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成人》第六章 个体生命的“灵性”潜质
第六章 个体生命的“灵性”潜质
常见的是否认孩子的灵性经历。无视孩子的灵性体验,阻止孩子的某些有益探索。还有的阻碍孩子发现灵性,对孩子的灵性探索做出消极反应,抹杀孩子幼小的灵性萌芽。压制孩子的提问,这也便是压制孩子成长的驱动力。或者回答“你的问题太离奇,我不知道” ,“别人也不可能知道” ,让孩子觉得灵性不值得追求,也不重要。
在孩子的这个成长时期,很多做家长的,困惑于、痛苦于子女的叛逆,说到底,所谓“叛逆”乃是孩子灵性爆发的这个年龄段,你控制不了他。
19 关于“灵性”的概念和理解
具身教育助力儿童、少年在“感性——诗性——灵性”的人生大道上,一步步地深化认知,提升智慧。
身体性知识和默会性知识是具身教育学研究的重点,同时,发现、唤醒、激发人类的灵性也是具身教育学的要务之一。
灵性潜藏于人的个体之中,像人的潜能一样潜藏于人的身体之中。可是,人在儿童、少年时期这个最重要的灵性激发期,往往被忽视、忽略,或者被限制、扼杀。
灵性潜藏在人的生命中,如精灵一般与我们捉迷藏,我们时而看见,时而丢失,但它始终存在.尤其是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这种灵性时隐时现,让我们摸不着头脑,习以为常之后,往往失去对它的发现捕捉。
灵性作为儿童、少年生命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它常常表现为一种苗头,如果你发现了,去唤醒了,进行着意培养和连续性的引导,它就会渐渐地变成一种能力,一种智慧状态,如果未能进行引导和培养,他的灵性随着兴趣的转移,就或突然或缓慢地消失了。
所有的潜能与天才的发现都有早期征兆,也都和“培养”有关系。虽然儿童、少年的“能力”不像成年人的“能力”那么突出,那么重要,不像成年人那样往往与工作状态有关系,但儿童、少年的潜能预期是无量的。
富有灵性价值的潜能,最大特点是它常常不明显呈现,不以知识的状态存在,而是一种悟性的、默会性的和爆发性的呈现。它是潜藏在人类个体生命中的一种状态,发现它,捕捉它,引导它,才能形成“开发” 。
我们不能知道儿童、少年的灵性何在,是因为在学校教育中老师捕捉不到,也不会去捕捉,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过多考虑到未来的社会竞争,力求自家的孩子在学校课堂灌输头脑知识的所谓“学业”上战胜所有其他的孩子,所以不去捕捉,也捕捉不到。
当然有的家长和亲友会注意到孩子的优势,看到孩子关心祖父母和兄弟姐妹,喜欢和动物交流,他们会说孩子非常有灵性。有时,当家庭遇到困难、危机,或者亲友去世,孩子们所展示的智慧甚至超过了成年人。
透过孩子们这些让人激动的瞬间,我们可以洞察到人类童年的深层现实。
人的儿童和少年时期灵性非常强烈,有目共睹,可悲的是我们的主流文化视而不见。
那么,如何发现和激发儿童、少年这个先天的灵性或者潜在的能力呢?
