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传》第十二章 天地之间,人为至贵
第十二章 天地之间,人为至贵
65
曹操说:“礼不可以治兵也。”
礼,是中国文化里最酸的醋,你来我往,酸对酸,很有趣,但用它治军,则会坏事。
曹操注有《孙子兵法》 ,在诠释中,他强调“以法治军”的原则,提出“设而不犯,犯而必诛”的主张。
曹操多半生在打仗,胜仗也多,每得到新解放区,他就想从军队中选拔有战功又有才能的人担任地方长官。这是统治的需要,又是对功臣的奖赏。
公元203年,建安八年,曹操发布《论吏士行能令》 ,论功,赏能。
有的人认为,军官有战功和才能,但郡国长官应论德行。
管仲说过,使贤能的人凭才能得到俸禄,统治者就能受到尊重,战士凭战功获得奖赏,士兵作战就能不怕牺牲。
我没有听说,无才能的人和不勇敢的军士,只凭所谓德与礼,就得到爵禄和奖赏,而可以建功立业,使国家兴盛的。
所以,贤明的君主,不提拔没有功劳的臣子,不奖赏不怕牺牲的军士。
太平时期可以崇尚德行,战乱时期要奖赏有功劳有才能的人。
奖赏必须及时。曹操在《孙子兵法注》中说:“奖赏不及时,白白浪费财力、人力。奖赏也不能过时。”他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每一次也都是这样做的。
曹操说,自己起义兵以来,每战必胜,是文武官员献策出力的结果。天下还没有完全平定,还要带领大家一起去平定,独自占有功劳,自己于心不安。
曹操进行封赏,态度严肃认真。
有功劳该封赏的,本人谦让也要想办法要他接受。
公元203年,曹操奏封荀彧万岁亭侯,荀彧推辞,他给荀彧写信说,您帮着纠谬辅政,举荐人才,周密谋划,提出计策,已经做得太多了。立功不一定都上战场。希望您不要推让了。
公元207年,给荀彧增封时,荀彧又辞让,曹操又写信说,您的功劳,不只是我在表奏中所说的事。您前后反复谦让,想学战国时的鲁仲连先生吗?那实在是节操通达的圣人所不看重的啊。
荀彧先生,您的周密谋划,使我获得荣誉,用表奏的两件事来报答您,您还推辞不受,为什么谦恭推让这么多次呢?
曹操肯定荀彧功劳的同时,对他过于谦让提出批评,荀彧才接受了增封。
曹操远征乌桓时,田畴是立了大功的,曹操表封田畴为亭侯,食邑五百户。田畴认为自己没有替旧主幽州牧刘虞报仇,是不义行为,不应该享受荣誉。
曹操体谅田畴的心志,没再勉强。
南征荆州后,曹操还惦记着田畴,说,田畴一再辞让,成全了一个人的声名,却违背了论功行赏的国家制度,损失是很多的。应该按照前表封赏,不要使我“过失”下去。
曹操又耐心地做了不少说服工作,田畴还是坚决辞让。
无论如何,曹操执行论功行赏的原则,是认真的、严肃的。
惩罚罪过,当然一样严明。
公元203年曹操发布《败军抵罪令》 ,说,自从我派遣将领出征以来,只奖赏有功的,而不惩办有罪的,这是不符合国家大法的。
现在命令:众将领兵出征,打了败仗,要依法治罪,造成损失的要免除官爵。
惩罚罪过的规定,纠正了以前只赏功而不罚罪的偏向,体现了曹操以法治军的总体精神。
对待士卒不能一味地施恩惠,也不能一味地行惩罚,否则,他们就像娇惯的孩子,与你喜怒相对,不服管教,这样反而害了他们,不能很好地使用他们。
曹操治军,赏罚并用,增强了将士的责任感,调动了上下的积极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至于战术规则,曹操制定颁布的,就更加细致了。
在军营中,不准拉开弓弩,在行军中可以拉开,但不准搭上箭;行军中举直矛戟,展开旗帜,擂鼓行进,走出三里地后,才可以斜扛矛戟,卷起旗帜,停止擂鼓;还有“不得砍伐民间的桑柘棘枣”等具体纪律。
曹操订立的《步战令》规定,临阵不准喧哗,静听鼓音,指挥旗指前则向前,指后则向后,指左则向左,指右则向右,具体、明确。
军事法庭建设,是曹操一大创举。
为了依法办事,使法令条例贯彻落实,公元214年,曹操下令,选拔在军中执掌刑法的人,任用精通法理的人,来掌管军事处罚事宜。
曹操专门在丞相府设置了全国最高法院——理曹。任命深明法理,执法公正的高柔为理曹掾。
曹操在《以高柔为理曹掾令》中说,国家安定时,把礼义放在首位,平定乱世时,把刑罚放在前面。高柔先生您清明公正,深明法理,要勉力体察、秉公执法啊!
