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武则天》第五十二章 贞观新礼定婚姻
裴弘献提出关于婚姻的规定,男女结婚的年龄得重新明确一下。
人类在很古老的时候,婚配是没有规定的,看心情,看体力。
华夏族在周朝的时候,婚配不算太早,生活艰难,顾不上。
有人夺到了权力,就宽大自己限制别人了,个别朝代规定女性十五岁不到就必须结婚,他们想要“人”——让女性早早地为他们生“人” ,他们好榨取财富,或组织军队掠夺别的地方的财富。
春秋时越国有个流氓酋长,叫勾践,渴望人多,宣布“女子十五岁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西汉惠帝刘盈时,谁家要有女儿十五岁了还没嫁人,得准备六百钱让官方罚走。等一年,看你嫁不嫁,不嫁,加倍罚款。
东汉曹魏时期,有人比较开明,等女子大了才娶。曹丕的甄夫人,就是十七岁嫁给第一任丈夫袁熙的。
有人可不行,张飞抢了夏侯渊的从女夏侯姑娘,当时小萝莉才十三岁,豹头环眼的老张就把人家糟蹋了。
西晋一朝,皇帝下令:家有女子,拖到十七岁还没嫁,基层官员负责,强行给她配个男人。
混账而残暴的南朝各家,女子十岁左右他们就等不及了。
刘宋前废帝刘子孽,乱“幸”十二岁的女子,极其作孽。
刘宋明帝刘彧的王皇后,十二岁即进宫侍寝了。
陈朝宣帝陈顼的柳皇后,十一岁出嫁入宫,上榻服务。
梁简文帝萧纲的王皇后,八岁做新娘,不过新郎也才十岁,洞房之夜估计比较安全。
北朝男子结婚年龄相对较晚,多为十四岁左右,然而也有十岁之前就尝试的。
当然,古时候的婚姻年龄,规定是规定,执行起来漏洞百出,无非引导风俗而已。
不像有的地方的政府,非常奇葩,成立一个机构,装修装修门面,让一些人坐在那里,为别人的婚配办理“注册登记” 。民间的证婚,宗教的证婚,都是无效的,它登记,发个证,才有效,这叫“管理” ,奇门儿。
李世民沉吟良久,道:“在长安时,魏玄成公还说,中原大地,破败凋零,都是因为缺乏人丁啊。人丁兴旺,朝野富足。再说,人伦之事,性之由也,顺之为善,逆之为虐。”
还有一个道理,李皇上没明说。
做皇上这么多年,在后宫工作中深有体会,十三岁的小佳人,小美女,为男人增加愉悦和动力;二十三岁,婆婆妈妈;三十三岁,老态尽显。还是十三四岁的女子婚配起来好。
此番在洛阳宫和周边的离宫,李皇上就宠幸了不少小美女。
近日批准了各地很多贡美奏疏——所贡皆系十三四岁的美少女。回味也好,畅想也罢,皆系欢乐。
任见先生给李世民君做了分析,世上女子无数,他喜欢的无非两类:一是长孙皇后那样的,既文且德,无可比拟;一是十三四岁,鲜嫩得没有脑子的,温软与细腻、密切与紧致、天真与可爱、犯傻与无忌,组成她们的一切。
李世民这家伙,自私得非同一般。
十三四岁的小佳人好,他不但有体会,而且只要他愿意,可以宠幸无数十三四岁的小佳人,一大群在那里,什么时候宠幸,什么时候应命。
百姓的女儿全都十三四岁婚配,跟童养媳似的,人丁倒是给朝廷生了,女性的身体不给弄坏了吗?
房玄龄和裴弘献一听,便领会皇上的意思了。
朝野富足,全凭农业,农业生产,劳动力是要素,劳动力哪里来,打仗了可以抓回俘虏,和平年月,只有靠女人生孩子,孩子长大,成为劳动力。
律法中的婚姻部分就这么敲定了。
房玄龄和裴弘献继续议定惩处违法之人所用的家伙。
枷、钳、锁、杖、笞,这些刑具,轻重、长短、宽窄、厚薄。李世民让他们下去议过再奏上来。
议过律令之事,李世民在洛阳宫,还阅处了新的“礼仪”条例。
在这片自称、号称比世界各地都更美好的土地上,“礼仪”是社会治理重中之重的东西。
礼仪这个物事,太美了太美了,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始作俑者是姬旦,周朝的朝廷大管家周公。
周公吃饱了饭,想呀想的,觉得治理朝廷和宗室得有一套超乎律令的东西。律令和刑罚是狠毒的,施加给庶人可以,大夫以上级别的,都是自己人,不能用“刑” ,得另弄一套,叫“礼”——礼仪,来规范他们,教化他们。
于是,组织大量人力,修了“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和大堆细腻繁琐的日常行动条例。
吉礼作为祭祀之礼,对象是天神、地神和鬼魅。天神包括天帝、日月星辰、风伯雨师等等。
祀天神的只能是天子——皇帝,受祀的天神还有尊卑等级之别。
第一等,天皇,或称昊天上帝,百神之君。选择冬至日,天子在国都南郊的圜丘——圆形祭坛祭祀。
第二等,日月星辰。金、木、水、火、土星,以及二十八星宿。
第三等,一等二等之外的、之下的天象,全都是。
此外还有水旱之祭。万物始盛,急需雨水时临时祭祀,旱灾降临、四野如火时安排祭祀。山川百源,即奇特的泉源,也祭。
祀天神的各种仪式和用品,都经过精心设计,一名一物,无不含着深意和敬畏,在祭天仪式中,通过虔诚地祈福,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祀地祇,也是大礼。远古时的人类已有对土地的崇拜,大地生长五谷,养育万物,犹如母亲,因此有“父天母地”的说法。
受祀的地祇也有尊卑等级。