有一些研究已经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灵性研究是科学领域无法忽视的课题。有专业医生对数百名家长及其子女进行访谈、做个案研究,获得了丰富材料,证实:灵性是人类发展、健康诊疗、疾病研究方面亟待开发的资源。
由于社会缺乏对儿童的灵性成长的支持,儿童、少年甚至到青春期,出现情感痛苦和危险行为的概率增加了。抑郁症、物质滥用、成瘾行为、怪癖做法等健康问题也都出现了。
灵性发展是人类自出生开始的生理与心理的天然趋势,幼儿内在灵性的协调早于肢体动作和语言学习。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成年人与幼儿具备建立“灵性联结”的功能。
在生命的第一个十年里,孩子通过整合“灵性觉知”和其他诸如生理、认知和情感能力来发展进步。这些能力是他们通过与父母、家庭、同龄人和社群的互动而塑造的,如果缺少个体之外的温暖支持,孩子的灵性就会受到压抑,在崇尚物质文化的社会环境中分化、消失。
早期的灵性发展,为孩子及其父母做好了战胜可预见的困难、应对青春期迷茫的准备,同时还能保护心理健康。
灵性的唤醒为青少年创造机会去发展个人的内在需求、自我认同、情感弹性、性格塑造、意义感和健康关系等,重要性无可替代。
美国灵性研究专家丽莎·米勒指出:“灵性是人生第二个十年的精神世界核心的组织法则,它促使青少年成为一个懂得生命目的和意义、健康、觉醒的成年人。”
灵性认知使我们从全新的、更有希望的角度看待青春期。过去人们只知道青少年的各种能力都快速发展,身体和情感快速走向成熟。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青春期也是灵性追求和灵性增长的重要人生阶段。
人从出生到青春期,灵性都需要不断增长,家长重视孩子的灵性唤醒、灵性激发,也意味着成年人和孩子在灵性追求中彼此支持,孩子可以给成年人启示,成为促进成年人灵性成长的动力和引路人。
显而易见,拒绝孩子对灵性的好奇与探索是危险的。然而,社会潮流文化、思想和技术等因素的限制,让许多家长不愿或不敢参与孩子的灵性追寻。
尤其是如今的社会,物质的名利文化已经成为主流价值观,孩子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理性的思想支持,从而激发孩子的灵性,让他们得享以精神为基础的优质人生。
要了解灵性在孩子生活中的重要性,首先了解什么是“灵性” 。许多研究都有定义,例如其中一个定义是:“平和、超脱和意义感。”另一个是:“一种意识:某种伟大的整体的一部分。”可以说,每个定义都有其意义,但都无法涵盖人类灵性的所有方面,也没有科学的研究支持,最终都不了了之。
有人相信灵性和宗教有关。可是对那些不信奉宗教却能发展出强大的灵性的青少年,怎么解释呢?
对在宗教中和不在宗教中都获得灵性发展的人而言,灵性都是他们的内心觉察,或者与宇宙中高层次的神秘力量建立的联系。是的,这方面的研究甚少,至今神秘难解。
即便一个儿童、少年、青年信奉宗教,自宗教的引领中受益,他们仍然需要个人努力,接受灵性的唤醒和必要的指导,只是背诵信条是不够的。
无论如何,个人的自主选择赋予了灵性以意义。尽管宗教对灵性发展有用,驱动灵性的主要动力却是与生俱来的,在于人的个体及相关的个体。
首先,灵性是一种生理机能,促使个体的人与“超然”力量建立“呼应” ;其次,灵性是一种动力,是它推动人与“超然”力量产生了“呼应” 。
一个个体的“人” ,如何才能变得有灵性呢?何培养灵性呢?什么是灵性的发展路径?是否存在灵性力量汇集、快速进步的关键期?怎样帮助孩子发展强大的灵性,并将它保持至成年?
