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武则天》第四十一章 气势犹存望隋宫
想起皇子们的事,李世民难免不怀念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爱读书,有见识,为他参谋了很多好的主意,有时紧要之关,劈乱顺理,柳暗花明,颇能让人惊喜。因而,李世民为长孙皇后谥名“文德”——既有文化又富德望。
在洛阳散心,效果未佳,旬日之后,返回长安。
这年是李世民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文德皇后逝世后,皇家用三个月时间,为她选择寝陵之位。在广袤千里的关中平原北部,选定了一座小山——九嵕山作为宝地。“嵕”这个字,念作“宗” 。
九嵕山位于关中平原北部,是一道横亘东西的山脉,跟南部的秦岭遥相对峙。其北,是阔大高厚的黄土高原,其南,是缓缓流淌的渭河,遥相对应太白、终南诸峰,确实是一块上佳的风水宝地。
九嵕山在醴泉境内,今天陕西礼泉。峦岭起伏,冈峰横截,周围九道山梁,均匀分布,把个九嵕高地拱举起来。
九嵕高地,奇石参差,岚浮翠涌,流泉飞布,众山环绕,百鸟在林间歌唱,苍鹰在峰顶翱翔,挺拔奇绝,风光美丽。
李世民实地踏勘九嵕山后,决定自己百年之后与长孙女士合葬于此。
于是,九嵕寝陵建设遽然升格为当朝大事。
长孙皇后临终之时叮嘱后事曰:“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不可厚费,妾之愿也。”
葬,就是藏,不让人看见。自古以来的圣贤都崇尚节俭,只有无道的朝廷,才大修坟墓,劳民伤财,让有见识的人耻笑。请借山埋葬,不要堆坟,不要用棺材,陪葬的东西,木料瓦器就行了。俭省办丧事,不要太破费,是我的愿望。
李世民认为,选定一座山作为寝陵,就是遵照长孙女士“因山而葬,不须起坟”的遗愿。
可是,以整座山为陵墓,将来皇上也要“入驻” ,其建地宫之靡费,不知超出长孙皇后遗愿几百千倍了,简直是个天文数字的倍数。
实际上确乎如此。这座陵墓被称为“昭陵” ,自长孙皇后临时安厝之新凿石窟起步,大规模的营建工程,此后持续了十三年。
这年十一月,大唐朝廷为文德皇后长孙女士举行典礼。
然后,李世民命大将军宇文士、段志玄分别统领士兵,护送灵车,厝于昭陵。
长孙皇后的碑文是李世民亲自起草和书写的。
李世民说:“皇后一生节俭,临终遗嘱薄葬,认为盗贼意图,无非探求珍宝,既然简约,又有何求?朕之本意,也是如此。”
李世民进一步向大臣们诠解道:“君王以天下为家,何必将宝物放在陵中,才算据为己有。如今便借九嵕高地为陵墓,凿石的工匠不需太多。内中不藏金银玉器,工兵马俑和器皿都以泥土和木料做成,略具形状而已。这样,盗贼不再惦记,生者死者没有累赘,都轻松平安了。”
李世民又交代子孙们,“因山为陵”可立做千秋万代的榜样。
厝葬了长孙皇后,李世民常常念及,便命工程兵在宫城后苑修建了一座高高的观望台。退朝之后,登级而上,瞭望昭陵。
有天李世民带着魏征一同登上观望台,让魏征跟他一起观望。
魏征看了很久,说:“臣老眼昏花,看不着啊。”
李世民指给他方向。
魏征说:“哦。我还以为陛下瞭望献陵呢,如果是昭陵,我早就看见了。”
献陵者何?老太上皇李渊和太穆皇后窦夫人的寝陵也。
李世民一听,悲痛地哭泣起来。老爹老妈和亲爱的妻子,孰轻孰重,心里没数吗?要你魏征变着法子数落?
