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成人》第二章 道家哲学和自然哲学
第二章 道家哲学和自然哲学
博物学带给整个人类思想的宝贵启示,是美好的智慧的记忆,也是面向未来,更新、改善人们的世界观所必须的。因为,以这些的角度来看,不是所有的科学技术人都有智慧,有的还可能是有智障的。
生命科学已经将目光投向到分子级,但如果眼睛仅盯着基因的双螺旋结构,人类可能根本看不到更为丰富宏大的生命演化。跳不出电子显微镜的量级限制,无法在整体和宏观上感受生命的绽放和运行,或许无法感知未来的生命方向。
6 庙堂推崇与乡野生长
我们在前面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一再指出其“人伦”特色,人间特色,人际关系特色,其实指的是所谓的“主流文化” ,即被统治者包装、推行并要千人万民尊崇的意识形态,而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场合中,还有无比珍贵的清流。
统治阶层的智力当然不可小觑。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级别统治者就知道以什么东西为文化扶持对象。
鲁国教师孔丘对文化建设最是倾情尽心,他招收了几十个学生,每天教导他们“做人” ,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保持自己的社会身份,依照等级、宗法、伦常说话行事,不要僭越,不要妄想。教学方法则是不厌其烦地朗读和背诵此类内容的儒家知识读本。
孔丘是个优秀教师,聚徒讲学,讲儒家的“等级制度不可改变” ,收钱或者收肉干为学费,只要交得起束脩——十条腊肉干,就可以入班。
孔老师的教学班,是在对人的头脑进行说教,通俗地说是“洗脑” ,高雅地说是“头脑教育” ,尊重应该尊重的人,亲近应该亲近的人,君臣之间、贵族之间、贵族与平民之间,都要摆正尊卑关系,等级和秩序关系,各安其位,百官做顺臣,百姓做顺民,任何人都遵守这种原则所确定的礼制,不超越自己的地位等级,这样,保障社会和国家长治久安。
孔老师这种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不是受教育者本身,而是教育者也就是统治者需要的。不要认为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原则无视个体、抹煞自我、蹂躏人性,他是在“为社会好” ,“为国家好” ,为统治者建立的社会模式长治久安。
孔丘的儒家教育,特别适用于“求稳怕乱”的族群,特别适用于热爱“既定秩序”的族群。
显然,孔老师办的是“等级教育”学校。
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形态中,人们无法投入高昂的成本接受这种内容简略、学法重复的“跪族”教育,所以“孔家班”前前后后所有的学生合起来也不过几十个人。有的竟然学丢了谋生煳口的本事,譬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 ,整日挣扎在饿死的边缘。
在同一时期的鲁国,有个少正卯,也开办了个教学点。“少正”是副乡长,比孔丘有身份,他的名字叫“卯” 。
少正卯教授“稼穑”和“纵横”——农田耕作的知识和市场谋生的本领,开班伊始即人头攒动,远来求学者络绎满途,连孔丘班上的学员都跑到少正卯那里听课了。
学生大迁徙的情况发生的次数很多,历史记载说“三虚三盈” ,“三”是概指,多次的意思。孔老师那里多次教室都空了,少正先生这里多次满员得坐不下。
稼穑,耕耘和种庄稼。在农耕社会,操作土地和农作物使其升值,是谋生之途,发展之道,是个人实业,是人生和家庭幸福的支撑与保障。而且,少正卯搞了实验基地,带着学员们到“小田”或“大田”去,进行实验教授、体验学习、具身教育。