很多证据表明,比起成年后,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灵性更容易培养,但关于人的灵性发展,过去确实没有被人注意。
如今的社会,即便是西方,宗教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复当年,这个是无可争议的。现在的至少两代父母都是在没有灵性指引的家庭中长大的,他们的生长过程中没有灵性构建和灵性教导,也没有灵性实践。这就造成了几乎找不到灵性发展痕迹的现实生活。加之半个世纪的时间以来传统宗教的地位下降,以致几代人对灵性的益处茫然无知。
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会自行发展灵性,所以他们作为父母,不觉得自己也需要参与相关学习。有些人除了在宗教场所,并不涉及和讨论灵性。有的人认为灵性不存在或者不重要:他们是无神论者或不可知论者。
但同时,确实有越来越多的父母,致力于培植和提高孩子的灵性,他们希望获得帮助。在这些父母中,有的非常关心孩子的精神生活、灵性成长,却觉得自己没有资格,认为自己的成长经历中缺乏灵性体验,因此常常一筹莫展。
重视子女的灵性教育却深感自己灵性经历欠缺的父母,担心自己误导了孩子,自己从来没有解决过什么灵性的大问题,不应该拿自己模棱两可的知识给孩子,有的宁愿让孩子长大后自己选择,更多的,觉得灵性的发展非常重要,值得追求。
总而言之,父母对灵性的态度,有可能决定了孩子终生对待灵性的态度。关注灵性的父母决定青少年的灵性发展,并影响他们一生的身心健康。
今日社会,物质的竞争日趋激烈,表现在子女教育上,从幼儿园和课外兴趣班到大学录取,家长们一直在承受巨大的竞争压力。
养育幼儿的关注点,几乎全部贯注于未来的“成绩” ,那些号称可以养育一个更好的孩子的所谓智力玩具、早教视频、学习辅导机等等物质产品也大行其道,充斥在他们的购买中。
当孩子长大一些,各种补课班、兴趣班、学校社团、体育项目等等日程又接管了孩子和家长的生活。教育的目的——培养孩子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孩子实现个人价值,获得深层次的喜乐、满足感和成就感等,变质了。
社会经济,家庭财政,严重地干扰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几乎所有的竞争策略、物质条件都无法保证子女在将来的严峻竞争中获胜,收获真正的满足感。于是,“赢在起跑线”就成了最受欢迎的商家促销、发财的广告语。
既然物质上的成功越来越难实现,父母需要做什么、怎么做,才能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和健康的价值观呢?有的家长在社会纷乱中重新思考和选择,人生的意义是人与灵性的联系紧密与否,而不是汽车、住宅和更多的钱。
问题在于,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将这些好的想法付诸实施,至少是传达给他们的孩子。这些明白灵性的重要性的成年人,没有意识到孩子的灵性是如何萌芽,如何生长的,也往往不知道怎样唤醒孩子的灵性,让孩子的人生与灵性密切连结起来。
即使确信灵性存在而自己也具有某些灵性的父母,一般也在某种程度上不确定怎样才能把灵性传递给孩子,如何做才是传递的最佳方式。“知道”和“做好”成了两码事,一致不起来。
具身教育学推崇生命中灵性的力量,以最好的愿望为出发点,致力于儿童、少年在“感性——诗性——灵性”的生命成长中的理论研究和体验辅助,且有许多课程设计与教法经验,在付诸行动。
20 人生第二个十年的灵性爆发
“灵性” ,是人的智慧的表征,是人的智慧的高度,从科学层面来讲,是人与来自更高层次的、关于引领与慈爱力量的内在关系。
高层次的力量,可以指代宇宙、造物主、上帝、生命、精神或其他神圣存在。灵性包括我们与这个高层次力量的全部联系和对话。
具体地讲,“灵性”是人与生俱来的精神成长与进步。灵性是人的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在内的众多感知功能的集中形式和最高形态。
灵性的发展反映了“精神”这一人类财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过程,允许我们感受到或感觉不到某种宏大的指引以及宇宙万物与“人”的互动关系。
