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传》第十五章 铜雀台雅景香风

第十五章  铜雀台雅景香风

 

80

 

说话到了公元217年的春天,曹操率军回到邺郡。

南征北战这么多年,平定了大半个中国,他想暂时休息一下啦。

照管邺郡及其周边广大地域的曹丕是个忙人,除了政务军务,邺城连续多年大兴土木,其中重点工程便是修建了西园。

西园修建期间,曹丕常常在工地上调研,忙得连文人士子们的定期聚会也顾不及了,忙得连身怀六甲的妻子甄洛也顾不及了。

惟曹植无所事事,除了每日饮酒赋诗之外,就是走马斗鸡,或是由一些心腹陪着,四处游荡,譬如小科长丁仪、丁廙兄弟俩,便是不离曹植左右的密友。

甄洛自然晓得曹丕干的是重要公务,也不打扰他,听从婆婆卞夫人的劝告,平日里由四个丫鬟陪着,在曹府里转悠转悠,说是活动活动气血,有利于生产。

也不知是平日生活营养太好,还是甄洛腹中的胎儿就是个龙种,与众不同,发育明显地比普通胎儿大。

身材纤瘦的甄洛,有点不堪重负。一日下来,总感身心疲惫。但从胎儿不时的躁动中,又感到了丝丝的幸福和安慰。

甄洛常常浪漫地遐想,希望生下来的孩子能集中曹丕和她的优点。

若是男孩,就像曹丕那样,潇洒能干。

若是女孩,像她这样有一双忽灵灵的大眼睛,高翘翘的小鼻梁,精美的鼻头,深深漾起的酒涡——喝得醉男人!

孩子要聪明善良、性格真诚,有宽大的胸怀,又很爱他的母亲。

生了。甄洛在公元214年为曹丕生下了儿子曹叡,长门长孙,曹丕和母亲卞夫人欢喜极了。

帝王之家,宗祧的延续非常重要,那是基业相传的保障啊。

曹叡出生的时候,西园也建成了。双喜!

西园在邺城西北,借赖曹操训练水军的几处大池,利用漳水和树林等自然美景,扩建而成,环境幽雅,空气新鲜,最出色的建筑是数座别墅状台楼,曹操名之为铜雀、金虎、冰井。

中间的铜雀台,高逾十丈,有屋一百二十余间,远看耸阁飞檐,飘入云头,俯视漳水如带、城郭如玩,端的是万千气象。

曹操此番回到邺城,绝不似以往的情状了,而是丞相魏王,占有了全国最高的风光。

曹丕说:“爸,去看看吧!”

适值阳春,万木葱茏,生机勃发的邺城,在阳光中闪耀着分外美丽的光辉。鼓乐奏起,曹操身着大红锦袍,率领众人,缓缓登上铜雀台。

列席分坐了。老英雄左顾右盼,乐不可支,大笑道:“中原人物看来全在这里了,今日铜雀盛会,愿与诸君一剖心曲。”

文武僚属纷纷应和,齐声称颂曹操的威德,称颂铜雀台宴会大厅的美异。

此时的曹丞相,人生崎岖已然走过,丰功伟业已然成就,在文武群僚的欢呼中,内心的喜悦可想而知。

曹操举起酒爵,朗声道:“铜雀台,以后就是我们较武功、论文事的地方,今日首聚,文武咸集,来,为庆贺我们多年的愉快合作,干一大觥!”

曹操饮过几巡酒后,再也掩抑不住深藏的心事,拈着须髯,慨然有情地演说起来。

想当年,我最初的心意,不过只是想在谯郡以东五十里,筑一精舍,夏秋读书,冬春射猎,以俟海晏河清。

后来国家变乱,征为典军校尉,乃欲为国家立功讨贼,身后得题墓道云“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则于愿已足。

董卓擅政,逼迫我兴起义兵,然而又常常自我抑损,害怕兵力太多,反为祸害。

及袁绍据河北,自问不敌,聊尽人事,幸而歼之于官渡。更南征刘表,定之,西巡关中,平之。

及今,身为宰相,人臣之贵极矣。假若天下无有曹操,不知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王?

