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武则天》第三十七章 生死自有规律在
公元636年是李世民贞观十年,早春季节,大唐朝廷收到一份请求书。
请求者是东突厥亲王阿史那社尔。
阿史那社尔是处罗可汗阿史那俟利弗设的儿子——第二个儿子。
处罗可汗的爷爷启民可汗阿史那染干娶了个汉家女子,即隋朝的义成公主。启民可汗没福气,不久死去,其子始毕可汗阿史那咄吉世继承了汗位,也继承了他爹的老婆们,因而义成公主也是始毕的王后。
当年隋朝皇帝杨广到北地耀武,东突厥却向他扬威,杨广被困于雁门关城,肩膀中了一箭,哭天喊地。李渊曾派二郎李世民飞驰救援。李世民出发前,李渊修了一份书信,是给义成公主的,晓以利害,请义成公主设计退兵。
义成公主念及汉家情分,虚报警情说后方大漠发生了变乱,雁门关之围得解。
突厥兵马退去之后,杨广又甩着头说:“量它小厥子也怎么不了我大隋。”
始毕可汗的弟弟处罗可汗阿史那俟利弗设当政突厥的时候,非常喜爱自己的次子阿史那社尔。阿史那社尔十一岁时就以智谋著称,非常聪明。
处罗可汗任命阿史那社尔为亲王,让他在漠北建立牙帐——大帐篷,在行政级别上类似于小首都,统辖附近各部。
阿史那社尔做官十年,未曾欺压牧民,大小亲王中有人鄙视他:“干了十年,也未富贵。”
阿史那社尔不以为然,回道:“部落丰盈,我则满足。”
十年前突厥内部发生叛乱,突厥东部的薛部落和延陀部落联合之后成为薛延陀部,薛延陀部会同回纥、拔野古诸部落反叛,导致突厥发生了分裂。
适逢突厥又遭遇百年罕见的大雪灾,马匹和大小牲畜冻死无数,人无可食。颉利可汗无奈,以会猎名义南侵唐朝,实施劫掠。
当时李世民刚刚掌政,有大臣建议他趁机讨伐突厥,李世民不愿乘人之危。
颉利可汗之后,西部突厥发生混乱,阿史那社尔领兵打败西突厥,占领其土地,拥兵十多万,自称答布可汗。
阿史那社尔势力强大后,抖起来了,对各部落酋长说:“我们不能忘记薛延陀反叛之事。是薛延陀部叛乱造成我大突厥的败亡,其罪深重,不可饶恕。
“今我据有西部这么大地方,兵强马壮,不平薛延陀而在这里享乐,是忘本不孝。我要为先可汗报仇,荡平他们野兔崽子。”
各部落酋长都劝阻说:“我们刚刚得到一块地盘,应当暂且稳住阵脚。假若突然舍掉这块根据地,前往东北去攻打薛延陀,逃跑的西突厥人必然要来收取他们的这片故地。我们能取得大胜便好,万一失利,兵马折损,再取立足之地,将会非常困难。”
阿史那社尔不听众议,说道:“若天令不捷,虽死亦无恨。”
假使上天让我打败仗,死了也没话说。
率军五万余骑巡战大漠东北,袭击薛延陀部。
薛延陀部先退后进,百余日后,组织反攻,纵兵鏖战。
阿史那社尔的兵马远来疲敝,又愤恨战争之苦,军心失稳,导致大败。
阿史那社尔一直向西逃到高昌,就是今天的今疆吐鲁番东南地方,当年友好待承偷渡西行的唐僧玄奘的那个小国。
阿史那社尔在高昌检点残部,仅余一万多人,畏惧西突厥进逼,不敢在高昌久居,于是率众东行,向唐朝乞求投降。
李世民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正月,阿史那社尔到达长安。
