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武则天》第四十二章 燃香拜佛过伊阙
杨夫人领着两个女儿,游玩洛阳北城之后,命车夫仆女,经过端门大道时缓慢行走,让两个女儿玩赏大隋时期最为宽敞气派的东都通衢。
出了应天门,过了洛水上的天津桥,到了南岸的天街广场。
杨夫人告诉女儿们和车夫侍女们,就是这个所在啊,大隋的时候,每旬都有百戏演出,供吏民观看。正月望日,前五天后五天,热闹非凡。绵亘八里,列为戏场。夹路起棚,从旦达昏,接待万国来朝。
仆夫和侍女支着耳朵听,然后瞪着眼睛比对长远的天街,三妹子惊叹道:“哇,肯定好看好玩。”
杨大妈说:“是的。在天街上表演的戏子,光是唱歌跳舞的,就有三万多人,一律穿着锦绣服饰。为了给他们做演出服,长安和洛阳两京库存的缯锦都几乎用完了。”
大业六年,隋洛阳建成的第五年,天街盛陈百戏,皇上杨广与民同乐。
其实是以宏大场面炫耀震慑外蕃部落的酋长们。旬日光阴,所费巨万。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一万八千多人,白日声闻数十里,夜来光烛照天地。
武遂忍不住道:“也只有杨老二,能铺排出那种不着调的场面。”
杨大妈瞪武遂一眼,说:“人家也是一朝皇上呢,怎能这样说?”
天近午时,车辆到了远望气势恢弘的伊阙龙门,矗立在眼前了。惊险石谷,狭窄壁立,伊水中流,飞湍激溅,端的是惊心动魄。
杨夫人命车马停在一处店家。
仆夫饲喂马匹,看守辎重,女侍背着两个重要的小包袱,随着他们母女走进伊阙——杨夫人要在此地燃香拜佛。
水侧高立的石壁上,布列着自北魏以来的佛教造像。
最早的有一百多年了,那是北魏迁都到洛阳伊始即动手雕凿的。后世不断有所添加,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石龛中,全是佛像。
武遂问母亲:“这么多龛子,都是谁整出来的呀?不会是杨二叔吧?”
武三妹也很好奇,跟着二姐请教母亲。
杨夫人道:“百载之前,一个喜欢造像膜拜的朝廷,北魏,是它们雕凿的。不是隋朝,不是杨广。”
杨大妈告诉女儿,那个北魏小朝廷,由苦寒的北方迁到了中原洛阳。它一到洛阳,就发现适于雕像的伊阙石壁,就叮叮当当地敲打、开凿了。
建立北魏的鲜卑拓跋部,起初的权力核心在一个叫盛乐的地方。
盛乐,今天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和林格尔县,游牧民族聚居中心。
拓跋政权改称“魏”后,迁到平城。
平城,是今天的山西大同。
大同较之他们原先生活的北方草原,已是不错的所在了。但是,年轻的北魏皇帝拓跋宏犹自不满。
拓跋宏的胸襟和大略,是统治天下。他也知道,天下的重心不在他平城,而在南边,在中原洛阳。压不住重心,想统治天下,那是妄想,是做神州梦。
北魏少帝拓跋宏是其名义祖母冯太后带大的。冯太后对拓跋宏比较慈祥,训导得皇孙雅有至性。
拓跋宏不断地感触祖母太皇太后的和蔼可亲,率性放达,也为她临廷时钢铁般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气度所威慑,敬佩,仰赖。
冯太后呢,有意在政治上培养拓跋宏,也非常关心他的婚姻,把同胞长兄冯熙的三个女儿纳作拓跋宏的皇后和昭仪,三个姑娘都嫁给了他。
冯太后公元490年四十九岁寿终,二十三岁的拓跋宏自己的时代来临。
这年正月第一个朝会,拓跋宏主持元日庆祝活动,穿上了汉族皇帝的衮龙袍,戴上了汉族皇帝的冕旒帽。
衮龙袍,是汉家皇帝的专用服装,圆领,早期颜色各异,隋朝之后一律黄色,绣着蟠龙图。
冕旒冠,顶端有一块长形冕板,其前后檐,垂有彩线穿组的若干串珠玉,在皇帝的眼前晃悠,也是汉家皇帝专有的帽子。
冕旒的好处,首先,与众不同,其次,隔着珠帘,你无法看到他的眼睛,而他则可以洞察你。
衮龙袍和冕旒冠出现在北魏皇宫,说明年轻的北魏皇帝主动“汉化”了。
果然,公元491年,拓跋宏开始操作他掌握实权后的第一件大事:把都城迁往中原的洛阳。
北魏由盛乐到平城后,势力日益强大,骑兵的马蹄多番掠过中原,连洛阳都占领了。它越向南拓展,越觉得自家权力中心的偏僻,狭小。
僻处塞上的平城,气候寒冷干燥,常常风沙弥漫,甚至六月雨雪。
周围地面,自然条件很差,粮食产量极低,养活官僚队伍,常常捉襟见肘。
首都的粮食供应,历来是皇家头痛的难题。平城纬度较高,距离产粮区域遥远,用牛车连续不断地运输,也是杯水车薪,而且加重沿途百姓的负担。
拓跋宏即位后,平城一带自然灾害不断,经济的艰难窘迫难以改观。
公元487年,“早春至夏,野无青草” ,公元489年,“京师大风,发屋拔树” 。旱灾连年,野草也不生长。沙尘暴袭击平城,刮倒房屋,拔掉树木。地震也来光顾。土木结构的居屋,稍微一晃悠,就摊一地了。
面对连年饥馑,北魏朝廷也采取了一些措施,诸如开仓赈恤,分发点杂粮,或放民出关就食,到关外找吃的吧。然而,于事无补。
京师首都,权贵麇集,不劳而食的公务员队伍庞大,他们的消耗是一般平民百姓的无数倍。粮食供给的压力越来越大,严重动摇着北魏朝廷的根基。
还有,平城文化落后,精神食粮同样欠缺。
别说识天文知地理懂栽植会医疗的专业人才,就连能写几个字算得出二十以内四则题的塾师也难找。
还有,柔然民族老是在北部骚扰,日夜伺机进犯,让人恶心不置。
这种状态确乎讨厌,一个族群,追求文化进步,刚刚学到些皮毛,稍微礼貌谦让一点,旁边落后野蛮的族群就要进攻它,伤害它——其实这也就是所谓的“历史” 。
拓跋宏心里有许多想法,要大刀阔斧的进行汉化改革,为减少阻力,也需要一个文化根基厚实,保守势力薄弱一些的城市。
当然同时,也是为了子孙后代的万年之计。
就地利因素来讲,首都作为国家中枢,应该定在便于控制天下的位置,至少要比较居中。老在恒山以北,偏居一隅,怎么领导中原?
曾有大臣建议迁都邺城。
邺城,后世之河南临漳,“据河北之襟喉,为天下之腰膂” ,好像是天下的“脖颈” ,甚至或者说是腰部和屁股,有一定位置分量,后赵、前燕朝廷,先后在那里办公。拓跋宏也在邺西营造的有宫室。
但是,邺城毕竟位于黄河以北,仍然偏北,而后赵、前燕,也都短命,前倾后覆,建都于邺,不吉利。拓跋宏的理想都城是: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