“超然”的力量?“超然力量”的化身?是,也不是。它可以化为精神、自然界、上帝或天人合一等形式,“人”是其中的一部分。人与与它的联结可能发生在冥想、瑜伽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生在孩子与野生动植物、心爱的宠物之间的联系中。
天生的灵性,指的是能够倾听生命、与可见或不可见的世界融汇,并且在融汇的过程中感到开放、提升、愉悦和幸福。
如今已经有研究告诉我们,人的灵性功能是天生的,是人类生理和心理的基础与核心。灵性联结心灵、大脑和身体,具有生物学指标,是可观察、可识别、可量化的人类生命指标,和语言、认知、体能、社交和情感等功能的发展极为相似。
儿童天生就具有非语言的、全面的灵性。孩子需要时间和帮助来培养认知、语言及抽象思维,但不需要学习“灵性”是什么和如何运用“灵性” 。花和鸟、微风和雪花、篱笆上的小鸟和花园里的小虫,是大自然在对孩子说话,孩子们很自然地回应,一个微笑、一次抚摸,对他们产生深刻的影响,而所谓科学追在后面,几乎是无法充分解释的。
“灵性”作为孩子在环境中那些欢乐时光的表达,是瞬间的超然体验,滋养身心,激发创造力。
“灵性”也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权利,支持他们的灵性成长,就像我们喂养他们,鼓励他们,和他们一起谈话、读书、唱歌和玩耍,支持他们的生命发展一样。父母支持孩子的灵性发展,对孩子日后拥有充足的精神力量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在当地分别得出的灵性研究结论不约而同:灵性是天生的,与儿童和少年生长发育的生物钟同步,和孩子的身体、认知、社交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一样,能够在你的关注和支持下茁壮成长。
存在于孩子身上的与生俱来的灵性,加以关注,会增长,如果忽略,则会出现精神的发育不良,削弱孩子强大的发展潜力。
灵性无可替代,就像阅读有关游泳的文章无法替代游泳的体验一样,但我们有许多不同的方式,来激发和鼓励孩子的灵性。
人生的第一个十年,是天生灵性知觉的形成期,是灵性成长的起点,体现于日常生活之中。第二个十年,灵性渐渐增强、终至突飞猛进的阶段,就像青春期的孩子在肉体和情绪方面出现巨大变化一样。
第二个十年是青春期,青春期给孩子带来自我实现的全新动力,他可能会重温第一个十年的灵性路径,并且赋予其新的意义。童年时期的经验,可能会让青少年仔细思考和评价自己的某个方面的爱好、特长,开启内心的灵性锁钥,展望毕生的方向。在这个时期,人的新的体验、信息、领悟等联结融汇,持续发展。
家长们都会支持孩子发展他们的阅读、写作、数学和运动能力,然而也会同样支持孩子的灵性发展吗?事实是,经常退缩、躲避。
常见的是否认孩子的灵性经历。无视孩子的灵性体验,阻止孩子的某些有益探索。还有的阻碍孩子发现灵性,对孩子的灵性探索做出消极反应,抹杀孩子幼小的灵性萌芽。压制孩子的提问,这也便是压制孩子成长的驱动力。或者回答“你的问题太离奇,我不知道” ,“别人也不可能知道” ,让孩子觉得灵性不值得追求,也不重要。
在孩子的这个成长时期,很多做家长的,困惑于、痛苦于子女的叛逆,说到底,所谓“叛逆”乃是孩子灵性爆发的这个年龄段,你控制不了他。
其实家长应该明白,你不应该控制孩子,你要做的是陪伴孩子求索、探险,不光是物质的求索、探险,还要有精神的求索、探险,呵护孩子的灵性发育,培植孩子的智慧成长。
无视孩子的灵性,还有的家长根据自己的好恶或行为规范,粗鲁地做出判断,违背“接纳”和“爱”的灵性价值观。他们忽略孩子在社交生活中对灵性支持的需求。
孩子能够发现“灵性自我”非常需要欣赏和支持,可是没有得到,甚至得到的是反对。
有人用过时的价值观做衡量,用僵死的教条做规范,武断地“教育”孩子,最终扭曲、杀灭了孩子的灵性。
关闭灵性之门,会导致成长的差距。就像我们看到有的孩子各方面水平高于同龄人,但社会情感和交往技能却远远落后一样。
通常,我们看到一个孩子在发展差距中挣扎,会尽力帮助。找家庭老师辅导,花钱进各种特技班,帮助他改进社会情感和交往技巧。有的还会进一步帮助孩子“处理”自己的感觉,从而更好地处理压力下的反应。但是,在鼓励儿童和少年的灵性发展方面,学校和家庭并未形成理解和重视,甚至还会将孩子的某些灵性表现视为需要纠正的错误或瑕疵。
尤其是对于女孩子,对于女孩子生理变化带来的“敏感”等情绪变化,连带其中的灵性因素,往往武断处理。
如果那个换一个角度去看,不把孩子的某些灵性表现当作需要纠正的错误或瑕疵,就会做出完全不同,而且也许更加有效的反应。