天气好的时候,大导师领着大家到农田去,如果天气不好,雨雪风霜,不能出门,下不了田,少正卯就在大茅寮中指导学员们互结对子,研讨学习“纵横之术” ,操练纵横交易的本领。
纵横之术是外事知识,交往技巧,类似于今天的商业“成功学”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去,纵横社会之中,如何快速成功?技巧和手段是什么,怎么实际操作?人们交了学费就想收获,念书就是为了优化人生,攫取大财,少正卯就带着学员们研讨这些。
孔老师的班,以死记硬背为主,课程进展艰难,整体教学质量一直上不去。少正卯的教学方法,比孔丘那种“克己复礼为仁焉”的捏着鼻子灌高级得多,学员们喜闻乐用,效果大好,声誉高远。
稼穑之法,是从耕耘土地开始,到选择农作物的种籽,育种,移栽,浇水,施肥,除草,整枝打杈,收割,一连串的基本技术,学到手就能承包田块,获得收益。
“纵横之术”是思维训练,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的综合训练,是世间万事万物发展与联系的思辨学术,人际与外交课程。在春秋战国列侯遍地的时代形势下,对谋取官场发展特别实用。
学好了稼穑,基本温饱没有问题了,若再拿到了纵横学的学位证书,到官府甚至王廷就业,荣华富贵当然就不在话下了。
可见,少正卯的以“稼穑之法”和“纵横之术”为主要课程的教学活动,是以“人”为主体的优质具身教育的内容。
人们一做比较便看出,孔丘的文化班是奴才培训中心,少正卯的研究生院立足于个体的培养,是人生成长的加油站,契合人们的朴素判断和真实追求,大家自然知道该到哪里去求教了。
孔氏班里多次人走室空,只有颜回一个人没有去,少正班上总是蜂拥若堵,少正卯因此成为“闻人”——出名的人。
仇恨的种子渐渐地在孔老师心里生根发芽。孔老师当然是“向心”于统治者的,他的私立小学散伙之后,公元前496年,鲁君定公十四年,鲁定公擢拔孔丘为大司寇,小邦公安部部长。孔部长心火难熄,一上任便疯狂报复,就职第七日就“诛少正卯于东观” ,且暴尸三日。
孔丘把少正卯杀死在宫城的东阙之下,不准亲人和学生们收尸安葬。
连孔丘的弟子都不明白这场报复的意义,学生子贡忍不住向孔丘提出自己的疑问,孔丘回答说:“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
有五种罪该死,偷盗还不算在内:一是内心通达明白却理直气壮,二是行为邪僻而顽固不改,三是言论虚妄却有理有据,四是知识庞杂而专攻异端,五是赞同“负能量”言行还为之修饰润色。
这五种所谓“死罪” ,难以进行司法诠释,完全是弹性说法,是方便“口含天宪”的统治者行使生杀大权的。在鲁国国君的支持下,这样的“橡皮筋法律”大行其道,少正卯和他的具身教育生生地被戕杀了。
少正卯的杀身之祸,追根求源,在于他对统治者所倡导的奴化教育的反对,对以“稼穑”和“纵横”为培养重点的优质具身教育的探索和实施。
表面上看,孔丘报了少正卯抢走生源之仇,深入探讨个中本质,乃是当时为统治者所重所用的所谓洗脑教育在失败后的猖狂反扑。
少正卯被杀后,教育一度被统一到官家所规范的儒学小路上。非常少量的儒学内容,被官家一代代一辈辈地有意“放大” ,如同蒸馒头,做面包,终至于外焦里嫩,入口即化。
孔丘诛少正卯,是这个民族历史上劣质文化战胜优质文化的滥觞。此后,络绎不绝,蔚成大观。
儒家文化登庙入堂,被奉为圭臬,其他文化,虽也生长得各式各样,哪怕再好的质地,但因在野在乡在山川在草莽,分量总是令人遗憾。
现在,需要认识历史文化中可贵的清流了,它就是比儒家人伦文化渊源更加深邃的“道家”文化。如果说儒家文化是“在人间”的文化,那么道家文化是“在世上”的文化,是超越人伦的更加宽阔的自然体验的文化,优秀的文化。
古代先贤老子和庄子的学说,渗透着中国古典文化中关于“人”和“物”的关系的哲思,任见先生在另外的书籍中,做过深入的诠释。
神、仙、灵,是三级境界,神,上神,先天和自然之神,是迺遒(Nature)和道的化身;仙,仙真,修炼得道者;灵,生灵,人及万物中高于本原的意识存在。
具身性,肉身性,是我们在诠释具身教育学的内涵时不断指出的重要元素。
