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武则天》第二十九章 春风和睦长孙后
李世民下令五品以上官员,轮流在中书省即立法院办公室值夜班,他常常到那里去,跟大家座谈,讨论政治得失,询问苍生疾苦。
有人提议:除去奸佞之人。
李世民问什么人是奸佞,回禀说:“微臣身居草野,不能确知。陛下可以假装恼怒试探群臣,坚持己见、不屈服于压力的,是耿直的忠臣;畏惧皇威的,便是奸佞之人。”
李世民说:“君主,是水源,群臣,是水流。混浊了源头,希望下游清澈,是混账的做法。君主自己造假,如何能要求臣下耿直?朕以诚心治天下,可鄙之计一概不要。你快走吧。”
奸诈权谋摈弃之,律令还是必须定好的。
李世民让大总理长孙无忌组织学士、法官们议定刑法。
绞刑条款多达五十种。改成砍掉右脚的脚趾头?
李世民审查了,说:“砍掉脚趾,还是有点残忍。肉刑,法条上有,实际废除已久,换个方式吧。”
法曹参军——司法秘书裴弘献建议将肉刑改为徒刑加流放,流放到三千里之外的辟野之地开荒,至少做三年苦工,李世民同意了。
李世民提升戴胄为大理寺少卿。
戴胄本是兵部郎中,防卫局副局长,忠于皇上,清正耿直。
当时很多后备官员伪造履历,拉扯门荫,假冒世家高门出身,李世民下令他们自查自纠,自报自首,否则查实后一律斩处。没几天就查出了一个作案隐瞒的,李世民要杀掉他。
戴胄上奏道:“根据新法律,应当流放他。”
李世民发火道:“你想遵守法律,不是让朕说话不算话,失信于天下了吗?”
戴胄回答道:“陛下的敕令,出于一时的喜怒,法律却是朝廷的公信所系。干部队伍造假,陛下非常气愤,想要杀掉他们,但是现在已经知道杀掉不合适。回到正确的法律轨道上来,按照法律来裁断,这是改正了一时的小愤怒而保全了大的司法信用啊。”
李世民说:“好吧。你是正确的。你能够这样维护司法的尊严,朕还有什么忧虑呢。”
戴胄前后多次冒犯李世民的个人脾气,奏答滔滔不绝,坚持执行法律,李世民基本上都接受了他的意见,冤狱越来越少。
封德彝是朝廷右仆射,宰相,李世民让他举荐贤能,很长时间没有推举出来。
李世民问咋回事,封德彝答说:“不是臣不尽心,是现在没有人才。”
李世民说:“你这样说,朕就要批评你了。君主选用贤能,好比一个人选用物品,取其所长就对了。古时候创造盛世的君主,难道是向其他时代借用人才的?你应当惭愧自己不行,怎么能诬蔑整个时代的人呢?”
封德彝非常羞惭,禀奏说,要深刻反省,加倍补救。
不幸的是,封德彝不久即去世了。
李世民又用萧瑀为尚书左仆射,用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两个宰相。
萧瑀没多久被撤了,他是个几上几下的干部。
皇后长孙女士固执地请求别让其兄长做大官:“我身为皇后,家族的尊贵荣耀已达到顶点,实在不愿意我的兄、弟再显赫了。汉代多次外戚之祸,都是痛彻骨髓的前车之鉴,望陛下能体恤明察。”
李世民不听,还是重用了长孙无忌。
长孙皇后的本家叔叔长孙顺德,右骁卫将军,三品官,收受了贿赂绸缎,事情暴露,李世民说:“他若能有益于朝廷社稷,朕与他共享府库里的财物,他就不会如此贪婪和窝囊了。”
李世民以长孙顺德对大唐做出过贡献,不予惩罚,反而又赏赐给他绢帛数十匹。
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胡演说:“贪脏枉法,罪不可恕,陛下为何反而追赐给他绢帛呢?”
李世民道:“若有人性,则知羞耻,甚于刑罚;若无羞耻,禽兽而已,杀之何益?”
李唐代隋后,各地军阀归附,创新设置州县,施以荣禄,因此行政区划的数目增加很多。
李世民认为民少官多,应当简政,于是下令合并州县,依山川地势,分天下为“十道”: 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
岭南道,最偏远。今之两广地方。
今天的广东,是对外开放的前沿,大唐时节,却是最死的死角,流刑人士的目的地、新家园。
岭南地方首领冯盎、谈殿等人,相互争斗不休,很久没有入朝述职。
说实话,跨越万水千山来述个职,对他们而言,也确实不易。
其他地方州府就有小报告给朝廷打了,他们出于各种心理,前后十几次奏称冯盎谋反。
李世民听得多了,命令江南道和岭南道十州兵马大举讨伐。
以前侍奉太子李建成的魏征,被李世民任用为秘书监、朝廷相府秘书,魏征劝谏李世民不要出兵。
去年玄武门之变,李世民除掉了李建成,李世民派人把魏征带到面前,问他,你经常劝谏太子把我调出京师去,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征回道,太子若听我,他不会招祸。
李世民见魏征说话直爽,没有丝毫隐瞒,于是赦免并任用了他。
李世民登上帝位,有志建立盛世,多次于卧榻前召见魏征询问得失,魏征虽人矮貌平,却胸有见解,直言不讳,李世民大多都接纳听从了。
魏征进一步解释说:“中原平定不久,军事需求尚大。岭南路途遥远,地势险恶,且有瘴气瘟疫,无法驻扎大部队。而且,他们的检举证据不足,冯盎反叛的情状还没有形成,不宜兴师动众。”
李世民问:“告发冯盎谋反者络绎不绝,相互参证,怎么能说证据不足,反叛的情状还没有形成呢?”