灵性确实是“人”的天赋的一部分,与视觉、听觉、嗅觉和思考、语言等能力一样,具有生物学基础。“人”自出生起,就做好了以灵性参与生活的准备。如果父母重视,孩子的灵性就会处于苏醒状态,处于持续状态,如果父母忽视,灵性就有可能熄灭。
人类生来就具有超然感知的能力,即灵性天生。灵性的基础与宗教不同,是人类胜利中的天赋成分,而宗教只不过是它的“外延”而已。
灵性在某种程度上携带和编码了人类的基因特性,正如基因赋予了人味蕾,使人能够通过味觉感知世界事物一样,基因也赋予人类“心智” 、“灵性” ,使人可以在精神层面跟世界交流,感知世间万事万物。
人的天生的灵性是不会受到宗教和文化的影响的。灵性的超然技能,表现在外向性、宜人性、责任心、情绪稳定性等诸多方面。
或有发问:灵性是“好”的,那么,好人是不是更有灵性?世间一般称赞善良的人为“好人” 。可是,尽管灵性使人善良,但善良和灵性是不一样的生命特质。
虽说精神超然和人格善良不是一回事,但两者之间存在间接关系。这个尤其反映在“宜人性”上,和善、友好、经验开放上。
虽说人人都具有超然的能力,但每个人天生的感受性、体验方式和表达方式都是不同的。
人在其生命的第二个十年,生理机能和天生灵性蓬勃发展。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就像上了发条一样,渴求超然的体验,寻觅终极的目的和意义。
人的青春期,是身心统一的发展过程,身体的成长和灵性的发展并行。
灵性的个体化、具身化,需要情感和心智的大量投入。为什么青少年愿意投入大量的情感和心智,其实现灵性的个体化、具身化?答案是:内在的驱动力。
“人”在生命进程中所有发展阶段,都有其成长和加速的契机。先是语言认知能力快速增长,继而身体发育突飞猛进,这表明,发育生物钟的运转是有次序的,它按照次序解锁个体的一系列潜在能力。生理的快速成长,会促使孩子在青春期枷锁灵性。
在人的青春期,超然的觉醒如惊涛巨浪般汹涌而来,带来个体对超然体验的进一步渴求,相应的体验能力也与日俱进。青少年渴盼与他人、与世界上的事物建立超然连结,拥有作为宇宙的一部分的感受。来自身体内部的驱动力让青少年蠢蠢欲动,难以遏止。
人的青春期的内在精神驱动,与其他生理能力并行发展,超然与灵性与个体智商、人际关系态度、抑郁与焦虑风险伴生。
具有遗传性的灵性特质,在人的青春期迅速发育成长,带给他们持续增长的“觉知”能力,让他们愈来愈明白和渴望自己的灵性。
青春期开始后的十年,是灵性由内而外激增的主要阶段。从青春期早期到成年初期,人会经历激烈的内在觉醒、心智提升与灵性增长。
灵性的核心,离不开与更高层次的力量建立联系、灵性实践、深刻的超然经历、付诸行动等要素。灵性的觉醒,与青少年身体成熟、做好迈向成年生活的准备同步出现。
世界上所有国家的青少年,都有过深刻的灵性体验。超然体验能力在青春期出现激增,是全世界青少年灵性发展的必要步骤。世界各地的青少年,进入青春期,都在经历奇妙而重大的灵性进程。
比较悲哀的是,很少有人跟青少年讨论灵性体验,包括他们最爱的人,都不曾询问或评论过他们的感受,都不曾与他们讨论灵性发展的问题,鼓励他们描述自己内心的变化。
假若青少年有很多机会谈论自己的精神和宗教生活,参与灵性相关的活动的愿望会大幅增长。假若在青春期,青少年没有得到灵性觉醒的支持和引导,任其自生自灭,付出的代价往往非常沉重。
我们已经看到,有一些青少年在滥用导致或防止成年人抑郁症的物品。
抑郁产生在青少年的生命中,反而还被误认为“教育不够” ,于是家庭和社会舆论“严加管教” ,使青少年苦恼不堪,导致更大的问题。
概而言之,灵性包涵了多种形式的关系:人与高层力量的超然联系,人与他人基于无条件的爱、宽容、快乐与同情的灵性关系,人对超然自我或高层自我的觉知和洞察,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和使着伟大人感到“温暖”的能力。
有知识的人不等于灵性的人,某些有知识的人可能冷冰冰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生活在孤独中,灵性的人,具有魅力风情,生活在为别人带来愉悦而自我也在享受的人生中。
实际上,在人的生活中,某些最普遍的痛苦形式,是灵性挣扎或丧失的外在表现。
因此,支持孩子的灵性发展,是家长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灵性培育,的确能够获得回报。把孩子培养成精神强盛、灵性充盈的个体,会使其受益终生,会使家庭和后代受益无穷。
青春期的灵性激增,到什么时候会减缓,到什么时候会停止?
