令和积谷法等一系列经济改革,以河洛流域为中心的中原地方经济得到比较快速的新生。
军事平定之后,曹操即在中原恢复发行汉制五铢钱。
曹操的五铢钱非常实在,面值是五铢,铸造用铜的重量也是五铢。
这就意味着,即使发行货币的政权势力倒台,钱币面值无法保障了,持有者把钱熔化,至少还存有等价值的铜金属。
当时的金属铜是可以保值的,因为开采量相对无变化。
总之,曹魏实际重量为五铢的五铢钱,币值相当稳定。
但东吴和蜀汉的货币政策就不行了,尤其是蜀汉,政府盘剥民脂民膏变本加厉,货币成了刘备向百姓吸血的工具。
刘备不会治理地方,他和他的结拜弟兄也一直穷困不堪。
刘备在统治荆州时,荆州就出现了“粟金同价” 、“人易食之”的恐怖现象。小米和黄金一样贵,人们无奈交换孩子吃。
打刘璋时,刘备通告士兵们,攻破了城池,官府钱库里的钱财随便抢。
刘备攻入成都后,兵士们把武器一扔,更是不要命地哄抢官家府库。
钱财都让当兵的抢去了,刘备的财政困难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于是刘备听从狗腿子的建议:铸钱,铸“直百钱” 。
蜀汉的一个钱使用十五铢铜。按道理他的钱是“十五铢钱” ,但流氓是不讲道理的,刘备在钱上标示“直百”字样——面值为一百个五铢钱,一个钱当一百个钱花。
也就是说,流氓分子以十五铢的铜换取民间价值数十倍的物资和劳务,“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
刘备的府库充实了,老百姓惨了,连那些抢到旧币的士兵也惨了,他们抢到的钱严重贬值,三十个、五十个才能换得刘备一个钱。
后来刘备称帝,大肆挥霍,同时发动大规模的东征,手头又紧了,便把“直百钱”的重量由十五株减少为五铢。
他一个五铢钱,顶别人一百个五铢钱。这是什么流氓才做得出来的?
曹丕继承了曹操的政策,无论经济如何变化,始终坚持“真实体现经济情况”的货币原则。朝廷再缺钱,也不铸“大钱” ,一个五铢钱仍然是五铢铜的重量。
这样,在曹魏只值一钱的一个五铢钱,到了西蜀重新熔化,再铸成新币,就能值一百个钱了。
按照货币“趋利流通”的规律,曹魏的五铢钱必然要大量流向西蜀。
刘备的西蜀政权贪得无厌,它在经济实力最弱的情况下,通过发行大钱,不断地榨取治下百姓的血汗,也在疯狂地吸纳魏国的财富。
西蜀“直百钱”疯狂涌入中原,热钱导致曹魏政权治下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粮价暴涨起来,穷人的肚子开始出现半饥饿状态了。
国民经济被西蜀挤兑到了崩溃的边缘。
曹丕面前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像西蜀流氓一样铸虚值大钱,要么让国民经济生生地死掉。
当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吴国时,吴主孙权的选择是铸更大的钱。
孙权铸造的钱更大,“大泉五百” ,“当千钱” ,比刘备的猛五倍,猛十倍,阻止了钱币外流,代价是物价翻着番地上涨。
西蜀跟东吴较上了劲,刘备这个流氓干脆把“直百钱”的含铜量减少为两株半,进一步贬值,孙权一边骂刘备养孩子没屁眼,一边铸造超级面值的货币“大泉五千”来对付。
结果可想而知,东吴和西蜀铸成的不是钱,是空前的经济灾难。
曹丕却很智慧地化解了刘备的经济侵略。
在货币刚开始趋利地流向西蜀时,曹丕就认定不能学流氓铸大面值的钱。过了一段时间,面对严峻的货币形势,曹丕抛出了一个绝招:“停用货币” ,暂时退回到以谷、帛等实物进行交易的经济状态。
从经济理论上讲,以物易物是落后于货币交易的,但在狙击金融流氓的过程中,这种“退回原始社会”的“野蛮打法”却成了制胜奇招。
曹魏具有强大的农业生产基础,曹操和曹丕只把货币视为反映农业经济的一种工具,坚持不通过货币政策来榨取百姓的血汗,曹操和曹丕这种实打实的态度,保障了中原社会的正气和元气不受伤害,成了最终的赢家。
曹丕暂时“停用货币”的战略,使经济危机迅速得到解决。
以疯狂榨取百姓血汗为能事的刘备蜀汉政权,从此滑入经济灾难之中,越陷越深,直至灭亡。
94
曹丕的文治大于武功,作为文人的他,性格是比较洒脱与随和的,而且是一位有情有义的文友。
“七子”之一的好朋友王粲死后安葬时,曹丕和文友们前往吊唁。
王粲性格幽默,平时喜欢学驴叫,曹丕便即兴提议:仲宣生前喜欢学驴叫,今天咱们都学驴叫,就算是为他送行吧。
于是,大家就在王粲的墓前学起了驴叫。
曹丕是位皇帝,以这种非常“幽默”而独特的方式为亡友“送行” ,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文史佳话。
作为一代皇帝,作为魏朝政治上的最高领导人,曹丕为全国的文化发展创造了比较宽松的环境,他本人在文学上的内容、形式创新、对文学理论的探索尤为突出,有学者认为,曹丕是建安文学的真正领导人。
确实,相对于其父曹操的操劳政事,其弟曹植受政治地位限制,曹丕本身具有合适的时机和合适的身份,都使他在建安文学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曹丕的文学态度是客观的,在他身上,存在着文学自觉、“文人相重”等优秀的文学品质。
曹丕还非常重视创作个性,提出了“文气”说,即“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以及“诗赋欲丽”的观点。
曹丕这些与众不同的理论,在政治文化专制的封建社会里,由一个封建统治者,一个喜好文学的书生皇帝提出来,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为促进当时文化的空前繁荣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和活力。
