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武则天》第十七章 武德赐爵赦天下
隋朝长安留守、代王杨侑召唤其祖父杨广的三位托付大臣阴世师、骨仪和卫文升,商议御敌之事。
阴世师与骨仪来了,卫文升说他在床卧病,不能行动。
杨侑只有十三岁,按捺不住脾气,埋怨说:“身为留守重臣,危难之时借口卧病,岂不辜负了朝廷重托?”
阴世师说:“近日情况吃紧,多次找他商议对策,他一直称病不见,莫非这老东西想投降李渊吗?”
骨仪,名字清奇,一直分管城市治安,不懂作战,但他知道阴世师与卫文升有过节,便说道:“文升一向忠于朝廷,平息杨玄感叛乱立过功。皇上一直信任他,他不会投降李渊的。”
阴世师不满,撇嘴道:“忠于朝廷,说得好听,遍看近日之长安,危机压境之际,又有几人忠于朝廷?”
骨仪立刻接上话茬:“你这话什么意思?好像只有你一人忠于朝廷似的。”
阴世师想继续发作,姚思廉急忙阻止道:“请二位冷静,冷静。城头形势急迫,还是抓紧时间商议守城方略,谋划退敌之策,方不负朝廷厚恩。”
阴世师说:“守城方略,退敌之策?还不是我一人领兵守城?名义上三个留守,一个要紧之际闭门称病,一个借口不会打仗,只有我找不出理由,那就只有抱定宗旨,不负皇恩,誓与京师共存亡了。”
杨侑听了,也不管阴世师真话假话,立刻起身,走到阴世师面前,眼泪汪汪地说:“大将军真是忠臣啊。若能打败李渊,理当官居一品。”
杨侑还想弯腰施礼,给阴世师一手挽住,说:“代王千万不能。某父子两代深受皇恩,纵战死城头,也在所不惜。”
骨仪也感动了,表态说:“请代王放心,骨仪虽然不习军旅,也要参加守城,请阴大将军分派任务,惟有奋勇向前,绝不后退半步。”
姚思廉说道:“只要两位留守同心协力,加上军心振奋,城墙坚固,李渊也难以打进城来。”
几个常委在举行紧急会议,宫监报告说:“李渊的使者请求进城。说李渊尊隋室,顺民意,匡扶社稷,还要扶立代王做皇上呢。”
阴世师和骨仪说李渊狡诈难测,不可轻信。
姚思廉却道:“我以为,对李渊不妨将计就计。”
阴世师和骨仪请侍读大人解释解释将计就计,姚思廉说:“李渊既然派来使者,那么放其入城,答应不答应他,我们再做商议,至少可以拖延一段时间。拖延时间长了,我们的援军说不定就从外地赶来了。再说,李渊乃是皇室宗亲,世受朝廷大恩,他若能真心匡扶帝室,尊立代王,也是好事啊。”
但阴世师和骨仪坚持拒而不纳的意见,说目前形势,我方极弱,李渊极强,引虎入城,后患无穷。
由于阴世师和骨仪反对开城门,李渊的使者不能入城。李渊遂命攻打。
长安城下,立刻变成古今罕见的战场。
二十万人,高声呐喊,排山倒海,气势雄壮。城上将士拼命反攻,飞箭乱石,纷纷射落,致使李家军死伤不少。
李建成和李世民派人运来干草,扎成火把,蘸上油脂,烧得半个天空烟雾弥漫,军队乘着火势,加速攻城。
公元617年,十一月一日,长安城被李家军攻破,门洞大开。
李渊父子率军进入长安,守将阴世师和骨仪等均做了俘虏,后遭处死。
李家大军涌进城里,四处搜捕隋军将士,将那些拒不归顺的顽抗者尽行杀戮。
他们抓住了一个名叫李靖的军将。
李靖原在李渊帐下,但忠心于大隋,看到李渊招兵买马,图谋不轨,偷跑出来,化装成贫民前往江都,预备向大隋朝廷告发。
李靖走到了长安,长安却又落进了李渊的手中。李靖壮志未酬,成了罪犯,将要被斩。
在刑场上,李靖大声疾呼道:“明公兴起义兵,本是为天下万民,大事未成,怎么能以私人恩怨斩杀壮士呢?”