或有谓我有不逊之意,每用耿耿。

以大事小,方为天下至德。齐桓公、晋文公所以能够垂称今日,正是他们以其才能侍奉周室不使其坠。

然而,让操就此释放兵权,就身国事,势所不可。

诚恐离开军队即便遭害,为国为家,当然不可慕虚名而处实祸。

诸位,此是心底之语,肝膈之要,希望诸位理解,并能正确传达,使更多的人知道我的心意。

曹操娓娓道来,无比实在,可把满堂文武听得发呆了。

 

81

 

文武官员们攀龙附凤,期待的就是有朝一日曹氏代刘,得享尊荣富贵。曹操忙着平定天下,从来不说这些,他们就总存着越来越大的期望。今日曹丞相忽然袒露心迹,无意代汉,话语又是这样合情合理,不容他们不相信,不容他们不失望。

曹操发觉了满座的沮丧情绪,开始后悔了。

然而,话已出口,不能收回,他想了想,说:“子建,盛会宜有所颂,你是不是即席作一篇《铜雀台赋》来,看看可有长进?”

曹植文思敏捷,记忆力超人,十多岁时,就能背诵《诗经》及一些辞赋,文章也写得特别好,以至于曹操竟怀疑是不是他自己写的。

“子建,是自己写的,还是请人代作的?”

“自然是孩儿写的,不信可以当面测试,怎么是请人代作的呢?”

自那以后,曹操越发看重曹植的文采。

曹植知道,父亲点名要他作《铜雀台赋》 ,当然是知道他的实力,想让他展示一下。

曹植索取纸笔,略加沉思,便一挥而就,呈上父王,前后至多用了一盏茶工夫。

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

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欣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乎双逞。扬仁化于宇宙兮,尽肃恭于上京。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辉光。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君寿于东皇。

御龙旗以遨游兮,回鸾驾而周章。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

曹操抑扬顿挫地从头念起,只觉文辞辉煌,音韵铿锵,立即命赐给曹植美酒,自己也邀请众人共饮一大觥。

曹植文采不错,遣词用典,十分简古。

转为现代汉语,方便于体会汉魏才子的豪迈诗情。

跟随丞相,游春观景,登上铜雀台,欢娱莫名。

仰望长天,无比开阔,俯瞰大地,全是圣德的经营。斯楼雄伟而高大,两边的高台好似漂浮在空中。美丽的飞阁高接云天,闪亮地装点着西城。

远望漳河,清水长流,近看园景,郁郁葱葱。左右两边,高台并立,上面雕着玉龙和金凤。两座长桥,凌云伸展,仿佛长空之中飘动的彩虹。

俯视皇都,宏伟壮丽,仰视云霞,荡漾流动。欣喜于贤才荟萃,就像周文王梦见吉祥的飞熊。依着和煦的春风,我们听见百鸟的争鸣。

天云垣竣工之后,我的两个愿望都能实现。在世间宣扬仁德,京都也尽显庄严神圣。有了齐桓公和晋文公才能出盛世,君王该怎样做,才能称得上圣明?

就这样吧,已经很好了!美好的恩泽,正在传扬。

辅佐皇帝,安宁域内,遵循天地规律,与日月齐晖。永世尊崇显贵,没有尽头,与太祖东皇一样,长寿无疆。

擎着龙旗,遨游天地,驾着鸾车,周游四方。恩德广布五湖四海,美物富足,百姓安康。祝愿此台永远牢固,万民之乐永远畅享!