李世民接受了阿史那社尔的归附,下令将其部落安置在灵州北部。
灵州,是今天的宁夏灵武。
阿史那社尔本人,被李世民任命为禁军左骁卫大将军,未离开长安,在皇苑内上班,典领禁军。
李世民对阿史那社尔进行多方考察,结论是:“历代武臣,壮勇出众者有诸,节行励俗者鲜矣。社尔廉慎知足。”
阿史那社尔出身突厥贵族,却为官清廉,生活简朴,从不自傲,历来如一。
李世民考察后,许配皇妹衡阳长公主予之为妻。
阿史那社尔归降唐廷以后,确实忠贞不二,入朝为驸马,出野为战将,不避艰险,屡建功勋,李世民没看错。
李渊共有登记在册的女儿十九个,衡阳公主是十四皇妹,其下还有五个。
李世民至少有二十一个女儿。当然皇帝的女儿是很多女性生的。
众所周知,古来天朝治下,高级官僚,大家门阀,甚至无仕无宦的富裕人家、读书分子等,除了一个正妻之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副妻,谓之妾妇,妻妾同居,不亦乐乎。
皇帝,男皇帝,是天朝最厉害的男人,有个正妻皇后是肯定的,副妻数目多到成群结队,各种等级的妃嫔,一直到妃嫔的侍女,随便睡,随便搞。
唐朝宫闱之中,皇后以下,有四个妃子,贵妃、淑妃、德妃和贤妃各一,又叫夫人,职位相当于正一品大臣。
妃下有嫔,九个,叫做九嫔,为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她们的秩级是正二品。
九嫔之下有婕妤九人,正三品。
再下是美人四个,才人五个,宝女二十七个,御女二十七个,采女二十七个。
这些公开女子的定员常有突破,隐身的就数不过来了。
皇后、妃嫔们还有大量宫婢、侍女,管吃饭、穿衣、化妆、睡觉,分属于宫中六局——六个生活分局,也侍奉于御榻上下,身材好、姿态美、音韵佳者,随时拉过来即为皇上所宠幸了。
皇上临时起兴,宠幸宫婢的事例多不胜数,故而有“美姬三千”之说。
李世民统计在册的儿子十四个,长孙皇后生的三个,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和老三晋王李治。
由于其他妃嫔也争相为李世民生儿子,故而李治在大序列里排第九。
贞观年间,上下同声鼓吹太平盛世,子女成群的李世民传递江山可保无虞,应该满足了吧?其实不,皇子们的成长,给老子的,却是忧虑。
为什么忧虑呢?太子李承乾的精神发生了变化。
李承乾出生的时候,李世民还是秦王,长孙皇后还是秦王妃。生于太极宫的承乾殿的这个长子,因此叫承乾。李世民当上皇帝的时候,承乾八岁,立做太子了。
跟一般人家的小把戏一样,李承乾机敏、聪慧,甚得李世民喜爱。
太上皇李渊驾崩时,李世民忙着服丧,由承乾裁决朝廷事务,效果很好。
之后李世民只要离开京师即命承乾留守朝廷,代理大事。可是,慢慢地,李世民发现太子变得缺节失态了。
有个可能的原因,是长孙皇后对承乾的训诫过于严厉。
长孙皇后历来朴实、节俭,做了皇后,也无改变。
承乾的奶娘拜谒皇后,说太子东宫的用度缺少,请给拨点款子。长孙皇后说:“太子急需的,是威望和名望。为什么不下功夫在人格修炼上,而要忧虑用度不够呢?”
