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传》第十七章 对儿子们也不有所偏爱
第十七章 对儿子们也不有所偏爱
87
话说曹操做上魏王以后,势大权重,年岁也长了,难免变得昏庸起来。
有个叫杨训的人上表称颂曹操的功业。
一些人说杨训虚伪。杨训是中尉崔琰介绍做官的,崔琰也被人指责为“举荐不当” 。
崔琰找来杨训的表文底稿,看过后给杨训写信说:“我阅览了。不过是魏王的事迹太好罢了。时代呀,该会有变化的时候。”
崔琰的信文玩弄辞藻,含混不清,好事者便向曹操告密说崔琰怨谤曹操。
曹操看过信后,觉得“罢了”及“会有变化的时候”都不是好话,于是下令对崔琰处以髡刑——剃个头,然后送他去服苦役。
服刑中的崔琰并不屈服,说话时直瞪着眼睛,还抖动起像蛇一样的胡须,貌似瞋怒。
曹操听到管理人员的汇报,遂下令崔琰自杀。
崔琰没想到曹操会如此对待他,得知曹操给他留下十天的时间,他立即就愤恨无比地自杀了。
尚书仆射毛玠认为崔琰无辜,嘟哝了几句,顺便说老天久不下雨是因为刑法有问题。
毛玠很早就随曹操干了,曾建议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 ,不简单哩。
曹操知道了毛玠嘟哝的二话,大怒,立即逮捕了毛玠。
大理官——最高法院干部是钟繇,他审理毛玠案时,毛玠说从没有说过刑法有问题的话,是受人诬陷了,请求同告发人进行对质,钟繇不同意。
侍中桓阶、和洽两人到曹操面前为毛玠说情,要求核实情况,说毛玠出自群吏,特别受到大王的恩宠,历来刚直不阿,忠心为公,为群臣所惧,以情理推断,他不会胡乱说话。但人心莫测,还是应当认真审查核实,以使曲直分明。
曹操辩说:“我之所以不想细查,是想保全毛玠,又想保全检举人。”
和洽说:“毛玠若真的说了诽谤的话,就应当在大街上斩首示众,若毛玠没有说过那样的话,是检举者诬陷大臣,以误主听,也应该严肃处理。不进行审核,臣私下里感到不安。”
曹操说:“眼看就又要打仗了,哪能为了一两句话就兴师动众去核实一番呢?不治其罪算了。”
曹操没有治毛玠的罪,只是将毛玠罢了官。他所谓“想保全毛玠,又想保全检举人” ,其实只是保全了告密的小人。
88
公元218年,东汉建安二十三年,曹操彻底安抚了北方,尤其是借助迎蔡文姬归汉使团的外交努力,他将南匈奴分成了左、右、前、后、中五部,各自确立了头领。
南匈奴左、右、前、后、中五部,都有匈奴人为帅,不见得就能保证长治久安,于是曹操向他们各部都配派了汉人司马,协同工作,进行监管。
北方安宁了,匈奴的干部们都来拜贺魏王曹操。
凡是来的匈奴高级官员,曹操都以礼相待,当然低级官员由有关部门接待,陪着吃喝就是了。
曹操因此声威远播,汉献帝听说了,钦差大员,命曹操设置旌旗。
旌旗是天子礼仪,只有干皇帝的人才有资格享用,只要旌旗出现,所有行人都须回避。
旌旗还不算,过了个把月,汉献帝再一次厚待老丈人,命曹操像天子那样,头戴悬垂有十二根玉串的朝帽,冕旒冠,乘坐特制的六驾金银车。
六匹马拉的车,那是“天子驾六”啊。
这样,曹操名义上是“魏王” ,实际上已经是帝王了。他无法再向上升了,位已极矣。