事实证明,曹植文采无双,更难得的是倚马可待。

曹植的密友杨修及丁仪、丁廙兄弟俩大为高兴,捧爵向前道:“子建文采,不仅为铜雀台增色,而且是丞相千秋伟业的颂赞,万世之后,人们吟咏之,也会想见今日盛况。”

曹操高兴地下令道:“有了子建的《铜雀台赋》 ,文事已就。既有文事,不可不观武功,诸位将军干了酒,可于台前比较骑射。”

武将们吃闷酒,正在心燥呢,听得丞相发话,张辽、徐晃、夏侯渊、张郃等都离席前去台前操练,最后徐晃夺得锦袍一领,其余优胜者各得锦缎一匹。

欢呼声震撼铜雀台。

被簇拥的曹操,指点风景,乐不可支。

 

82

 

汉献帝遣使来到邺城,加封曹丕为副丞相,准其置府设署。

其实曹丕的权力本身已经在邺城酝酿,汉献帝只是顺应形势而已。

诏谕颁布,大势所趋,人心纷纷归附,曹丕隐然成为一方重镇。

但军政大权依旧在老爸曹操手中,曹丕知道自己参政的真正时机还没有到来,还需要平静处之,甚至以退为进。于是他暂时忘情于政治,每日只和文学侍臣们诗酒高会。

刘桢、王粲、徐干、陈琳、阮瑀、应瑒,这些人文采风流,属于国家重点作家,名为曹丕的侍臣,实际上全是他的密友,天天在副丞相府盘桓,吟咏。

春日迟迟,酒兴高涨,也不知由谁提起,话题转到了甄夫人身上。

有人借着五分酒意说道:“甄夫人天香国色,又是文采出众的人,我等只读到夫人的诗文,但恨无一面之缘。今日盛会,极尽欢娱,可否请夫人参与一下?”

说这话的人当然不是刘桢和陈琳。

刘桢是甄洛的义兄,陈琳曾经与甄洛相互搭救。不过他们希望见到甄洛的心情也许更为迫切。

曹丕这时也有些薄醉,随口笑答道:“有什么不可以的。她也久慕诸君文名,常常跟我提起呢。”

大家拊掌称好,紧张而又高兴,都道:“请夫人!请夫人!”

曹丕便命左右去请甄夫人出堂,与诸文友相见。

女性被深藏起来,她是寂寞的,何况美绝人寰的甄洛。她毫无迟疑地答应了,开始更衣理妆,像是要去参加一场隆重的典礼。

甄夫人一笔一笔地画眉点唇,侍女们在身后为她重整高髻,而锦绣衫裙正在熏笼上“加香” 。

好久没有这样着意打扮了,看看铜镜里的容颜,依然青春靓丽,窄窄的春衫,衬托出曼妙的躯体,产子后线条更加突出。他开心地笑了。

内堂在认真打扮,外间在屏息等待,双方都有一种紧张的期望。

终于,画屏后有了环佩声响。

女侍们曼妙地报告:“甄夫人出堂——”

甄洛出现,香风飘拂,裙裾如波,带来满堂的春天气息。

宾客们虽说都有醉意,却还没有忘记礼数,不约而同地纷纷离席,俯首欢迎。

曹丕依次向夫人介绍自己的文友,每及一人,甄洛便能即时报出他们诗文的篇名,让他们惊喜不置。

介绍到刘桢,夫人说:“这是我的义兄,战乱中非常惦念呢,后来知道兄长回到邺城,才放下心来。”

刘桢说:“感谢夫人。曹丞相和五官将解放邺城,是我们的福分,是百姓的福分。”

到了陈琳,曹丕说:“孔璋不用多介绍了,历来是河北一支笔嘛。”

甄夫人看到个个都还在低着头,忙对曹丕说:“诸君都是诗文盖世的名士,请让大家不要太拘礼,好吗!”