考察孔丘和少正卯的教学区别,可以清楚地看到,儒学教化知识是“他性”的,“离身”的,是“教给人” ,让人照着做的,而少正卯的教学是“参与”的,“体验”的,领着人耕作,让人自己参与,组织人研讨,已经是具身教育的模式了。
7 历史文化中可贵的清流
在华夏文化中,自西周时期起,就有了“雅”、“颂”情结,长久以来,这种情结与史俱在、与时俱进。
放眼望去,古来及今,“雅”、“颂”到发癫、发痴、发痧、发麻的也不在少数。譬如华文文化中的宝贝“文以载道” ,就是奇葩之一。
奇葩在哪里?“载道”的这个“道” ,并非道家的“道” ,这也还罢了,所载连自己的“道”往往也不是。是什么呢?是官家的“道” ,庙堂的“道” 。
在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由于“载道”不慎而翻船者太多了,其中有一大半是被伟大的皇帝直接或间接地干掉的,有的没载好,翻了船,有的被误判误决,丢了性命,还没有算上株连的,三族,九族……
这个没办法,庙堂情结左右着人群,甚至左右着那些比较智慧的脑袋,譬如鲁国的优秀小学教师孔丘,到了“惶惶然如丧家之犬”的地步也不改悔。
庙堂推崇的,推行的,是等级,是规矩,为庙堂服务的人,将之包装成“境界” 、“特色” ,弥散,浓化,浓化,弥散,渐而成为整个文化的虚妄共识,庙堂取向成了整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宋江一干人啸聚水泊,高唱自由,其所处的“绿林” ,对于庙堂,比之乡野更加“痛快” ,可是,宋江们却不住地为之痛苦,竖起了“替天行道”大旗才吃得下肉、喝得下酒了。
“载道”与“正名”异曲同工。最后,通过妓女路线受招安,终于“正名” ,走向庙堂,全体死翘翘。
深层原因,在于庙堂华丽外衣之下掩盖着的的“凶”和“恶” 。
而“迺遒”与道,无关宗法等级,普适万物,其根本,是“慈”和“善” 。
对生命的看法,决定一个人的慈善观。上神以慈爱万物为发轫和归宿,慈爱是万善之根本,人欲积德累功,不独爱人,兼当爱物,物虽至微,亦系生命。慈悲仁爱也是道家的人生观:今世美好,本世美好;本生珍贵,人生珍贵。“兼善” 、“贵生” ,潜意修为,追求愉悦,成仙成真,得享长生。而“长生”是上神对“万灵”最为美好的爱意。
上神的晓谕是:生命尊贵。无论是天地间的人,自然界的禽兽鱼虫,但凡有生命的万物,皆为“大道至德”之所显现。正由于此,贵生是“至道” 、“至德”之一。
上神的佑护和指引是,凡对生命有利的事情都应去做,对于生命有害的事情都应制止。就是弃除私念,长养万物,平等和顺,善待万物。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深处,潜藏着相关的秘密。
汉字“道”左边、下边的“走之”偏旁,起初的写法是三撇加一个“止”字。三撇的意思是很多,“止”字是人的腿脚,人的脚印,是前进的意思,也有阻力的意思。其本意是行径、行为和阻力。乍行乍止,攀阶而上;走走停停,像在攀登阶梯。
“道”字右半部,是一个“首”字。“首”字和“页”字都是人的“头”的表形,上面的“八”字是两个小箭头,强调“头”的优先、首要。如果“八”在下面,就是“页”字,强调的是脸部,“面”部。
“道”跟“走”的关系,跟“身”的关系,就是我们所谓的“具身性”和“体验性” ,道跟人的“头”的关系,就是人的行为、体验促成的与头脑、与灵性的关系。人生像在夜路上前行,足部的运动和远方、高处灯火的照耀以及自我头脑的判断、引领,合起来,就是“道” 。
德,原初的意思是“一” 。惟初太极,其立于“一” ,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一”字的一“划” ,开天,辟地,显太极、生阴阳、分天壤、化万物。
“德”字左边的三个笔画是人的股、胫、足,也就是人的大腿、小腿和脚,象征步伐、行为。这个偏旁,在所有的汉字里,都与步伐、行为相关。
“德”字的左偏旁是人的行为构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活的时间和空间,不妨简单称作“时空” 。