奶娘听后,无言以对,红着脸告退了。
皇子的乳母,是皇家最亲近的人,于皇子而言,整日整夜跟着,甚至比生母还要亲近。奶娘转告了皇后的话,承乾垂首无语,心中郁闷。
长孙皇后并不无故严苛。
有一次李世民因事迁怒于宫女,皇后也佯装恼怒,请求亲自讯问,下令将宫女关闭起来。等到事情过了,李世民息怒了,又慢慢为宫女申辩。
之后,后宫之中没有出现枉罚滥刑的情况。
长孙皇后的亲切也是有目共睹的。
妃嫔以下有疾病,长孙皇后都亲自探视,拿出自己的药物饮食供其服用,宫中人人都爱戴皇后。
豫章公主是一位下嫔为李世民生的女儿,下嫔因生豫章公主难产而死,长孙皇后收养了这个女儿,抚育长大,慈爱胜过亲生。
李世民对豫章公主的感情也十分不同。
豫章公主虽失去生母,却享受到了父母双全的家庭温情。
长孙皇后喜欢读书,眼界开阔,经常和李世民谈论历史,乘机提出很多有益的意见,劝善规过。
皇后的同母兄长长孙无忌自小与皇后相依为命,又是李皇上做公子时候的密友,义兄,铁哥们儿,亲密战友,还是李世民与皇后的半个婚姻媒人,李世民熟知长孙无忌的学识、智谋和胆魄,准备重用长孙无忌,拜其为相。
皇后出于公正之心予以劝阻,以汉代吕后家族的事例为教训,认为外戚不宜执掌大权。
在妹妹的反对下,长孙无忌不得不辞去了宰相的职务。
长孙皇后精心侍侯作为皇上的李世民,常常昼夜不离身边。
作为妻子,长孙女士对李皇上爱到何种程度?她经常将毒药系在衣带上,说:“皇上如有不测,我也不能一个人活下去。”
长孙皇后严格遵循儒学妇德,奉行克己之道,类似于自我折磨,精力体力亏损,气喘长久不愈。
一年前跟从李世民巡幸九成宫,大将军柴绍——皇帝的姐夫等人深夜闯宫禀报急事,李世民身穿甲胄走出暖阁询问事由,皇后抱病紧随其后。
身边的侍臣劝阻皇后回去,她说:“皇上已然震惊,我心岂能安定?”导致气喘加重,卧病在榻。
太子来探望母后,跪在榻边,恭敬地请示道:“医药尽备,尊体不愈。承乾请母亲准许奏明皇上施行大赦,并命承乾延请道士、佛僧,进行祈愿,以求康复。”
长孙皇后一边痛苦地叹息,一边用沙哑的声音说:“人的生死自有规律,岂能靠外力加持,靠人的智力增减。如果行善积德便有福祉,那么我并没做恶事;如果不是这样,胡乱祈求又有什么好处呢?术士、和尚,画符念经,连他们自家的疾病也难祛除,让他们祈愿又有什么用呢?大赦乃是社稷要事,哪能随意发布?岂能因为一介妇道人家让皇上随意去做计划之外的大事?如果一定要照你说的去做,我还不如立刻死去!”
对儿子的请求,皇后在病榻上仍然以训诫之言予以逐条反驳,李承乾没法接话,默然退出,心窝难受。
长孙皇后明道知理,训戒太子,既为他好又为大唐朝廷好,太子应该理解才是,但李承乾硬是无法接受。
李承乾不敢上奏父皇,私下与房玄龄谈起母亲对自己的批评。
房玄龄以此禀明皇上,李世民十分悲痛,想为皇后的康复而大赦天下。但询问皇后时,皇后仍然执意劝阻了。
长孙皇后病重,与李世民诀别时,房玄龄已受逐回家。
皇后建议说:“玄龄侍奉陛下多年,小心翼翼,做事缜密,朝廷机密要闻,不曾泄露丝毫。如果没有大的过错,望陛下不要抛弃他。”
关于长孙家族,皇后说:“我的亲属得到禄位,若不是因为功勋或德行,便容易遭到灭顶之灾。要使他们的子孙得以保全,望陛下不要将他们安置在权要位置上,只是以外戚身份定期朝见皇上就足够了。”
“不必让儿女们前来探视,看见他们悲哀,只会搅乱人心。”长孙皇后说,“我活着的时候对别人没有用处,死后更不能对人有害,希望陛下不要浪费财力修建陵墓,只要依山做坟,瓦木随葬就可以了。”
“仍然希望陛下亲近君子,疏远小人,接纳直谏,摒弃谗言,节省劳役,禁止游猎。这样,我即使在九泉之下,也毫无遗憾了。”
李世民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六月二十一日,长孙皇后驾崩于立政殿。
唉,真是一位优秀的女性,可怜天不假年,令人扼腕。
李世民和儿子们十分哀伤。
在悲痛中,李世民遵从长孙皇后的遗愿,征召房玄龄,恢复其原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