还操什么心呢?对了,定继承人,立嗣。
曹操特别重视后继之人的问题,态度非常慎重,别出心裁地考察,比较,辨析,确定。
曹操共有二十五个儿子。不是一个老婆生的,是众多妻妾共同努力的结果。
结发妻子丁夫人没有生儿子。长子曹昂他妈姓刘,刘夫人早亡,丁夫人很慈爱地抚养大了曹昂。曹丕是老二,与其弟曹彰、曹植、曹熊,都是卞夫人生的。其他老婆生了曹冲、曹据、曹宇等一溜子。
依据封建宗法原则,太子人选应按曹昂、曹丕、曹彰的次序排列。
曹昂当年在攻打张绣的战争中英勇牺牲了,曹彰呢他本人对太子之位没兴趣,看起来革命重担要落在曹丕肩膀上了。
不是“排队”的问题,曹操对封建宗法嗤之以鼻,所谓先嫡后庶、先长后幼,在他眼里都属扯淡。
曹操看重的是本人的才能和德行,故而在在较长的时期内,他在诸子中观察物色自己的继承人,一视同仁,并不考虑什么年龄。
曹操发布了一份《诸儿令》 ,说:“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
儿子们虽然小时候都被我喜爱,但长大后德才兼备的突出人才,我必定重用。我说话是严肃的,我对属下不偏私,对儿子们也不想有所偏爱。
曹操生活的年代,是真正的战争年代,因此他要孩子们既习文,又练武,文武兼备,全面发展。
有的儿子喜欢文,曹操就要他们练武。
曹操曾将一批百炼宝刀发给诸子中“不好武而好文”者,曹丕和曹植就各得了一把,可见为父的良苦用心。
曹彰体量大,膂力强,从小喜欢骑马射箭,敢于同猛兽格斗。
曹操对曹彰说:“你不读诗书,不念文章,而喜好骑马击剑,这不过是赳赳武夫的本事,有什么值得看重的。你得给我读书。”
曹彰不读书,说:“为人要像卫青、霍去病那样,率领骑兵,驰骋沙漠,驱逐戎狄,建立功勋,怎么能去做博士呢?”
曹操要曹彰具体一点说说如何做将军,曹彰回答说:“身披坚甲,手执锐器,身先士卒,奋不顾身。部下有功劳的一定要奖赏,有罪过的一定要惩罚。”
曹操听后哈哈大笑,说:“你既如此热衷武艺,也就不勉强你了。”
立嗣,曹操先是看中了年岁比较小的曹冲,这孩子五六岁时就聪慧过人。
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北方人从没见过这样的大家伙,都很惊奇。曹操想知道它有多重,无法称量。
在大家苦恼时,小曹冲说:“把大象牵上空船,在船的吃水线刻个记号,把大象拉下来,拿石块装船,当达到与载象的吃水线相同时,分别把船上的石块称称重量,全部加起来就是象的重量了。”
果然是个妙办法,人们很快称出了大象的体重。
曹操知道“曹冲称象”的方法后,非常为儿子高兴。
曹冲不但聪明智慧,知识渊博,并且为人宽厚,心地善良,曾经设法救了看守仓库而被老鼠咬坏马鞍的小吏,使之免于受到重罪的惩罚。
曹操特别喜欢曹冲,曾多次在官员中称赞曹冲聪明仁爱,表示将来要传位给他。
不幸的是,曹冲十三岁因病医治无效,死去了。
曹操非常悲痛。曹丕前来劝慰时,他说:“他死了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的幸运啊!”