曹操制定了军事纪律,便严加督察,譬如行军时不得践踏田中的禾麦,违犯者要处死。
有一次,行军途中,曹操的马受惊乱跑,践踏了麦田,他立即要主簿给自己议罪。
主簿说:“依《春秋》之义,罚不加于尊。您是军中主帅,是不能治罪的。”
曹操听了,严肃地说:“制定法律的人,自己违犯了,如果不治罪,怎么统帅部下?我是一军的主帅,不能杀掉,但也要处罚。”
最后曹操拔出佩剑,把自己的一绺头发割下来,掷在地上,受了“割发代首”的髡刑。
髡刑是古代剃去头发的一种刑罚。千年落后社会,人们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毁伤了它乃大不孝。因此,人们一般是不剪剃头发的,割发被列为一种刑罚。
统治者宣扬“刑不上大夫” ,“罚不加于尊” ,曹操能够表示自己不置身于法外,已是难得,割发表明曹操对以法治军的重视。若因为战马乱了蹄子,就硬要他“自裁” ,那就教条得可悲了。
66
曹操统一了中原,地盘变大了,治理国家提上了日程。
有政治头脑的人,能打天下,也会治天下。曹操说:“文,注重德,武,崇尚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才行。”
曹操认为,天地间,人是最宝贵的,君主统治老百姓时,要任用贤能的官吏,使人民能够得到休养生息。这在他的《度关山》一诗中即有反映。
天地之间,人为至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车辙马迹,经纬四极。黜陟幽明,黎庶繁息。於铄贤圣,总统邦域。封建五爵,井田刑狱。有燔丹书,无普赦赎。皋陶甫侯,何有失职?
嗟哉后世,改制易律。劳民为君,役赋其力。舜漆食器,畔者十国,不及唐尧,采椽不斫。世叹伯夷,欲以厉俗。
侈恶之大,俭为共德。许由推让,岂有讼曲?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为了使百姓休养生息,过上和谐的日子,曹操罢斥邪恶,提拔贤良,对豪强地主势力进行抑制和打击,也就是拾掇那些坏蛋,还人民以安宁。
曹操的一贯态度是抑强扶弱,在当洛阳北关公安分局局长的时候,就这么干了。
曹操曾经任命满宠“打黑除恶” ,打到了曹洪的一个喽啰,下狱。
曹洪给满宠写条子求情,满宠不理,曹洪找曹操,曹操答应了解一下情况再说。
满宠听说了动静,抓紧时间处死了罪犯,曹操说:“干得好,应该这样干。”
曹操委任杨沛为邺城令。这个老杨,也是打黑除恶的能手,豪强们害怕,都提前派人骑马跑到邺城,告诫子弟宾客,各自收敛,不得造次。杨沛自然治绩突出,后来被提升为护羌校尉。
曹操抑制豪强大姓的又一招数,是对盐、铁实行计划管理。
盐、铁这两种东西,关乎民生,也关乎国家的财政收入。以前,由私人经营,为地方上的豪强富户所垄断,牟取暴利,有的盐铁商达到了万金之富,太富了,还以此图谋不轨。
西汉财政部长桑弘羊,实施盐铁官营政策,国家垄断,抑制了豪强巨商经济力量的增长,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大量增加。
“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 ,是东汉和帝时,窦太后临朝听政时“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馊干法,豪强富商又开始煮盐冶铁了,产生的严重问题延续了下来。
曹操正式恢复盐铁官营政策,设“司金中郎将” ,即金融监管委员会主任,进行管理,有效抑制了豪强势力的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
与此同时,曹操实行了新的“田租”“户调”制度。
要治理好国家,财富缺乏不是严重的问题,可以设法增加,最怕分配不公,财富不均,悬殊过大。