曹魏时代的文学,经曹丕的提倡,结束了作为儒家附庸的卑贱与怯懦,开始取得独立的、不低于学术著作的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起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仅此一项功绩,曹丕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即无人可以否定了。
陈寿在《三国志》中是这样概括曹丕的:“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文,博文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以旷达之度,迈志存之道,克广德之心,则古之贤王,何远之有哉!”
作为魏文帝的曹丕,在文化建设上,组织编纂过《皇览》一书,把先代经传典籍,随类相从,重加编排。
《皇览》全书规模很大,凡千余篇,可惜后人没有保存好。
曹丕恢复建设了洛阳的太学,开张了高等教育,第一批授予博士职称的有十九人。
黄初年间,曹魏洛阳太学不断招生,到魏明帝时,生员已达数千。太学毕业生,通过考试可以走进干部队伍,补为掌故、太子舍人、郎中等。
曹丕最大的功劳,最重要的政治作为,是确立了公务员察选之法。
曹丕在干部队伍改革上,发明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九品中正法” ,又谓“九品官人法” 。
其制为,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的官员,担任“中正” ,中正的秩级为二品,由“中正”来察选贤人,组成预备梯队,供中央任用。
各州的中正叫大中正,各郡的中正叫小中正。
大小中正们,选择后备干部的标准有几条,一是看“簿世” ,家族历史,二是观“行状” ,日常表现,三是组织鉴定小组进行评定,将候选人分成九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一级级上报,到中央司徒署,备选。
曹丕的最高组织部,给中正们颁布了评定“九品”的具体条例。
忠:忠恪匪躬;孝:孝顺父母;和:友于兄弟;洁:谦虚清廉;信:诚实可信;学:热爱学习。
中正制度还规定,九品的评定不是一成不变的,每隔三年,要将在册的人才重新评定一次,对于德才有所提高的,就升高其等级,对于德才有亏缺的,就降低其等级。
有人盲目赞美后世的科举制度,认为是选拔公务员的最好办法,读书人十年寒窗,一级级赶考,考上做官,考不上回家复读,再考,考不上,再复读,读一辈子。他们说曹魏的九品中正制不好,“只重家世,不问贤愚” ,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出现了官二代、官三代的畸形现象。
但科举制度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进程,君不见,直到二十一世纪的这片天朝上国宝地上,官方还在不遗余力地推崇它和实行它,千万人挤考公务员吗?
在科举制度形成之前的古代中国,长期使用的是“荐举法” ,由现任官员推荐他所认识的人做官。
先秦时期,国家政权是贵族们的私产,几乎全部官位的重职、要职,都由贵族成员把持了。虽然个别年份兴过所谓“乡贤”的选举,但也只是选拔个小小的村官而已。
西汉开始出现察举制度,中央政府要求地方官员察举贤良方正者,还分派有指标呢。
东汉时期,为了纠正开后门等举荐作弊,防止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入干部队伍,开始引入考试程序,但仍以推荐为主,考试为辅。
在推荐基础上加强考试,荐举为主,考试为辅,是两汉察举干部的基本做法。
两汉干部制度的坏处显而易见,就是各级官员滥用职权,结党营私,贻误贤才,“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官宦世家大量出现,“四世三公”屡见不鲜。
汉未,天下大乱,察举制度已经完全败坏,不堪一提了。
正是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立足洛阳的曹魏中央政府,在曹丕的倡导下开始谋求新的公务员选择制度。
两汉干部察举制度的突出问题是“弄虚作假” ,曹丕觉得,归根结底,是“负责考察的人”和“考察的标准”不够明确。
先父曹操在位之时,先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标准,在急需人才的战争时期,集拢了大量的有用之才。但在“德”上有亏缺的人才也被使用了。所以,后期曹操又亲定“权立九品”的考察标准,优化干部队伍。
曹丕正是在曹操基本人事政策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发展,推出“九品中正法”的,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传统察举制度的种种弊端,如果说比此前的两汉察举法还不如,是不对的。
曹丕的“九品中正制” ,为保障选出真正的人才,在制度上改变了由地方推荐为主的模式,转而由朝廷高官重臣负责具体选拔工作,吏部主管对士人的评定,司徒掌握官职的任命。整个过程的主导者都是朝廷,人才的选举完全掌握在中央手中了。
九品中正法,扩大了被品评者的范围,配套了一系列鼓励和监督机制,这也算是体制上的小进步吧。
九品中正法,在制度上,将职称和任官分别开来,解决了两汉察举制度“士有所举必有所官”的痼疾,被品评者无论获得多么高的分数,要得授官,必须再经吏部的考核。
怎么能盲目地说“只重家世,不问贤愚”呢?