曹操也曾倾向于立曹植为嗣子。他曾有意安排曹植守邺城一次,显然是给曹植以锻炼的机会,对他进行考验。
公元211年,曹操封曹植为平原侯,曹丕则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后成为副丞相。曹操在观察他们兄弟俩,想看准哪一个是最为德才兼备的。
老家伙用心良苦,动机和做法寓含深意,但却引起了曹植、曹丕之间的矛盾和争斗,互使心计。
曹操领兵出征之际,诸侯百官送行,曹植对老爸说话,歌功颂德,辞语华美,条理清楚,在场的人赞许,曹操也很受用。曹丕却怅然若失。
曹丕的亲信吴质赶紧耳语献策说:“只要流泪哭泣就可以了。”
曹丕照着做,扶着老爹的马镫,抱着老爹的腿,只哭着说“父亲保重,保重” 。曹操很受感动,觉得曹丕实在。
曹操要考查一下曹植和曹丕的实际才能。让他俩分别出邺城去办事,并事先秘密下令守门人不得放行,看他俩如何处理。
曹丕走到城门口,守门人不让出去,他就返回来了。
曹植事先得到了密友杨修的提示:“奉魏王之命出城,假如守门人阻挡,就把他杀掉。”曹植照办。杀人,出城。
最后,曹操对曹植皱了眉头。
曹植好酒,好醉,公元217年春上,有次酒后乘车在城内横冲直撞,并逼门官打开王宫的司马门,一直冲奔到里面的金门。
曹植如此无视禁令,让曹操极是不快。
曹操一怒之下,下令处死了门官,说:“我认为子建是儿子中最能成大业的,错了。”
在选立太子的过程中,曹操先后分别征求过贾诩、崔琰等大臣的意见,他们几乎都倾向于曹丕,促使曹操最后下了立曹丕为太子的决心。
公元217年,十月,曹操下了一道《立太子令》 。
“汝等悉为侯,而子桓独不封,而为五官中郎将,此是太子可知矣。”
你们都已封侯,可是只有子桓不封,任五官中郎将,立他为太子可想而知了。
89
话说曹丕被曹操立为王太子,曹植不高兴了。
曹操怕曹植就此消沉,于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攻襄阳和樊城时,以曹植为中郎将兼征虏将军去前线援救曹仁。
谁知军令到时,曹植这厮喝得酩酊大醉,无法起身,致使曹操对这个儿子更加失望。
曹植的密友杨修,不断为曹植出一些狗屎主意,挑拨与曹丕的不和,曹操担心自己死后杨修仍然这样,干出不利于曹丕统治地位的事情和不利于曹丕曹植兄弟团结的事来,便借故把杨修杀了。
杨修他爹杨彪是个太尉,甚有名望。为了缓解与杨彪的矛盾,曹操给杨彪写了封信,对杀掉杨修一事进行了解释。
我与您共扶汉室,您不遗弃我,以贤能的儿子辅助我。如今周边地区还未平定,军队征伐之事重大。我制定的军令,令郎作为主簿应当遵守。
可是您的儿子,仗着父亲的显赫权势,常常与我二心。要纠正他的过失,他即表示怨恨。想对他宽容些,他又转向放纵。
假使再宽容他,将会牵连您的一家,所以下令把他处死。想到您父子之情,我也感到悲伤,但这样做未必不是件幸运的事情。
杨彪只好给曹操回信表示感激,但对儿子的死仍然既悲且惧。
公元219年,曹操立曹丕生母卞氏为王后,说:“夫人无私地抚养子女,有做母亲的德行。现在晋封她为王后,太子、诸侯兄弟以及陪同的群卿前往祝贺,国内也要因此表示宽让,所有罪囚减刑一等。”
其实,曹操代汉称帝的各种条件早已齐备,但他还是不愿意把皇帝的名号戴在自己头上。
公元219年,金秋季节,曹操住在洛阳,策划城市建设,尤其是“建始”等宫殿的修建。
在洛阳,曹操拉拢江东孙权,杀掉了汉中刘备的前将军关羽。
关羽围攻襄阳和樊城时,曹操的御敌大将是于禁。当时大雨连日,汉水暴涨,于禁所率领的七军都被大水淹没,将士纷纷往高处避水,而关羽则乘水势,坐大船,耀武扬威,进行攻击,史称“水淹七军” 。
于禁没办法,向关羽投降。