悲泣归悲泣,李世民还是命人拆除了观望台。
唉,不光李世民感到了冬日长安的寒意,武大都督遗孀杨夫人尤其感到冰冷难熬。朔风呼啸,大雪纷飞,生计艰窘,日夜生悲。
原想投身佛门,了此残生,后又告慰老武夫君,再苦再难,也要把女儿们抚养成人,教育成器。
顺顺嫁人了,遂遂和小三儿仍然是既定的艰巨任务啊。京师的世情,寡居的冷暖,都使她不由得怀念起相对温情的荆州。
荆州大都督家眷的富贵日子,总在记忆或梦境中闪回。于是杨夫人问武遂道:“遂遂,我们离开长安,投奔荆州去吧?”
小武遂大义凛然地说:“捱过这个冬季,长安的春天它也是要来的!不过,母亲说去荆州,咱就去荆州吧。”
“主要是为母这心里冷啊,试着到荆州找点暖意吧。”杨夫人带着武遂、武小三和两个小侍女,离开了清素冷冽的长安。
幸好杨夫人先前多了个心眼儿,为自己和女儿们未来的生活做了铺垫,在长安和荆州的柜坊分别存储了钱币。
早上,杨夫人雇了辆马车,前去长安东市。
斯时的长安城,是大唐经济活动中心,工商业贸易中心,西东两市商贾云集,邸店林立,物品琳琅满目,极是热闹繁盛。
西市距离大内较远,周围多系平民百姓的住宅,所经营的商品也是衣、烛、饼、药等日常物事。
西市西边是开远门,开远门内几个里坊居住有不少外商,他们来自中亚、南亚、东南亚,也有来自高丽、百济、新罗、日本等地的。
中亚与波斯、大食的“胡商”最多,他们带来香料、药物,卖给长安的官僚,购买丝织品和瓷器等贩回原籍。
因而西市波斯邸、珠宝店、货栈、酒肆罗列,西域姑娘窈窕,浪漫,歌舞侍酒,称为“酒肆胡姬” ,吸引长安的富家公子调笑娱乐和购物消费。
东市位于大内之东,面积跟西市一样,占有两坊之地。
西内的太极宫、东内的大明宫、南内的兴庆宫均在东市附近,周围里坊所居住的,也多是皇室贵族和达官富豪的宅第,故而东市较之西市,富贵得多,市场内经营的多是上等奢侈品,“四方珍奇,皆所积集” ,是皇室贵族和达官富豪的地盘。
东市的娱乐和消费更高级,也更隐蔽。
东市有四条大街,纵横交叉成“井”字形,将整个市场区切割成九片,每个片区小巷六条,相互交叉。商业店铺,沿街毗连,金银、水晶,珍珠、玛瑙,珠光宝气,异彩纷呈。
在珠宝区旁边一家较为豪华的柜坊门首,杨夫人命车夫停车。
杨女士带着两个女儿进入柜坊,支取了储存在这里的银币和“通宝”铜钱。
两个女儿以前也跟着母亲来此支取过储蓄,武小三疑惑地说:“长安可以来取钱花,为什么我们要跑那么远到荆州去?”
这也是武遂的疑问,只不过武遂比小三儿懂事,知道这种储蓄是怎么来的。
尽管母亲没有细说,她猜想长安的储蓄也许有限,荆州气候较好,人缘比长安熟络,武都督余荫尚在,储蓄也有,能让她们母女生活得相对舒适。
花费一天工夫,打点行装。然后杨大妈雇了两辆马车,一辆母女三个乘坐,一辆载物和侍女们挤在上面,离开长安,前往荆州。
九天后,到了洛阳城。武遂要求母亲在这个号称东都的大城市停留几日,参观浏览一番。
武遂说:“长安早已熟悉,洛阳比较陌生。外公督建的城池,杨广的宫殿、皇城,家父早年贩卖巨木,生意发迹之地。自隋及唐,兵家必争。今日经过,也是缘分,不妨看一看,杨玄感、王世充、李密等,为何施展不开,杨广、今上,为何又能据守出击,战而必胜。”
杨夫人凝眉直视武遂,半天,说:“遂遂你真的应该是个男儿,天晓得怎么安排错乱了,给你了个女儿身。好吧,小三儿咱们陪你二姐姐了。”
杨夫人安排了邸店住宿,说:“你们的外公,当年是大隋营建洛阳三大员之一,新都洛阳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长。他当时的官职是朝廷纳言,总监察长。”