“德”字的右半部分是“十目一心”的组合。“一” ,中心,显太极、生阴阳、分天壤、化万物的“一” 。“十”字是一分再一分,西东北南,再加上立体的上下,为“十方世界” ,乃是完整、具足、全方位的意思。“十”也是个圆满之数,俗谓“十全十美” ,取意即圆满也。
“德”字中的“十”“目”合起来也是“十方之目”——上神和众神的眼睛。常说“人在做天在看” ,这里的“天” ,即是上神的俯察,众神的监督。
“一”之下的“心” ,是地上的人心,世界上的人心。
人心,肉眼是看不见的,俗众是看不见的。众人许愿,就是心知和神知,自己清楚,上神清楚。上神俯察,众神监督,世间一切,了无遗漏。换言之,“天”在洞察人的一切,尤其是“心” 。
由此可知,“德” ,即人的心念符合上神的美好旨意,遵循迺遒和道的基本属性。
“道”是“德”的内核,“德”是“道”的表征。
上神布“大道” ,行“大德” ,仙真尊“道” ,建“德” ,世人具“德”者,体现在生命中,就是真诚品性,善良行为。自古及今,所谓“积德” ,所谓“福报” ,含意正在于此。
真士,高士,大德、高德,受到上神和众神的眷顾,受到上神和众神的启示,受到上神和众神的指引,受到上神和众神的佑护,从而受到众人尊敬。
在汉语言里,还有“缺德” 、“损德”的说法,指的违拗上神,执意逆行,甚至欺道妄为,历忧涉患。
可想而知,在具身教育学中,指的是违背大自然的规律,不但行为和体验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还会受到伤害,经历惩罚,收获教训。
华夏历史中最早的道师老子,著有《老子》一文,同《庄子》 、《论语》 、《孟子》等一样被经典化,老子和庄子,是备受景仰的古代智者。
生活中的很多语词,“有无相生” 、“祸福相倚” 、“和光同尘” 、“根深柢固” 、“少私寡欲” 、“ 自知之明” 、“大巧若拙” 、“ 大器晚成” 、“无为而治” 、“功成身退” 、“出生入死” 、“天长地久” 、“天网恢恢”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都是从《老子》里来的。
语言承载思想。随着世事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老子》的词汇如同其思想一样,常释常新。
据传,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古者,称师为子。”古人称呼老师,“庄子” 、“孔子” 、“孟子” ,就是他们的姓氏加上“先生”二字。那么,老子为何不被称作“李子”呢?“老子”是个尊称。享年高、德行高的道师就是“老先生” ,“老先生”的话语是最有道理的。
老子以当时学术名流的身份出任周朝“守藏史”——宫廷图书馆馆长。但周朝的宫廷曾经一度崩坏,老子无奈,骑一青牛,走入西域。路经函谷,关令尹喜盛情款待,再三挽留,老子遂为《老子》 ,“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函谷关馆长尹喜执意请求老子做一文章留下,于是有了《老子》 。
《老子》“著书上下篇” ,分上下两篇。上篇三十七章,称为《道经》 ,下篇四十四章,称为《德经》 ,合起来叫做《道德经》 ,或谓《道德真经》 。
迺遒,在《老子》的书中,就是“道” 。
老子反复言“道” ,《老子》章章说“道” 。 八十一章,出现“道”的次数有七十三次。可见《老子》的中心论旨了。
《老子》的中心论旨,是“道” ,亦即迺遒。他说,玄妙的“道” ,不耳闻,不目见,出乎现世,高于现世。不可以讲述,也不可以论说,可以讲述、论说的,不是真正的“道” 。