袁氏父子统治时期,曾经纵容豪强大族恣意横行,兼并土地。贫困软弱的小民替他们交纳赋税,变卖了家财,还不够应付。审配家族甚至藏匿罪人,成为逃亡罪人的窝主。像这样,想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使甲兵强盛,几乎是做梦。
现在,曹操规定,对百姓人家,每亩地收谷四升,每户交纳绢二匹,绵二斤,他全年的上缴任务就完成了。除此之外,不准擅立名目,额外征收。
郡守和国相,曹操告诉他们,责任就是严格检查,不让那些豪强大户有所隐藏,不使贫苦百姓有任何赋税负担的增加。
“每亩地收谷四升,每户交纳绢二匹,绵二斤” ,就是所谓“田租”“户调”定额制度,是一项减轻农民负担的重大改革。
曹操的田租制,定额是比较低的,一亩收租四升,就是与汉朝最低的“三十税一”相比,也要低很多,自耕农、半自耕农,在增产情况下,也不用多交纳,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
“户调”制的要点,是按户征收。
汉末长期战乱,人口流动性太大,按人口多少统计,很不方便,而按户,统计起来也比较容易。
“每户交纳绢二匹,绵二斤” ,不牵涉钱币,避免了换钱的麻烦,减少了买卖过程中商人的盘剥,给男耕女织的小农家庭,带来了方便,而当时由于当时战乱的原因,换钱十分困难。再说,一年的上缴数量也不算多。
曹操的“田租” 、“户调” ,负担较轻,又不准地方官额外征收,对于改善农民的经济生活,恢复和发展生产,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曹操还规定地主官僚们,向国家交纳更多的赋税。
曹操自己带头,要他家乡谯县的县令按章收取他家应交的赋税。
曹操还规定了一个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标准,要求他们招徕、安抚流亡民众回乡生产,按照各郡县增加的户口数目和垦田数目,来进行赏罚。
关中地区,在董卓的部属李傕、郭汜反乱之后,百姓流入荆州的,有十万多户,他们听说家乡恢复了秩序,社会比较安宁,都希望回归,但他们又没有生产资料,农具啊,耕牛啊什么的,都没有。
留镇关中的卫顗便给荀彧写信,建议将食盐专卖的收入,用来购买牛、犁等,送给归乡的农民,帮助他们勤耕积粟,以丰殖关中。
荀彧将此建议转给曹操,曹操很快予以采纳。实行后,扶持了不少自耕小农,恢复和发展了地方经济,效果很好。
曹操治下的各级地方官吏,各出奇招,招集安抚流民,救贫扶弱,一时间,各地“百姓布野,勤劝农桑” ,藏在山里的老百姓都出来安居了。
扶持小农,帮助稼穑,成绩最为突出的,是河东太守杜畿。
杜畿崇尚宽怀仁惠,让百姓休养生息。他督促农户畜养牲畜,上自母牛、母马,下及鸡猪,都有管理章程。百姓们勤于农业生产,家家都很富足,政府的赋税收入也就大量增加了。后来曹操西征马超、韩遂,军粮全赖河东供给。
曹操高兴地下令表扬杜畿:“河东太守跟我的思路一模一样,我们之间没有隔阂。现特增加他的俸禄为中二千石。”
兴修水利,是曹操的又一功劳。
曹操主持开挖了几条发挥了巨大军事、经济功能的大运河,如沟通了汴河和淮河水系的睢阳渠,如沟通了黄河和海河水系的平虏渠与白沟等。
曹操鼓励夏侯惇在陈留郡率战士修建“太寿大坝” ,谓太寿陂。这一蓄水工程,方便了屯田将士种植水稻,附近老百姓的私田也借了光,“民赖其利” 。
曹操支持扬州刺史刘馥修治和兴建了芍陂、七门堰、吴塘等水利工程,灌溉稻田,使“官民有蓄” ,公田私田都受了益。
曹操亲自督促修筑了冀州天井堰,共计十二道堤堰,堤堰之首,各设引水闸门,灌溉范围绵延二十里。
曹操又将过去邺城地方官西门豹开修的渠道加以修复和改进,引漳水灌溉邺地。对多数自耕小农的私田生产有很大帮助。
67
曹操治理国家,注意整顿社会风气,对那些影响团结、不利于稳定的结党营私、造谣诽谤、颠倒黑白、挟嫌报复等歪风邪气,大力革除,绝不手软。