历史地来看,没有九品中正法,是不可能由察举制度直接发展出科举制度的。九品中正法,比前代进步,比后代不如,恰是文明进步重要环节的特色之一。
95
公元220年,秋十一月,曹丕追尊曹操为魏武皇帝。
曹操自己没有当皇帝,但由于他已经实际控制汉献帝,并为他的儿子正式代汉创造了条件,过去人们在封建正统思想的奴役下,在旧小说、旧戏剧的渲染下,往往把曹操当成奸臣,而加以否定,其实,曹操是一个英雄,至少是一个很有本事的高级军政干部。
曹操的一生,由英名初闻、陈留起兵、逐鹿中原、勤王洛许到攻取河北、挥军南征、平定关陇、加官进爵,一生的活动,对历史的发展,是起了促进作用的。
曹操的天下是他自己打出来的。
曹操实现了以中原为核心的广大地区的统一,结束了社会分裂,对人民生活、社会的发展是有利的。
曹操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对社会经济是有利的。
曹操控制朝政,实行开明政策,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劳动人民的期望,和刘家汉朝末年的腐朽统治相比,是明显的进步。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称赞他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
陈寿说: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袁绍虎视眈眈,占据四州,其强盛没人敢与之对敌。太祖运用谋略,用兵海内,采用申不害、商鞅的法令政策,运用韩信、白起出奇制胜的策略,按人的不同才能,授予不同官职,发挥其特长,克制感情,不念旧恶,争取更多人才,终于掌握国家大权,完成宏大事业,这实在是和他深明事理、谋略出众分不开的。
史书评论曹操说:“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算是到位。
《资治通鉴》引谋士荀彧、郭嘉对曹操的评价,说曹操有十胜,即“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
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公元210年,光明磊落,字字真挚。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同时也揭示他年少志愿:在天下太平后隐居故里,过着夏天打猎、冬天读书的愿望,但身居高位,夙愿难遂。
文曹操和武曹操并行不悖。
曹操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也是有口皆碑的。
曹操是建安时期国家文联主席,真正的文坛领袖,他广为网罗文学人才,提高他们的地位,调动他们的创作积极性,使建安文学呈现出空前绝后的活力。
曹操本人,给四言诗注入了新内容,把五言诗的创作推向了高峰。
《魏书》说他“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上管弦,皆成乐章”。
曹操的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表达了其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有时抒发了忧思难忘的悲哀情绪。
汉末大乱,曹操又南征北讨,接触的社会面非常广大,故多有亲身经验和体会如《蒿里行》谓汉末战乱的惨象,见百姓悲惨之余又见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故后人谓曹操乐府“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曹操怀有统一天下之雄图,《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资明证。
曹操的进取之志亦很鲜明,如《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言自己虽至晚年仍雄心不弃。
一代枭雄,纵风光一世,亦有巨星殒灭之时。曹操对此也感到无能为力,只有作诗感叹,无可奈何。
《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秋胡行》及《陌上桑》等游仙之作,都有深刻的无奈与伤感。
曹操的诗歌,极受乐府影响,现存的诗歌全是乐府歌辞。
但虽用乐府旧题,曹操诗歌却不因袭古人诗意。他自辟新蹊,不受束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继承之上真正的创新。
《薤露行》、《蒿里行》原是挽歌,曹操却以之悯时悼乱,《步出夏门行》原是感叹人生无常,提示及时行乐的曲调,曹操却以之抒述一统天下的抱负及北征归来所见的壮景。
正是曹操的创新精神,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影响后世千百年。
曹操还写出了大量别开生面的散文,擅以朴质语言抒写襟怀,遣词简洁,文笔苍劲,气势雄伟,别具一格,
高深的文学修养使他无愧于杰出文学家的称号。
当然,曹操也有过。曾杀过不少人,战争中杀人尤多,发动多次屠城,性格中有残忍忌刻的一面等,但这些,都掩不住一代雄杰的综合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