曹丕道:“夫人说得对,诸位请随意一些吧。”

文士们一时激动,吵着请甄夫人出来相见,可甄夫人真地来到面前,却又都紧张不已,不敢随便平视。

惟有刘桢,目光灼灼,望着“洛洛”,只说不出话来。

不能这样僵持啊,于是,甄夫人盈盈一笑,道:“既然诸君依然拘谨,我就告退了。诸君请继续讨论文事吧。”

甄洛言行有度,举止有节,实际上也只能跟大家这样闪电般见一下面,不能久停。坐在这儿逗乐儿,成何体统?

甄洛一直惦念义兄刘桢,今得一见,却无法表达更多,于是在临转身之际,又深情地望了刘桢一眼。

刘桢依然痴痴地,望着甄洛,望着。

别的人也许都没有发现他们最后的对视。

甄夫人的长裾如水波,浮漾着转过去了,香风渐渐远了,环佩声也渐渐去了。

全堂寂然,人人都僵化于原先的姿态。

曹丕咳了一声,说:“诸君归席吧,夫人已经走了。酒都冷啦。”

大家纷纷归位,只有刘桢还在发痴,全堂都望着他,他自浑然不觉。

“公干……”曹丕苦笑道,“酒冷了。大家都等着呢。”

刘桢这才从梦中醒来似的,“哦”了一声,接说“是的,是的” ,缓缓坐回原席,跟大家对饮。

文人雅士们宣扬描摹,比网络还快捷,比电视还厉害,效用十分了得,甄夫人的美,由传说变成了现实,又一度轰动整个邺城。

有的野史把刘桢平视甄夫人演义得非常过分,说曹家因此将他办进大狱,其真实性都是无法考究的。

曹家的声望已经走上高峰,宗庙也在这年修建起来。

汉献帝又礼聘曹操的三个女儿为贵人,小女儿年龄尚幼,仍旧留在家里,名分已经有了。

曹操无意间得到了皇后伏氏过去写给她父亲屯骑校尉伏完的一封密信。

伏皇后在信中说曹操罪恶深重,希望父亲暗中想办法除掉曹操。伏完见信后,未敢贸然行动,一直“伏”着,直到“完”了。

不知怎么弄的,伏完病死,密信却没有毁掉。莫非是皇帝的字迹,觉得太珍贵了,舍不得销毁?

曹操查实了,认为无可饶恕,便逼迫汉献帝废掉伏皇后。

汉献帝在曹操的指挥下,颁了一道《策收伏后》的诏令,数落伏皇后的罪过。

皇后伏寿,自从入宫为贵人、皇后,已有二十四载。然而,其既缺乏美好的德性,又没有谨慎立身、安享尊荣的福分;相反,却暗怀嫉恨,包藏祸心,不配承受天命,祭祀祖宗。

唉,伤心啊!这是伏寿的自作自受!没有依法治罪,已经是她的幸运了。

尚书令华歆领命,仗剑带兵,径直进了皇宫,搜捕伏皇后。

伏后得知消息,吓得让人紧闭宫门,自己躲进夹墙里边,浑身发抖,不敢露头。

华歆命军士劈开宫门,拆毁夹墙,把伏皇后搜了出来。

小兵们不敢动皇后,华歆就亲自将伏皇后揪来见汉献帝。

伏皇后披散着头发,赤着脚走到刘协面前,流着泪对刘协说:“皇上,您不愿意救我吗?”

献帝流着眼泪,无法回答,迟疑良久,低声说道:“连朕自己的命运都不好预料啊。”

汉献帝对侍立身边的御史大夫郗虑说:“郗公,天下难道一定要发生这样的事吗?”

郗虑没有啥说,默不做声。

伏皇后和她所生的两个儿子都被杀掉了,并且株连伏皇后的兄弟及宗族,被杀者共有一百多口。

伏皇后被诛,身为贵人的曹操的三个女儿曹宪、曹节、曹华,身份依序上升。

不久,曹节晋升为皇后。

汉献帝彻头彻尾被控制起来,老老实实做曹家的女婿了。

唉,不知道这样残酷地“清君侧” ,“清”出来的女婿,还有点正常的意思没有?