公元200年,是建安五年,曹操曾经下了一道命令《为徐宣议陈矫令》 ,说,自从国家发生祸乱以来,社会风气颓废,诽谤言论不绝。建安五年以前的此类案例,不再追究,此后再若发生,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曹操的这一道命令,针对的是徐宣诋毁陈矫案。
徐宣和陈矫原来都在广陵太守陈登手下,后来都被曹操征召为司空掾属,加以信用。可他俩相处不睦,常闹矛盾。
陈矫原姓刘,过继给舅父改姓为陈,又娶了刘氏本族之女为妻,徐宣便以此为借口,肆意诋毁,污辱陈矫“窝里搞” 。
曹操认为,徐宣在对陈矫进行有意伤害,不利于二人之间的团结,也不利于干部队伍建设。为了制止这种恶劣风气,曹操下了这份文件。
禁绝胡言乱语的《为徐宣议陈矫令》下达后,干部队伍的面貌为之改善,只有个别人觉得官大,还敢顶风违纪,比如孔融,说二话,不在乎。
曹操对颠倒黑白、无中生有的匿名诽谤,更是深恶痛绝。发现居心不良者,必予严查。他在公元205年秋天,就为此下了一道《整齐风俗令》 。
阿党比周,先圣所疾也。闻冀州俗,父子异部,更相毁誉。
昔直不疑无兄,世人谓之盗嫂;第五伯鱼三娶孤女,谓之挝妇翁;王凤擅权,谷永比之申伯;王商忠议,张匡谓之左道:此皆以白为黑,欺天罔君者也。吾欲整齐风俗,四者不除,吾以为羞。
结党营私,是古代圣贤所痛恨的。听说冀州的风俗,父子分属两派,互相诽谤。
历史上有过这样的事:直不疑没有哥哥,有人说他与嫂嫂私通;第五伯鱼三次娶失去父亲的孤女为妻,有人却说他殴打岳父;王凤擅权,谷永却把他与申伯相比;王商忠义,张匡却说他搞歪门邪道。
以上这些,都是以白为黑,欺骗上天和蒙蔽君主的例子。我想整顿社会风气,像这四种恶象,不能根除,我以为是耻辱。
曹操举出的四个例子,都是汉代的事情。直不疑,西汉文帝时官至中大夫,第五伯鱼,东汉光武帝时,为淮阳国医院院长。
王凤是王莽的伯父、西汉成帝他舅。为大司马大将军时,干坏事,引起众人不满。谷永想向上爬,便舔王凤的腚,上奏成帝说王凤“有申伯之忠” 。申伯是周宣王的大臣。王凤因此提拔谷永做了光禄大夫。
王商字子威,西汉成帝时丞相,为人忠直,不满王凤专权,遭到王凤排挤。太中大夫张匡见王凤陷害王商,便迎合王凤,向成帝告王商的黑状,诬陷王商“执左道以乱政” ,王商因此被罢官。
颠倒黑白,诽谤诬陷,不单是个人品德修养问题,而是关系到朝廷政治能否清明的大是大非问题,因此曹操下决心要除掉这种弊端。
曹操说,革命干部只应当尽忠于国家,效力于王事,即使用千匹绢万石谷,私下结好他人,都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
曹操说,革命干部不要私下拉拉扯扯,搞小集团,要尽心竭力效忠国家,争权夺利的事情绝不要沾,干部队伍中不因为争利而伤害自己的名声,不因为追求高官显爵而损害自己的品德。
仅仅停留在干部队伍的治理是不够的,曹操意识到,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是个正事。
建设文化,要办教育。曹操下令设置自上而下的教育官员,促进教育发展。
汉代的教育是比较盛行的。洛阳曾经有中央太学,各地方竞相仿比,官学和私学的规模都比较大。东汉末年,长期战乱,教育停滞,学校多都散了伙。
曹操一直重视教育,但早期逐鹿中原,忙于打仗,不具备发展教育的社会环境,打败袁绍后,统治趋向稳定,就着手恢复废弃多年的学校教育。
公元203年,秋七月,曹操下了一道《修学令》 。
战乱以来,已有十五春秋,青少年仍不见有仁义礼让的修养,我非常痛心。
现在命令,郡、国都要修倡文学,满五百户的县要设教育局,建直属学校,挑选乡里优秀的青少年,给他们以教育,或许可以使先王之道不致废弃,而有益于天下。
尽管当时曹操还没有力量恢复国家的最高学府——洛阳太学,但他在连年亲率大军南北征伐的同时,能够注意恢复发展教育事业,难能可贵。