魏征答说:“冯盎如果反叛,必然兴兵占据险要之地,攻掠邻近州县。现在检举他谋反已有几年时间了,而冯盎的军队并没有越出他的辖区,这样看,明显没有反叛的迹象。各州府都在说冯盎的坏话,陛下又没有派使臣前去了解安抚,冯盎怕死,故而不敢前来朝见皇上。如果陛下派遣使臣,向他示以诚意,他会高兴灾难的免除,如此则不劳一兵一卒,使其顺从。”
李世民遂下令停止出兵讨伐,秋季之后,又派朝廷顾问李公掩持旌节往岭南慰问冯盎,冯盎让他的儿子冯智戴随着使臣返回朝廷觐见。
李世民说:“魏征教我派遣一个使者,岭南就得以安定,胜过十万大军的作用,不能不奖赏他。”赐给魏征绸缎五百匹。
岭南平定了,没过多久,漠北的苑君璋也向大唐朝廷投诚了。
当初,苑君璋招引突厥人攻陷马邑,之后他退兵据守恒安——今天的山西大同。他的士兵都是中原人,大多脱离他和突厥,投归唐朝。苑君璋十分害怕,主动投唐,请求守边赎罪,李渊允诺了。
突厥颉利可汗又派人来招纳苑君璋,他犹豫之后再度叛唐,数次随突厥入寇。
突厥内讧,苑君璋这才发现突厥不能长久依靠,于是再次率领兵马投降唐朝。
李世民接受了苑君璋投降,封其为隰州都督。
隰州,是今天的山西隰县,在吕梁山下临近汾水的地方。
李世民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年底,利州都督,军区司令李孝常到朝廷述职,临时留在京师,竟然联络力量,密谋反叛。
利州,是今天的四川广元。
李孝常是前隋大臣李圆通的儿子。李圆通勇谋兼有,曾任隋朝左庶子、尚书左丞、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高官要职。
李家唐军进长安前夕,李孝常是华阴县令,掌握朝廷设在当地的粮食储备库永丰仓。李渊太原起兵后向关中进军,途中始终遭受粮食问题困扰,李孝常将永丰仓的钥匙拱手交给李渊,保证了唐军的后勤供应和赈济饥荒稳定民心的需要,使李渊取长安争天下的战略得以迅速实现,算是功劳不小。
李孝常还是李渊的夫人窦氏家族的女婿,和唐朝有亲戚关系。
李孝常述职后留在长安,免不了走朋访友,吹牛聊天。跟右武卫将军、禁卫军将领刘德裕及其外甥地方征兵府司令元弘善,另跟禁卫军副将长孙安业,在一起讨论符咒,测算天命,认为征兆提示时机将临,密谋策动禁卫部队反叛。
李孝常等,在神谕之下,设想了几个计策。上策是直接取了皇位,中策是将唐朝赶出关中,下策是回到利州打游击,谋发展。
长孙安业是长孙皇后的三哥,他们不一个母亲,但一个父亲。父亲长孙晟去世后,弟弟长孙无忌与长孙皇后均年幼,不知礼数的长孙安业把他们赶出了家门,小兄妹二人无处可以生活,只好去了舅舅高士廉家。
长孙无忌和李世民是少年时代的好朋友,在其父亲丧期满后,长孙无忌促成了妹妹与李世民的婚事。
十四岁的长孙姑娘与十六岁的李世民完婚后,相知相伴,互爱互信。
长孙氏一直喜爱阅读书籍图传,做了皇后,好习惯保持了下来,即便是梳妆打扮的时候,也手不释卷,她经常与李世民谈古论今,从容答对,独特的见解,对夫君与朝政大有裨益。
李世民即位后,长孙皇后不记前嫌,不念旧怨,对长孙安业的礼遇十分优厚。可长孙安业嗜酒如命,不务正业,这不,竟然跟着李孝常、刘德裕、元弘善谋反。
长孙皇后哭着向李世民求情,说:“安业暗中谋反,实在罪该万死。他以前对我不好,人们都知道,处他以极刑,众人必然认为是我在存心报复,恐怕也会使圣朝和陛下受到牵累。”
此时此际,二十八岁的长孙皇后刚怀上身孕不久,又一个皇子在身体里孕育——她已经生了两个儿子,老大李承乾,老二李泰,肚子里的这个是老三,出生后将取名李治——孕育使她春风和睦、亲切包容的性格愈益充分。
李世民拥起长孙皇后,心中感叹良人难得,口中道:“朕依你了,会宽大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