 

83

 

功业大成的曹操在邺城等于休假。

曹丕和甄洛常常带着儿子曹叡来陪伴曹操和卞夫人,有时候曹植也带着妻子崔罘过来,听曹操分解天下政事。

小小的曹叡,天生的聪明伶俐,曹操对他的这个孙儿疼爱有加,甚至超过了他对当年曹丕的疼爱程度。

由于“爱乌及屋” ,曹叡母亲甄洛在公公曹操的内心深处,位置也不亚于曹丕、曹植等。

曹操爱围棋,巧的是甄洛也是个棋手,翁媳二人得闲时自然可以围上几局了。

围棋时,曹操往往科头跣足,无拘无束。

甄洛先是有点忧虑和畏惧,慢慢地也神往于曹操那豪放的性格了。

曹操天赋有一种引人的魅力,这也是他能凝聚当世人才共图大业的原因。

具备优秀的人格魅力的男性,对于女性的影响更大,纵然年岁偏长,但苍老与豪迈相加,足以使敏感的女性为之倾倒。

甄洛对曹操的感情就是这样一种崇拜与颤动的揉和。

曹操缓缓地说:“洛儿,解救你出袁府,于今年头不少了,人事沧桑,白驹过隙,你还是当年模样,而我却垂垂老矣!”

甄洛默默地听着,有些脸热,有些娇羞,不敢抬头去看公公的眼睛,听到末了,她忽然仰起脸,急急地说:“不,您一点也没有老!我想,凡是真的英雄,永远都是年轻的,您尤其是。”

曹操满怀深意地望甄洛一眼,捻起一粒白棋布下,正好组成天罗地网,拢起了她的一角黑棋。

甄洛发现被围,娇媚地叫起来:“啊!我完了,您围住我了。”

曹操微笑道:“试试看,还能不能突围?”

她轻轻地说:“不行,您关住了我,您关住了我。我这么快就陷落于您了,怎么办,怎么办呀?”

曹操得意地轻轻敲着棋盘,眼中闪耀着光辉,“几乎没有人能从我手中突围的。你说,怎么办呢?”

甄洛看见,自己蒙在棋缸上的手在微微地颤抖,手背上丰腴白皙的皮肤也泛出了红色。为了掩饰内心的激动,她捏起一粒棋子,想胡乱地布一下,谁知却使她的激动表现得更加明显,她简直不晓得如何应对了,只在无意识地布子。

曹操笑道:“你下错了。洛儿,你自己在送给我吃啊。”

“哦。”甄洛半掩着眼帘,觉得脸颊热得发烫,“我现在头昏,不能再下了。”

“我扶你到榻上靠一下好了。我常在上面午睡,很舒服的。”老英雄脸上现着哄孩子似的笑容,“洛儿,休息好了我们继续围棋。”

这日,曹操在府中闲话,扯到旧交故友,忽然想起一个人来,就是死于董卓之难的大文豪蔡邕。

蔡邕乃是东汉末年一代大儒,素与曹操相善,甚至可称得上莫逆之交。

原为议郎的蔡邕曾经给汉灵帝刘宏解释“异象” ,“蜺蛇堕落,雌鸡化雄,乃由妇人干政,或由非男非女之人弄权所致,亟待陛下进行改革,拯救万民于水火” 。遭阉公务员毒计构陷,削掉了职务。

接着,蔡邕又受到小人诬害,说他诽滂朝廷,他只好离家逃命,浪迹江湖,历时十又二年。

蔡邕在文学、音乐诸方面均有较高造诣,董卓占据洛阳时,老想借重蔡邕的盛名和才气,便特别征召他进洛阳任官。

蔡邕本已恐惧政治,董卓擅权,朝廷尤其黑暗,便婉言拒绝。

董卓威胁蔡邕说:“若不从命,诛杀全族,跑不掉的。”

蔡邕恐惧了,只好回到洛阳。

董卓迎到蔡邕,哈哈大笑,说:“这就对了嘛。拜为朝官,效命社稷,有什么不好的!”