曹操明白正面教育的迫切性,也大力提倡重视科学,反对迷信的新观念。
曹操认为,公报私仇十分可恨,大办丧事非常讨厌,违背科学的旧风俗则尤其不能容忍。
在公元206年的《明罚令》中,曹操就对大冬天寒食节不动火的旧俗严加禁止。
太原、上党、西河、雁门等郡,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过所谓寒食节,不烧火,吃冷食。据说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介子推是晋文公重耳那时候的一个精神异常者,在重耳流浪列国,路上发饿时,他曾经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熬汤敬奉重耳。
重耳得济,老介争官不成,跑进绵山中。晋文公想起来封赏他时,他死不出来。于是,放火烧山,想把他熏出来,没承想这个老介死抱着大柳树,自取“火葬”了。
晋文公为了悼念介子推,带头在老介的忌日不举火,吃寒食,后来老百姓乱加仿效,形成恶习。
寒食旧俗,直接导致每年都有不少人患上严重的胃肠炎而死亡,对老百姓身心健康为害极大。
曹操在《明罚令》中说,伍子胥的尸体沉没江中,吴国人没有因此不喝水。纪念介子推,却要人们吃寒食,这岂不是一种偏向吗?况且北方特别寒冷,老人、小孩瘦弱,逼他们严寒天气吃冷食,将会有忍受不了的灾难。
曹操说,此令下达之后,任何人不准再用寒食。如有违犯,主管干部判刑一百天,县长扣发一个月工资。
强化干部队伍的廉政建设、推动青少年培养的教育建设,反对迷信的的科学文化建设,曹操所做这些,皆属大治之举。
68
却说曹操平定了北方,又对中原进行了巩固治理,南征荆州刘表及刘备,进而讨伐江东孙权的战略事宜,提上了日程。
刘表字景升,公元190年任荆州刺史,后改称荆州牧。曹操翦灭群雄期间,刘表一直不与合作,有时还以曹操为敌。
曹操向张绣用兵时,刘表曾经支持张绣。
官渡战争的时候,刘表与袁绍相勾结,只是没有发兵支援而已。
刘备反对曹操,被打败,逃往荆州,刘表接纳了他,让他屯驻新野,即今河南新野县地面。
新野位居荆州的北面咽喉,刘表也是想让刘备在那里站岗,防备曹操南下进攻。
曹操北征时,刘备鼓动刘表袭击曹操的大本营许都,刘表未听他。
刘备夹在曹操和刘表之间,位置尴尬,经常发愁。
刘备虽说跟其他军阀同时借讨伐黄巾军起家,但在群雄逐鹿中原期间,他始终没有地盘,没有军队,先后辗转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四处奔命,寄人篱下,至今前程渺茫。
刘备认识到,他被动的关键,是没有得到聪明人的帮助。于是下决心寻找有智谋的人。
经司马徽和徐庶的先后推荐,刘备亲自到一个叫隆中的偏僻农村,“三顾草庐” ,请出了一个叫诸葛亮的人。
诸葛亮,字孔明,人很年轻,性格出奇的奸诈,刘备拜他做了军师。
诸葛亮这个高参,帮着刘备,曾经在新野北面的博望坡,以烧屯伪遁之计,打败过曹操的守将夏侯惇。
刘备诚恳地告诉诸葛亮,自己想争夺天下,复兴汉室,请求妙计。
诸葛亮对刘备说,曹操虽然是主要敌人,但他力量强盛,有大批智谋之士辅佐,又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不能同他争锋。孙权占据江东,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可以跟他联合。荆州是个战略要地,刘表却没本事守住它,刘璋占据的益州,号称天府之国,但刘璋不会治理。
分析了天下大势,诸葛亮说,荆、益二州,可以考虑。有了这两个地方,跟西边和南边的戎、越人,保持和好关系,东边,结好孙权,局势一有变化,就可命令得力将领向洛阳一带进攻,将军您自己则率领益州军队北出秦川。
你想想,到那时,老百姓谁不带着好饭美酒,到您面前热情拥军呢?