第一等,社稷五岳。社为土地,稷为百谷之主,谷子,粟。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天下五方的镇山。
第二等,山林、川泽。
第三等,城隍,户、灶等四方百物小神。
祀鬼魅,即祭人鬼,祀祖先。祭必有庙。
规定:“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昭”和“穆”是左右的意思。
黎民不能有庙,在住室祭一下,装个样子就得了。
怎么祭祀?春夏秋冬四时祭祀。
祭祀程式,奠、虞、哭、袱、小祥、大祥、禫等等名目,就复杂得说不清了
李世民和房玄龄订立的“学堂祭孔,颜回配享”亦属此列,其后曾参、子思、孟轲也都挤进来了,多时达十几个家伙,在孔丘身边乱扛膀子,争食供物。
凶礼,跟凶丧有关的一系列礼仪。
姬旦说:“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禬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人死之后,照样分等级。
姬旦规定天子死叫做崩,诸侯死叫做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丧礼、葬礼、祭礼,各有一整套。按照名分服丧,服丧的级别、样式、程序、规格等等,都有严格而琐碎的规定。
儒生,即是葬祭之礼的主持人,司仪。在一旁指挥,高嗓门,喊号子,像个导演。
“跪——” ,“叩首——” ,“请起——” ,“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跪——” ,“叩首——” ,“请起——”……
不厌繁琐高喊号子的,就是“礼生” ,又叫“儒生” 。
儒生有还有专业的工作服,叫儒服,也叫礼服。
丧事,是周礼“凶祀”中最高、最大的礼仪,死者是当权派或者高辈分的人,其丧事就更重要了。
军礼,用于征伐,是军事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好繁琐了。
宾礼是天子款待来朝会的四方诸侯和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问安的礼节仪式,连走道走哪边、登台阶先迈哪只脚都是铁定了的。
嘉礼是帝王登基、太后垂帘、帝王圣诞、立储册封、帝王巡狩等方面的开幕典、庆贺会、闭幕式的礼节仪式,皇家、民间的饮宴婚冠、节庆活动礼仪,也算。
嘉礼内容有六:一曰饮食,二曰婚冠,三曰宾射,四曰飨燕,五曰脤膰,六曰庆贺。饮食礼,敦睦宗族兄弟,婚冠礼,祝贺男女成双,宾射礼,亲近故旧朋友,飨燕礼,招待四方宾客,脤膰礼,联络兄弟之国。
鲁国乡间小学教师孔丘,于周礼最为娴熟,其“见鲁公”一折,堪为演绎周礼的典范小品,令人玩味。
孔丘来到国君大门口。谨慎、恐惧,躲躲藏藏,苦于找不到容身之地的模样。不走门的中央,硬挤在一侧门框上,恨不能贴着墙壁,尽量做渺小卑鄙状。提起衣襟,恭敬谨慎,往堂上走。憋着气,像小偷,又像三孙子。
孔丘走近鲁君的时候,面色矜持庄重,神情拘谨惶恐,尽量做底气不足状。已换做小碎步,“接武而行”了——每一步只把脚送出另一只脚的一半,而且呲着地面,不抬起来。
终于挪到了鲁君面前,孔丘作揖,甩袖,出膝盖,下跪,磕头……动作太难了,看不出他怎么拿捏的。
然后,就座,缩着脖子,塌着肩膀,耷着眉眼,像是认罪伏法。
鲁公问话,孔丘低眉塌眼,战战兢兢,不敢回答,偶尔回一句,不敢让国君听清楚……
孔丘谒见完毕,面朝鲁君,屁股朝外,小碎步退出宫室,依依不舍地转身,下台阶。
下完台阶,快快地向前急走几步,吐出几口长气——大喘气,然后,如鸟儿展翅貌,飞跑到自己车前。上车……
此即所谓“礼仪” 。朝野上下,人人若是,伟大与和谐的“礼仪之邦”就建成了,美好着呢。
礼仪中的日常行为条例更加琐碎繁杂,吃饭的时候怎样入席,谁坐在哪里,脸面朝哪个方向,坐的时候膝盖离席子的边缘多远,跪时哪个膝盖“领”哪个膝盖“随” ,多的去了。
三年前,李世民命房玄龄、魏征和王珪等人借鉴“西周礼仪”编制的《贞观新礼》 ,这时也收工了。
房玄龄、魏征是近臣,王珪字叔玠,礼部尚书、文化教育部部长,也是李世民很器重的人物——由于器重,拜其为魏王李泰的老师,让李泰跟着老王学习礼仪,对魏王说:“你对待王先生当如侍奉我一样。”
李泰见到王珪,总要先行拜见大礼,王珪也以师礼自处。
李世民一高兴,把三女儿南平公主嫁给王珪的儿子王敬直为妻。
按照古礼规定,儿媳妇刚进门有专门拜见公婆的程序,南北朝以来,礼教废弛,尤其是公主出降,都废掉了这个礼节。可是王珪非要南平公主依照古礼来一番拜见动作不可。
王珪说:“当今主上圣明,凡事都遵守礼法。我受公主拜见,岂是为了自己荣耀,是为了成就主上的美名啊。”
王珪和老婆坐在上席,命令南平公主手执盛着枣和栗的竹器,行拜见公婆之礼,还有个“献鱼”的环节,一,二,三,公主皆行之,礼成而退。
舆论都赞美王珪做得对,李世民也认为很好,说:“以后公主出嫁,有公婆的,都要行拜见之礼。”
房玄龄、魏征和王珪等人编制完成的《贞观新礼》一百三十八篇,李世民耗时数日,阅后下诏: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