董卓任命他为祭酒,接着连续擢升,三天之内,历遍“三台” ,官至宫廷随从官,人谓“蔡中郎” 。

司徒王允设美人计,以美人儿貂蝉挑起董卓和其义子吕布之间的矛盾,吕布因为貂蝉杀了董卓,人心大快。

董卓造孽过多,又极肥胖,军士们恨之入骨,在暴尸街头的董卓脐部插上捻子烧起天灯。

谁知竟有人身披麻衣为董卓哭灵。

军士们将哭灵人提往王允处,众人视之,乃大文豪蔡邕也。

王允不解蔡邕何意,详细询问之下,蔡邕才徐徐言道:“冒死为他哭一番,是报他知遇之恩也。”

蔡邕也知自己犯了大罪,求王允饶命,愿以有生之年,续完汉史。

太傅马日磾等人怜蔡邕之才,劝王允饶了他。

王允不听,命军士推出蔡邕,囚于狱中,很快又杀了。

马日磾深感惋惜,背后对众官叹道:“像蔡邕这样站错队的人,应该免去他的罪,让他人尽其才,续完汉史,也是利国利民的一件大事。连对这样的人都不愿宽赦,恐怕难以长久啊。”

果如马日磾所言,不久后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氾率兵造反,杀了王允。

蔡邕有一女儿蔡琰,字文姬。自小博学多才,长于诗歌,精于音律。

六岁时,小姑娘躺在床上听父亲在外屋弹琴,忽然琴弦断了一根,她马上说:“是第二根弦断了。”

蔡邕又故意拨断一根弦,她立即判断“这是第四根弦断了” 。

小文姬说得都对,蔡邕极是高兴,重点就文学、音乐对女儿进行培养,蔡琰进步超快。音乐奥林匹克女才子。

蔡琰十六岁那年,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了卫仲道。卫家当时是河东世族,卫仲道也是个出色的大学子。

蔡琰和卫仲道,小夫妻非常恩爱,可惜好景不长,结婚不到一年,卫仲道因咯血而死去。

蔡琰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仲道就死了,卫家的人怀疑是蔡琰命硬,克死了儿子,常常恶言恶语对待她。

才高气傲的蔡琰,如何忍受得了公婆这样地对待,一气之下,不顾父亲蔡邕的反对,毅然回到了娘家。

蔡邕被王充判了死罪那年,二十三岁的蔡琰又在战乱中被匈奴贼寇掳去。

蔡琰在匈奴一待就是十二年。这十二年她生活得究竟如何,谁人也不清楚。

只传说蔡琰被掠到匈奴后,被匈奴左贤王纳为王妃,并生有二子,其余的事,就不得而知了。

在说话中,曹操忍不住为蔡琰叹息。

曹操清楚,蔡邕任议郎时,蒙冤流亡,襁褓之中的蔡琰也成为罪隶,随父亲一同充军到北方荒凉之地,后蔡邕一家亡命江海,远迹吴会多年,蔡琰十三、四岁时才随父亲回到洛阳。

曹操叹曰:“文姬这姑娘,自幼命运多舛,婚后又叠遭不幸,至今寄身蛮荒,怎不让人揪心!”

听到这里,在座无不为蔡琰的遭遇深感同情,卞夫人则更是热泪涟涟。文姬小时候,她是见过的,极是聪明伶俐,没想到这丫头的命竟是这么苦。

曹操越想越感到心酸,立即派周信为特使,携玉璧四双,黄金百镒,赴匈奴去赎回蔡琰。

周信领了丞相令,率领二十余人组成的迎归队,去南匈奴迎接蔡琰归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