李世民赞赏李靖的才识和胆气,向父亲求情宽待他。
李渊也知道李靖能干,便释放了李靖。不久,李靖被李世民召入幕府,用做近身将领。
李渊曾跟突厥约定,攻破长安之后,人民和土地归李渊,突厥可尽情抢劫金银财宝、佳人美妇。于是,跟着李家军进入长安的突厥士兵,依照李渊之前的许诺,大肆抢劫财物和女人,一条街一条街地搜罗,掠取,每匹马的背上都驮得颤巍巍的,俨若山峰。
李渊入驻长安后,并未急着树立自己的名分。他需要一个傀儡,好稳住人心,徐图大业,便要扶立十三岁的代王杨侑为帝。
李渊对杨侑说:“方今天下大乱,群贼蜂起,关中空虚,京师孤悬,李渊辗转不能安枕,举兵匡扶帝室。今欲辅佐代王,安抚天下,重振大隋朝纲,别无他图。”
杨侑听了,道:“唐公本是皇室宗亲,又是两代重臣,本该早请进城会晤,奈因小人龃龉其间,还望释怀见谅,勿以为意。”
李渊说,眼前城内混乱,百事待兴,稍缓几日,拥立代王为帝:“暂请代王移于大兴殿后,清静、安全,较为方便。”
杨侑点头答应,接受了李渊的决定和摆布。
李渊随后挑了个日子,真的拥立了杨侑为皇帝。
杨侑则在身边人的撺掇下,以李渊为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而,唐国公又获封为唐王。
大丞相权力极大,军机事务、文武百官设置、建章立制,决定赏罚,等等,全归于相府。
李渊并设立了丞相府官属体系,以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以李建成为唐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秦公,李元吉为齐公。
长史是大秘书,司马是军委副官,京兆尹是首都军政一把手。
好了,现在洛阳杨侗、长安杨侑,加上宇文化及拥立的杨广的侄子——杨广三弟杨俊的儿子杨浩,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三个“大隋天子” 。
不久,长安新天子杨侑下诏,加授李渊“九锡之礼” 。锡者,“赐”也 ,赏赐,一次九种赏赐,真多。别着急,赏赐的质量还特别高、大、上。
九种特别赏赐,分别是: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
车马衣服不用说了,乐县,是“乐悬” ,美女队服务时定音、校音的玩意儿。朱户,红漆大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朱门” 。纳陛,晋见皇上的专用台阶通道,有遮挡,搞阴谋诡计别人看不见。虎贲,专用武装警察,弓矢,红、黑色,皇家特制的。
秬鬯,这两个鸟字,读作“聚唱” ,不是挤一堆唱卡拉OK,而是皇家黑米酒,饮起来有点香。
李渊说:“这是马屁精出的馊主意。我掌握朝廷大权,加授自己富贵荣华,既骗上天,又欺人世,明眼人谁看不见,不是笑话吗。”
他将“九锡”之类荣耀,退给了礼宾部门,只将丞相府的名字改成了相国府。
李渊派裴寂去说服杨侑:“隋朝福祚已尽,把朝廷大权交给有德之人,方为上选。天意在唐王李渊,别无二人。坚守空名无益,不如适时禅让,多全其美。”
杨侑本来就是李渊手中的工具,名义皇上,做得既憋屈又无聊,李渊的命令来了,他岂敢不从?唯唯称是而已。
公元618年,五月十五日,杨侑被迫宣布退位,把宝座禅让给李渊,自己返回代王府,猫了起来。