其后,关羽进一步围困曹军大将曹仁于樊城,并另派遣军队包围襄阳。
曹操委派的荆州刺史胡修、南乡郡太守傅方都投降了关羽。
孙权因为盟友刘备耍小聪明,不断地背弃,十分恼恨,命吕蒙为主帅偷袭荆州,次第攻陷关羽守卫的江陵等地盘。
曹操派遣大将徐晃救援樊城,徐晃认为很难与关羽抗衡,有点犹豫,曹操便又先后派遣徐商、吕建等将领以及殷署、朱盖等十二营兵马增援徐晃,徐晃出战,最终击走了围困樊城的关羽军队。
关羽军士的家属多在江陵,得知江陵失陷于孙权,士卒渐渐溃散,退至麦城。
吕蒙料知失败的关羽要逃走必然走麦城西边的小道,于是事先派兵埋伏。
孙权派使者到麦城劝关羽投降。关羽提出了个条件,让吴军退兵十里,然后在南门相见。
吕蒙果然退兵十里,等候关羽。
哪里知道,关羽及其长子关平趁机带着十几个骑兵,偷偷地溜出北门,向西逃窜了。
关羽诈降缓兵之计,实际还在吕蒙的部署之内,逃窜路上,被预先埋伏的吴军潘璋部将士活捉。
关羽被绑起来,押见孙权。
孙权再度劝降,关羽硬着脖子,根本不屑于投降,与其子关平一并被杀。
孙权派人把关羽的脑袋送到洛阳,给曹操看。
孙权是做戏给刘备欣赏的,寓意是:杀关羽主谋乃曹操也。
孙权的干法让曹操有点恶心,曹操冷笑一声,说:“罢了,给云长的那颗头配个檀木身子,以诸侯之礼葬了吧。”
曹操遂将关羽葬埋于洛阳。
关羽的葬地今天叫关林或关帝庙,前面有几重院落,后面有个大土丘,是谓前院后冢布局,旅游季节有喧嚣,有香火。
游人们参观了洛阳龙门石窟,回头一般会到关林看一看。毕竟关羽是是我堂堂华夏第一奴仆啊!
关羽的性格,在当世就颇受争议,江东陆逊说关羽:“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陈寿评论关羽:“羽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关羽的骄傲有着人之常情的一面,也有着不利于他交际的一面,把他的骄傲定论为失败的全部原因,这太过火了,骄傲的性格,只是一个辅助因素,是“火上加油”的那瓢油。
荆州悲剧,原因很多,关羽只是众多责任人的其中之一,不能全部算在他一个人的头上,刘备、孙权、诸葛亮、鲁肃、周瑜、吕蒙、张飞等,都脱不了干系,惟关羽是直接责任人罢了。
但关羽缺乏外交观念,也缺乏政治理念,是真的。
关羽的自尊心过强,《三国志·蜀书》中的《黄忠传》和《费诗传》记载,关羽听到黄忠与他一同被授予将军衔,老大的不服气,他无法容忍黄忠这个“老卒”与他这个“大丈夫”同列,最后还得依靠费诗的一番安抚方才罢休。
这当然是关羽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的性格所造成的。
将相不和,是常有的事,像廉颇那样的大将军也不能例外,廉颇妒嫉过蔺相如,想要和对方拼命,最后因认识到自己的不是,才得以化解矛盾。
要是关羽能够与黄忠见上一面,或许就不会是这样的了?
关羽不服黄忠,是因为他不了解黄忠,他了解张飞,所以对张飞就不这样。所以他狭隘。
黄忠在与曹魏交战赢得胜利后,诸葛亮曾对刘备说:“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可尚喻指;羽遥闻之,恐必不悦。”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二军阀,由生前一位将领、侯爵,死后逐步晋封为公、王、帝君、圣人,直到登峰造极作为“武庙”主神,与孔丘“文庙”并祀,受到后人的万分尊崇。
人们不禁要向,本是一介武夫的关羽,论德,远不能“配天地” ,论能,只会打打杀杀,论绩,只限于刘备一小撮喽啰,论才,是被杀了头的败将,他是怎样变成神的?他又怎能被神化到了如此程度?