实验研究显示,人的灵性激增会从青春期延续到成年。我们要做的,是在孩子的儿童、少年期到青春期,呵护他的灵性的成长,呼应他的灵性的成长,支持他的灵性的成长,那么,将来才能收获他的灵性的果实。
21 孩子是成年人的灵性向导
孩子们是天生的博物学家,他们为大自然着迷,喜欢和巨大的树木和小小的毛毛虫,天生万物仿佛都是他们的家人。
是的,人类天生具有博物的好奇心和爱护众生的灵性。具有天生灵性的孩子,从小就能与他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在成年人无暇顾及他们时,他们与动物、树木等周边的生物建立亲密的关系,且乐在其中。
我们可以从他们对自然界的核心要素的反应,看出这种“人、物”联系的本质。季节更替、春华秋实、生死更迭、大地复苏、秋风落叶,这些都吸引着孩子,使他们从中与大自然的精神交融。
现在名叫雷欧、巴黎雷欧的青年,小时候名叫任由之,任由之幼年时,想象中和生活里,全是动物和植物,几乎所有的假日和闲暇时光都在洛河上下游约十五公里的河道两畔度过,那时候的洛河没有人、工的堤坝,还算是一条野生的河流,除了水流被工业废液污染之外,两岸的植被还是不错的。《动物世界》是雷打不动的必看节目。还有就是夜晚听爸爸讲“树熊”的故事。任由之给“他的树熊”取名“阿唔” 。父子俩想整电视连续剧一样,每晚整三集,后来不行,得整六集,又膨胀到每晚非得演绎九集不可。
孩子已经大概知道人和动物是由植物养着的,吃植物。动物当然也吃动物,被吃的动物可能也是吃动物的,但是这段生物链条最终的食物仍然是植物。大的植物还提供荫蔽,荫蔽人和动物,像母鸡翅膀之于小鸡崽子。孩子推论:没有了动物,也许还会有植物,但没有了植物,就不会有动物了,包括人,这种动物。于是,任由之小朋友说:“如果没有树,哪还有在森林里迷了路,哪还能到灰狼和狗熊家里做客?”
任由之是个游戏大王。通过他自己的记述看看他感兴趣的游戏吧。
“好了,开始游戏。游戏从边远的小村落开始,一进入游戏,就会发现乱纷纷的许多人,哪一个是自己啊?告诉你,就是屏幕中间赤身裸体的那个。
“当然你也并不是一无所有,至少还有一件布衣,一把木剑和一支蜡烛。按下F9键打开包裹栏,就可以看见自己仅有的一点家当了。再按F10键打开角色属性栏,从包裹栏中把衣服拖到属性栏中角色的身上,就穿上衣服了。
“同样,把木剑拖到角色的右手上面,就可以看到我们的英雄身着布衣,手持木剑站在村子中央。怎么,觉得没有一点英雄的味道?