如果能够做到这一步,将军统一的事业就可以指日成功,担任皇帝的愿望也就能够旦夕实现了!
刘备一听,高兴得直冒鼻涕泡,要军师施展妙计。
诸葛亮就帮助刘备扩大军队,用清查流动人口的办法,软硬兼施,招兵买马,很快将军队由数千人扩大到数万人。
这时候,刘表已身怀重病。他担心曹操、孙权的威胁,想借刘备的力量以图自保。刘备乘机提出愿意屯驻与襄阳仅有一水之隔的樊城,以保卫荆州,刘表同意了。
曹操对刘备的不甘人下,早就有所了解。他与刘备也不是没有交过手,所以把刘备看成主要敌人之一。
曹操担心刘备占据荆州。特别是得知刘表病重、依赖刘备的情况后,南征荆州的心情更加急迫了。
江东孙权呢,字仲谋,聪明而有决断,其兄孙策死时,把大印传给了十八岁的孙权。
孙策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与天下争衡,在战阵之间决机取胜,你不如我;举贤任能,使他们尽心竭力,以保江东,我不如你。你应该好好干出一番事业来。”
孙策临死前交代张昭等人好好辅佐弟弟。
发展到此时,孙权已拥有会稽、丹阳、吴郡、豫章、庐陵、庐江六个郡的地盘,但统治并不稳定。
孙策的部下,有人见孙权年轻,对他能否成就大业,持怀疑态度。
孙权靠张昭、周瑜等人的帮助,才把孙策旧部逐渐安抚下来。
张昭,字子布,曾被孙策任为机要秘书兼抚军中郎将,孙策死后,他带头率领僚属们辅佐孙权,要求内外将校们忠于职守,绥抚百姓。
周瑜,字公瑾,同孙策是好朋友,因他年轻美貌,吴中人呼为“周郎” 。孙策死后,铁心辅佐孙权。
在张昭和周瑜的共同支持下,孙权团结了文官武将,那些徘徊观望以及想另找新主的人,也都稳定下来。
鲁肃,字子敬,是周瑜的朋友,经周瑜介绍来辅佐孙权,深得孙权的器重。
孙权有次同鲁肃合榻欢饮,请教建立功业之事,问鲁肃有什么高见。
鲁肃回说:“依我看来,汉室不可能复兴,曹操也不能一下子被除掉。为将军打算,只有先巩固江东,以观察天下形势的变化。逐步将长江一线据为己有,然后称帝王,图天下。”
孙权对鲁肃的见解很佩服,说:“往后仰仗先生啦!”
曹操在公元202年写信给孙权,要孙权派个人质,双方进行战略合作,周瑜说孙权:“不能派。”
将军继承父兄资业,兼有六郡之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怎么能送人质呢?
送人质,就是听命于曹操,最多不过是个封侯的待遇,哪能与南面称孤相比呢?不要急于派遣,慢慢观察一下形势再说。
孙权听了周瑜,不跟曹操合作,没有派遣人质。
公元203年开始,孙权按照鲁肃的建议,一次次地讨伐刘表的江夏太守黄祖,均无果而返。
孙权大将甘宁献策说:“将军应早日占领荆州,不可落后于曹操。要消灭刘表,必得先消灭黄祖。黄祖一破,便可下荆州,向巴蜀发展。”
孙权接受了甘宁的建议,亲率水陆大军,猛打黄祖。最后吃掉了黄祖,掳走了江夏城中男女数万人口。
曹操得知孙权动静,愈加感到南征荆州和江东迫在眉睫,片刻不可松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