是通俗读物《三国演义》的“功劳” 。
《三国演义》的作者,充分“神化”了关羽,把关某人虚造成了一个勇猛忠义的大英雄。
“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 。这是周树人说《三国演义》的。
90
英雄崇拜,说明了人与生俱来的软弱面,需要英雄的强悍支持,关羽的生平与其被后人附加的东西,正是人们缺少和期盼的。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当科学不发达,人无法克服自然力,解决社会矛盾时,人们必然会有所寄托,这样,便制造了“神” ,作为精神的支撑和安慰。
每一个民族都可以而且有理由拥有自己崇拜的英雄形象。如果没有,这个民族势必要制造一个英雄形象。
一般而言,一个民族推出的英雄形象,虽不说十全十美,但在各个方面都是比较完美的,因而才能具有强烈的亲和力、感召力和示范效应。
中国古代社会,民间盛行繁杂的鬼神崇拜。
中国民间对历史人物的供奉鲜有客观标准,任何生前有影响的人物,无论其功过是非,死后都可能受到奉祀或崇拜。
范阳一带祀安禄山、史思明为“二圣” ,蔡州则有吴元济祠。此三位在唐朝是有影响的人物,但皆唐室叛臣,奇怪的是,而直至北宋他们尚庙食一方。
只要是某地人或死于某地,某地的先民们就可能立庙崇祀,成为一方之神灵,甚至形成一种区域性的信仰和崇拜。
关羽信仰和关羽崇拜,正是区域性信仰和崇拜的泛滥,情况最初出现在其死难的荆州,继而流布各地。
古代民间祭祀的战神,本是“兵主”蚩尤,但关羽一步步取而代之了。
关羽还有运气被历代统治者无限抬高,在封建社会,祠庙遍布各地,为中国神明中祠庙最多的一位。
就官方的祭祀而言,唐初开始便有武庙,主祀神是周朝名将姜子牙,关羽为从祀。但到了宋朝末年,民间供奉关羽的庙宇已经遍地开花,“郡国州县、乡邑井间皆有” 。
各朝皇帝,都以关羽为忠义的化身,教育百姓忠君爱国,号召黎民“学习关羽好榜样” 。
各级官吏,都不是选举的,而是被“上边”提拔的,惟“上边”马头是瞻,于是,纷纷热烈响应统治者的教化,上有好之,下必过之,过而又过之。
中国所谓“文以载道” ,载的也全是统治者之道。
中国戏剧中相当数量的“三国戏”和“关公戏” ,其关公形象,都是完美的英雄,面如重枣,长髯飘拂,形象威武。即使在《走麦城》里,老关竟也照样。
随着关羽地位变得显赫,关羽更被尊称为“武王” 、“武圣人” ,与鲁国的私学教师孔丘并肩而立——也算般配啊。
正因为关羽变得显赫了,除了军人、武师奉他为行业神崇拜外,就连杂货业、旅店业、房地产业、命相家、羊肉汤店等等不相干的行业,也推崇关羽,也将他变成武财神,亦是五文昌之一。
关羽正是这样,一步步被推上神坛的。
当然,我们应该注意到关羽形象的异化——人们通常在关帝庙见到的关公,非正史里的关羽,而是按照后世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理想观念,重新塑造和组合的关公。
这款另类关公,承载着现实人们的希望和寄托,千秋凛然,尤其是,成为全球华人社会维系圈内社会联系和公共生活的特殊纽带以及亲情认证。
西方社会的早期英雄形象,大多是从古希腊神话中拉出来的,可我们中国人历来“不语怪力乱神” ,故罕见神话人物,英雄形象只能在现实中找,然后加以主观改造。
这样一来,一些历史人物不得不“走样” ,甚至面目全非,所谓武圣关公,就是如此。
毫无疑问,关羽作为“二”军阀,历史牛人,牵涉关羽的各种野史、话本、戏剧、传说等铺天盖地,官方、民间都极为推崇,惟有出生在洛阳夹马营小街的赵匡胤不以为然。
赵匡胤是个自信而直率的人,有事情喜欢摆在桌面上说。
赵匡胤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不用汉高祖和明太祖的伎俩去屠杀,也达到了较好的目的。
宋朝不杀文化人的规矩,就是赵匡胤定下来的。
关羽在这方面实在比较差劲,经常犯目中无人的毛病,在蜀汉阵营里,关羽没有朋友,尤其与文化人搞不好关系。这样胸怀狭窄、缺乏自信的人,自然不会得到赵匡胤的青眼。
关羽在军事上也无突出建树,没有什么韬略,起码在赵匡胤的意识里是这样认为的。
关羽号称“万人敌” ,实际没打过像样的胜仗,连荆州也守不住,毁了刘备的根本。
赵匡胤就不同了,他武艺高强,骑马射箭是一流高手,未做皇帝前曾以大将的身分亲自参加战斗,收复了不少北方失地。
赵匡胤在位十七年中,着重军事,削平了南方独立或半独立的许多小国家,使得北宋没有继五代之后成为第六个短命朝代,说明赵匡胤胸有韬略,眼光长远。
关羽阵中投降和打仗争妾的污点,《三国志》有记载,本书前面也提到了的。
赵匡胤自然希望手下的兄弟们不要学关羽的样子。
不管是真投降还是假投降,总之,关羽投降就得挨骂。
战争中争别人的老婆就更不好了,所谓天涯何处无芳草,男子汉大丈夫,找个女人有何难哉?用得着向曹操“预订”秦宜禄的小妾杜氏吗?