“现在应该干什么呢?当务之急就是弄点钱来养活自己。注意: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这时候你还只有1级,自不量力就很容易出师未捷身先死。所以,就先和身边的家畜家禽较量一下吧。家畜家禽有鹿、鸡等,把它们杀死以后,可以从它们的尸体上取得“肉” ,有了肉就可以拿到屠夫那里去卖,这就是最初的经济来源。
“等有了一些闲钱之后,我们的英雄们也至少有两三级了,这时候就可以去村子里的药店,买些金创药。带上这些药,就可以走出村子,和森林里的一些野兽大战一番。受伤了就喝药——鼠标双击药瓶就可以了。药消耗完了就回村子补给。这样练到5级,就可以扔掉木剑了。
“到铁匠铺买一把青铜剑吧,这时我们的英雄就初露锋芒了。继续“杀戮”, 直到7级,就可以学习每一种职业的初级技能了。
“武士是基本剑术,法师要学火球术,道士嘛,就是治愈术。学习这些技能,要先到书店买这些技能书,买到了书以后,鼠标双击就可以开始练习了。
“如果你是魔法师或者道士,我建议你尽快将你学到的本领设置好快捷键,以方便在战斗中的操作,武士则不必担心,不需要设置什么快捷键。
“学会了以上技能,就可以到地下迷宫奋战了。最适合的是骷髅洞——半兽人古墓,坐标是:比奇省147:33,到这里就会发现山崖上有一个洞——窑洞?
“进去,就是骷髅洞了。第一次到,感觉很阴森吧?来之前一定要先做好准备,药品备足,武器修好——持久力低了武器会坏的。
“进入之后,打开地图,就可以闯荡这个神秘古墓了。骷髅洞有三层之多,现在的级别最好乖乖地呆在第一层,否则就又身不由己了。
“等到艰苦的日子过去,到了10级,买了短剑以后,估计杀家畜家禽卖肉的钱就所剩无几了,坚持一下,到了11级,就可以去铁匠铺买一把鹤嘴锄到废弃矿洞去挖矿了。
“到了比齐边缘的矿洞——僵尸洞,拿起鹤嘴锄,点一下矿,就可以开始挖了,挖出之后去卖给铁匠铺的铁匠,这样,温饱问题就又解决了……”
除了博物特性的游戏,任由之也思考实际的博物问题。
“某地有10000公顷天然林,对这片森林如何处理,有以下三种意见:一,禁止砍伐,全部保护起来。二,全部砍伐,以满足经济和生活需要。三,把10000公顷划为平均十片,每年砍伐一片,砍伐后随即补种树苗,十年使其成材。
“这个题目的正确答案是什么?我问爸爸。
“爸爸看第二个意见是不对的,在第一和第三个意见之间犹豫。
“我对爸爸说:‘第三个意见是正确的。可是我觉得还是有问题。’
“为什么?他想听我说一说。
“我阐述了一番我的道理:虽然砍伐后立即补种,对环境没有多大影响,但是破坏了生物多样性,损失更大。因为天然林是多种动植物的生息地,林中的动植物五花八门,类别不一,年龄不一,遵循着千百年来形成的链条关系。天然林遭到砍伐,人类没有办法使其再生。人工林呢,树木种类单一,排列有序,动物无法生存,这不加快了物种灭绝的速度了吗!如果确实要用木材,找个地方种植一些速生材,不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吗?