禅位仪式是在唐王的相国府官邸中举行的,李渊装模作样地“三揖三让” ,才奉天承运,接受大命。
五月二十日,李渊改“大兴殿”为“太极殿” ,在太极殿称帝。
此时,李渊已经五十三岁,须眉斑白,但保养得不错,体健如牛,并不显老。
李渊戴着黄冕,着着黄袍,由侍卫太监拥着,来到皇帝的御座上坐了。
宗室贵戚,文武大臣,趋拥入殿,列班朝贺,一大片,山呼万岁万万岁。
正当午时,李渊率众于长安南郊,禀告上天,以“唐”为瑞,改年号曰“武德” ,宣布大赦天下。
凡唐军以前经过的地方,民众拥护有功,均免赋税一年。朝野官吏们,各赐爵一级,当日晚上赏赐酒宴,继续对百官大加恩宠。
李渊任命次子李世民为尚书令、朝廷大总理,裴寂为尚书左仆射、副总理,刘文静为纳言,大顾问、总监察长,武士彟为库部郎中——副总理级别,主管朝廷武库里的军械、仪仗等一应物事。其余封擢,不可胜数。
不久,李渊在祭祀祖先宗室之后,宣布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女儿李凤娇为平阳公主,其他宗室皇亲,各有所封。
随后,李渊公布了一份“太原元谋功臣”名单,十七个人:李世民、裴寂、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柴绍、唐俭、殷开山、刘世龙、刘政会、赵文恪、武士彟、张平高、李思行、李高迁、许世绪。
李渊登基后,对有功的臣僚们依然十分亲切。
譬如对长期跟随左右、拥立功劳巨大的裴寂,更加优厚。平日赏赐,数不胜数,还常赐御膳,上朝时,一定要让裴寂与自己坐在一起,下朝了,常邀裴寂到他卧室里叙谈,甚至不称裴寂的名字,而喊他的旧官职“裴监” 。
高官大吏封定之后,李渊派李建成、李世民率军前往洛阳,宣示军威,试探动静。
隋朝大将军屈突通曾经平定杨玄感的“叛乱” ,后转战各地镇压反政府起义,为隋朝立下战功,杨广南巡之前委屈突通镇守潼关。老屈一直在潼关坚守,此时亲自出战,奋勇抵挡李家唐朝的军队东行。
但是,杨广成仁的消息已经传开,使得屈突通的部下心态沮丧,因此战败了,屈突通为唐军所俘获。
老屈思左想右,心结解开了,说:“那就降了吧。”
屈突通降唐,愿随军打仗,李建成和李世民表示感谢,最后还是派人送他到长安去工作。
唐军过潼关而东下,直至洛阳西苑驻扎,耀武扬威。
大隋洛阳杨侗的小朝廷,对李建成、李世民不予理睬,李密却绕道前来招架了一番,过了几招,双方罢了。
四月四日,唐军班师,李世民说:“洛阳发现咱们撤退,可能尾追。”
李建成说:“设置埋伏,来即歼之。”
遂在西苑以西的周“三王陵”设置三道埋伏,严阵以待。
隋洛阳小朝廷光禄大夫段达,果然率兵一万,出城向西追赶。
唐军伏兵先出,后队反击,一鼓作气逼至洛阳城下,杀了四千人,方才拍马离去。
隋洛阳杨侗的朝廷,东有李密,西有李渊,不得不长期紧闭城门固守,以致人心浮动。
六品朝议大夫段世弘等人,密谋反叛,暗中派人联络长安唐朝来的军队。谁知李建成和李世民已经快速撤走了。
于是段世弘等转身向东,联络李密,约定四月二十日深夜开门迎接李密大军入洛阳城。
四月十九日,隋洛阳朝廷警觉,察知了段世弘的阴谋,杨侗命王世充逮捕了段世弘,割掉了他的脑壳。
四月二十日,李密依约行动,走到半路,密探报告说洛阳城中事情泄露,内应已被诛杀,赶忙返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