赵匡胤褒贬历史人物,爱推己及人。他认为关羽的人生并不成功,而“功业始终无瑕”的人,才有资格进入武王庙,这也是他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宗旨,虽然他并不稀罕自己进入。
其实,历史上有没有“功业无瑕”的朝代,有没有“功业无瑕”的人物,还不一定呢。
赵匡胤自己就不见得“功业始终无瑕” 。按照这个标准来评价古人,那些以悲剧结束的英雄们就要吐血了,何况关羽最后还败走麦城,掉了脑袋瓜子。
赵匡胤的世道也不是永久的,到了明清时期,随着《三国演义》的传播,关羽后来居上,最终取代了姜太公,把武庙变成了自家的私地,赵匡胤泉下有知,也只好无奈了。
91
却说孙权送关羽脑袋给曹操的时候,还上的有书,称说顺应天道,希望曹操当皇帝,自己愿意老老实实地称臣听命。
曹操把孙权的信给臣下看后,说:“孙权这小子,想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啊!”
不管孙权请曹操当皇帝是不是出于真心,曹操的臣下可全是实实在在想让曹操当皇帝的。
前将军夏侯惇说:“自古以来,能够为民除害,使百姓归附的,就应该成为人民的主人。殿下戎马征讨三十多年,功德著于黎民百姓,为天下所依归。既应天命,又顺民心,当皇帝还有什么可犹疑的呢!”
侍中陈群说:“天下人都知道汉朝的气数已经尽了,一个新的朝代已经兴起了。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群生注望,远近臣服。应期知命,没什么值得谦让的!”
曹操听了群臣的发言,对大家道:“只要掌握了政治实权,能对天下进行管理,何必一定要皇帝这个虚名呢?”
反正就是不当。究其原因,可能也许大概与其健康状况有关?
曹操年轻时,身体很棒,好踢足球,常以“蹴鞠为学” ,中年身体也不错,甚至花甲之年仍然在亲自领兵南征西讨,不过曹操得了一种头痛病,就是神经痛,缠绕着他,多次治疗也不见效。
可以设问:曹操也许认为,自己整天头痛,再亲自干皇帝,会受不了的?
曹操的病情确实重了,不光是失眠、惊梦,又加上了难以忍受的头脑疼痛,久治不愈,百官忧愁无奈。
时任御史大夫的华歆进谏说:“让华佗来诊治,也许可以。”
华歆详细介绍说,华佗字元化,也是谯郡人。他的医术出神入化,世间罕有。
一般患者,华佗或者用药,或者用针,随手就治愈了。
病在五脏六腑之内,药、 针难以奏效的,先让他喝下麻沸散,就像醉死过去一般了,这样,华佗就用尖刀剖开他的胸、腹,以药汤清洗脏器,病人感觉不到疼痛,洗完了用药线缝合刀口,再敷上药膏,二十天,一个月之后,刀口平复,病也没有了。
华佗的医术神妙到这种程度,就请他来诊治自己的神经痛吧。
华佗现在金城,离洛阳不远。请来了。
曹操每次发病,华佗就给他扎针,也能止点疼痛,就是断不了根。
曹操问华佗如何才能断根,胆大包天的华佗说:“大王脑袋痛,是中了风邪。现在风邪还在里边。风邪不除,再服汤药也是枉然。我有一个治法:先服下麻沸散,然后用利斧砍开脑壳,取出风邪,也就除掉病根了。”
真是个憨大胆儿啊!他的所谓“脑中风邪” ,不知长什么样儿?