“爸爸听了说:‘有道理。而且你这个生态捍卫者还有自己的观点。’
“爸爸进一步肯定说:‘思路清晰,论述严密。最后还开出了确实要用木材的药方,很好。两个要点再加以突出,就更好了:一,天然林贵在天然,人工无法替代。二,每年砍伐百分之十,则十年后天然林不复存在,是不可估量的生态损失。’”
且不论任由之小朋友的思考和理论正确与否,小童年对植物的情感已经很是可贵了。
动物,是任由之的最爱,幻想中的恐龙不用说了,南阳报社的朋友来访,热情地请教当地西峡县发现恐龙化石和恐龙蛋化石的情形。大象,小朋友最喜欢,任由之关于大象还有自己的小思考呢。
“有人说大象这种动物能够准确估计自己的死期,会根据记忆走到传说中的象冢,并在那里死去。
“对于这个观点,和爸爸讨论之后,我们提出异议:
“‘象冢’并不是一个科学的说法。其一,它本身不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其二,未曾有人到过象冢,目睹过那象牙成堆的壮观场面,人人都在传说别人的话。
“大象在临死前只不过是到了它活动领地中最为偏僻的地方,来躲避外界的干扰,直到死亡。如果在某一带地方活动的大象都走到那个偏僻的地方死亡,那儿就成了一个自然的大象死亡地,而实际上,它们也许并不死亡在同一个偏僻的地方。”
具身教育学告诉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与植物、动物、小昆虫友好相处。如果你能这样说话:“鸭子对你很感兴趣,他想知道你在干什么。”支持孩子以各种方式与大自然合而为一,比如和动物说话,直接与动物交流,结果会非常不同。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神经科学家,她与鸟类相处得非常自在,神经系统能与鸟类产生共鸣,几乎达到了“共情”的境界。
塞萨尔·米兰是“狗语者” ,他怎样以狗的方式思考?最早的“马语者” 蒙蒂·罗伯茨,又怎样以马的方式思考呢?答案是“共情” 。
在自我觉知的情况下,人能够感知别人的感受。同样,如果掌握了动物的脾性,最好又掌握了动物的语言,你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训练一只狗或一匹马,无须使用鞭子,更无须虐待它们。
儿童对动物有深刻的认同感,不仅是它们的保护者,更是灵魂相通的好朋友。
动物有的特质,人类也具备,凶暴、恐惧、脆弱等,儿童会从动物身上找到情绪共通之处,以及在他和动物之间传递或微小或强大的能量。
这些都属于灵性范畴的问题:认识自己,理解我们在世界万事万物中的位置,理解我们的情绪和存在方式。通过鼓励,寻觅到灵性表达的出口,为孩子未来的灵性发展创造可能性。
当孩子舔你的手,说“我是一只猫”时,他不只是模仿,他正试图体验猫的生活,发现自己与猫的相似性,就像他穿上妈妈的衣服,发现自己与妈妈相似一样。
幼儿在学动物叫的时候会感到高兴。一只小鸡吱吱叫,或一只小羊咩咩叫,他们并非旁观者,而是动物活动的参与者。人类和动物的亲近源于自然,表现在儿童身上。在灵性的神秘指引下,在他们能够安全地全方位地探索动物拥有的情感,成为动物的真正的朋友、知音。
在人类的童年时期,人类与环境和动物的相处共生的和谐情景,在今天的儿童、少年的身上折射了出来。人类童年时期的淳朴、坚强等性情,都在可贵的灵性生活中蕴藏着。
如果我们成年人能蹲下身子,认真地倾听孩子的话,我们会发现重大的灵性问题。当我们成年人愿意跟随孩子到新的地方,观看,聊天,比如孩子感兴趣的墓园,被风雨毁坏的某些废弃庭院……我们会发现,世界比我们已经认识的更加广阔,更加充满神奇的活力。
有的孩子会问:“为什么人们不相信奇迹?”
这只不过是孩子提出的宏大精神问题中的一个小疑问,但却能为成年人打开新的探索之门,打开亲子之间心灵的、灵性的对话。
孩子生来便是完整的,孩子的灵性完美无缺。从童年到青春期,天生的灵性与认知、情感、社交、道德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融合成长,每个发展阶段,天生灵性都因社会物质文化的影响而存在“排挤”和“减弱”的风险,现在我们明白了道理,可以为孩子的灵性创造发展和繁盛的空间,抚育出强大的灵魂。
孩子是成年人的灵性向导,但成年人并不被动,分辨得出孩子的灵性冲动,可以鼓励他们,辅助他们健康发展,如果成年人愿意,也能帮助自己。
对于孩子的灵性,成年人不是旁观者,无反应或被动地做出反应,因为我们爱他们,“爱”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敬畏,所以要创造出帮助儿童、少年兴盛发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