黄河中游一带曾经发生大洪水,淹没农田和民居,你们的外公奉命组织赈灾,效率高,又公平,朝野称赞不已。
杨夫人告诉女儿们,她们的外公做过司马、吏部侍郎、内史侍郎,历任鄯州刺史、郑州刺史、赵州刺史等官,回到京师,升迁为工部尚书,朝廷宰相级别的大臣,享受开府建邸的特殊待遇。
杨夫人命车夫北上邙山,找到了杨广当年的“望阙台” 。
这个台子,在隋朝时是朝廷重点保护设施,隋朝败亡,唐朝兴起,没人维护,已见塌圮,包砌青砖多有丢失,内中黄土流淌成坡。不过,中间部分的五丈高度仍在。
登上高台,南望洛阳川区。洛水如带,来自西南,逶迤铺展,流向东方。
依稀还能看到洛阳通往长安的官道——他们母女的马车就是从那条大路走来的。
官道和洛水纠缠盘桓,不离不弃,向西而去,向东而来。
武遂站在高台正中,目视正南,喃喃地道:“母亲讲过,‘仁寿’年间,深秋时节,大隋皇上杨广移巡洛阳,黄罗伞盖,迎风飘动,仪仗整肃,近臣簇拥,志得意高,发号施令:改元‘大业’, 营建新城。”
远望正南,那就是杨广向臣子们发问的天造壮阙“龙门”口:“彼非龙门耶?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而偏东耶?”
那不是龙门吗?龙脉如此动人,先朝帝王们为何不在此处造城,跑到东边下游那么远呢?
杨大妈告诉女儿们那个在隋朝即广为流传的故事。
臣子们大多不晓得如何回禀杨皇上,善于奉迎谄媚的右仆射苏威拍马屁道:“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也。”
前朝不建,正是留着等待伟大陛下的呀!
没人指出周朝建过。杨夫人说:“东周的都城,是在这一带的。”
身后是滔滔东去的黄河,前怀是汇合流淌的洛水和伊水。中间连绵百里的北邙山,正是一座历史的丰碑,它记载着千年百载英雄角力、江山易手的史迹,它镌刻着一轮又一轮战火烧燎、剑戟耕犁的画图。
大唐,经历“武德” ,及于“贞观” ,东都洛阳,逐渐恢复隋时的繁荣昌盛了。右前方,是经过修葺的大隋皇城,远看气势犹存,宫殿鳞次,携气带风。
武遂说母亲:“那些宫殿的栋梁,是父亲他们的巨木公司从长江边上砍伐转运来的。外公是营建洛阳的副总指挥长,父亲却是建设一线的功臣。栋梁大材,至今仍在托举乾坤呢。”
杨夫人说:“是啊,遂遂说得好。也正由于这样的功劳,太上皇给予你父亲重任。”
“下面的这座北门,是什么门?”武小三问母亲。
杨夫人说:“龙光门,是圆璧城的北门。过了圆璧城,走过玄武门,进入陶光园,过了陶光园,那就是宫城。九重之深,九鼎之重……”
武遂说:“再重,我们还不是一眼就望过去了。则天门,端门,天津桥,定鼎门,伊阙。三妹你看,是不是一眼看尽了?”
武三妹说:“是啊。一眼看尽了,二姐说的是。”
下得北邙山,武遂想跟母亲去看一看洛阳宫城,尤其是母亲早年生活过的地方,怎奈有兵卒把守,只好算了。
母亲说:“不妨流连流连洛水北南两岸的一些著名里坊,走一走新中桥,逛一逛南岸的水码头,那里有著名的南市。”
三小妹很是踊跃,想去游玩洛阳大南市。
武遂说:“有看头的,是宫城。既然无缘,也就罢了。平民衣食住行,我们还没有享受够吗?费脚力,还不如乘车游玩端门大道、定鼎大道。”
武遂这么说,小三儿糊里糊涂地也赞成。
于是,杨夫人说:“我们南行荆襄,恰要过端门,走大道,出伊阙,顺路呢,如此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