曹操听了,说:“你要杀我吗?”
华佗说:“大王不想如此治疗便也罢了,怎么会如此害怕、如此疑人呢?”华佗说着,脸上分明浮上了些嘲笑的神色。
曹操不悦地说:“头痛难道可以随便用利斧劈开脑袋吗?”
这不是屠夫吗!不惟曹操接受不了华佗的治法,在座文武百官也无不瞠目结舌。
曹操多少有点猜疑华佗是不是受仇人指使,但找不到更多的线索和迹象。
曹操退一步,希望华佗住在府中,随时给自己治病。
华佗托辞老婆有病,得回去服侍,请假不来。
华佗走了,病痛还存留在曹操的头上。
曹操派人去了解,发现华佗在撒谎,老婆没病,于是大怒,将华佗逮捕入狱,打算把他处死。
荀彧劝说:“华佗到处行医,名声很大,建议从轻发落。”
曹操气呼呼地说:“此等鼠辈,有什么杀不得的。难道天下就再没有医生了吗?”
曹操遂派人把华佗囚禁起来。
华佗不能忍受,小聪明作祟,就向狱中小吏声称曹操的病是绝症,任何人也治不了。
绝症云云,传到曹操耳中,“英雄”岂能载于病体的观念促使曹操动怒,遂下令处死华佗。
华佗无辜而死,曹操身边的人大惊失色,都为华佗的死感到惋惜。
曹操也后悔不迭,谎称自己头痛时昏了理智,误杀华佗,并且大哭,叫人厚葬,亲自殓棺。
有人说,曹操杀了华佗,没有人再能医治他的头痛,直到最后病死。
其实不见得是这样,不过由于休息不够,曹操的偏头痛老师发作是真的。
进入公元220年冬天了,一日,巡视洛阳城建工作之后,曹操的头疼病再次发作,加上劳累过度,不堪重负,终于病倒。
正月是北方的隆冬时节,黄河冻流,大地银装,西北风从寒冷的西伯利亚、蒙古高原肆无忌惮地刮着中原大地,鹅毛大雪在凛冽而雄劲的风中凌空飞舞。
曹操卧在裘毛被中,医生忙忙碌碌,侍嫔有的在熬药,有的在为炕床添柴加炭。
贾诩、刘晔、曹洪等人坐于一侧,皆面呈焦虑之色。
曹操昏迷着,苍老的额上汗水涔涔。
汗水不是由于炕床温度高的原因,而是头痛时渗出来的。
贾诩建议道:“我们请道士给他做个道场吧,祛邪避怪,好让他早日恢复健康。”
刘晔不赞成说:“魏王历来不信鬼神,他绝不会赞同的。”
等了许久,曹操终于醒来。
这一次醒来,他头脑还清醒,说做梦了,做了个长长的梦,几乎把一生的故事都回放了一遍。
他回忆着梦中的情景,耷拉着沉甸甸的、痛如刀割的头,感到生命的悲哀。
他嘶哑着嗓子说:“唉,诸位,我可能行将就木,告别大家了。”
曹操的话令人垂泪,曹洪痛哭流涕,向曹操说道:“大王不要如此伤感,你吉人天相不会有灾的。”
曹操精神有些好转,听了曹洪的话,安慰他道:“人生几何?如同朝露一样,一夕便失。我如今告别诸位,实是天命。”
众人听之,唏嘘流泪。
丞相府秘书陈群止住泪,对曹操说;“大王不要说不吉利的话,只要好好将息,过几天就会好的。”
曹操勉强一笑,说:“唉,人不能长生不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