老子描述“道”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形容“道”, 曰“混成” ,曰“惚恍” ,曰“窈冥” 。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 ,作为事物,是恍惚的。其中似乎有模样 ,又似乎有实在的东西,其中有本质的东西,深远不清的状态,其中是有核心的,核心不可描述,不可形容,却是真正的,实有的。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惚恍” ,“窈冥” ,“玄之又玄” ,这是老子形容的“道” 。混沌不明,深远莫辨,玄妙而又玄妙,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象的物象,便是所谓的“道” 。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道” ,看上去是没有色彩的,故而叫做“夷” ;听起来是没有声音的,所以称为“希” ;触摸则是没有形状的,是“微” 。“夷” 、“希” 、“微” ,三位一体,似实而虚,说无却有。这就是“惚兮恍兮” ,“恍兮惚兮” 。
可是,“惚兮恍兮” ,“恍兮惚兮”之中,有“物” ,有“精” ,有“信” 。为什么这样讲呢?“道”是“无” ,“道”为“有”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同出而异,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 ,既不可道,又不可名,既无声色,又无形象,也就是任见所称的“迺遒” ,化成天地,孕育万物,既成其“身” ,又注其“灵” 。
“无”“有”之谓,一体两面。“有”“无”异名,同在于“道”。
《老子》又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 ,迺遒,天地的根本,万物的源头,起于“无” ,生成“有” 。
而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自然万物,沧海桑田,千变万化,眼花缭乱。但是,“变”中有“常” ,“乱”中有理。其“常理”者,道也。主管万事万物变化的就是“道”——大自然的运行规律,万物的运行规律,得“道”则昌,失“道”则亡,说的就是,顺应规律就昌盛繁茂,违拗规律就消散灭亡。
庄子,庄周祖师,是一位真正的思辨哲学家。
有个古代小品《鱼之乐》 ,就是庄子领衔主演的。庄子和另一个读书人惠施在汴河的小桥看河水。庄子说:“看,小鱼们出游从容,多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反诘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快乐。而你也不是鱼,那你肯定不知道鱼的快乐。”脸红耳赤地讨论,引得路人驻足静听,继而传为妙谈。
惠施还曾讥讽庄子的“大才无用” :“我得到了一个大葫芦籽,把他种下去,结果葫芦长成了精,大得像个游泳池,能装五石东西。可是怎么使用它呢?没用啊!切成瓢吧,这么大的瓢,哪有更大的缸啊。”庄子说:“瞧瞧瞧,说你笨,你不承认。你把它做成一艘私家游艇,装修装修,浮于江湖,到处玩乐,何等畅快也乎哉!看来,你的心性,还没有修炼到位啊!”
庄子的主要论点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天地与我是同存的,万物与我是同一的。
然而,“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既然是一体,为什么会有天地人我万物之不同的认识存在呢?既然是一个一个有差别的个体,又怎会没有天地人我万物之不同的认识存在呢?
庄子的“一”是万物的混称,也是不同的个体,它们都统一在一个既变幻又不变的东西中,那个东西就是“道” 。
“道”正是需要体验和认知的自然、世界的规律性学问。
儒家忌讳“不吉”与“不利” ,孔丘的学生季路请教如何对待鬼神,孔丘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你侍奉人还没学好,怎么能侍奉鬼神呢?又请教人死后的魂灵之事,孔丘说:“不知生,焉知死?”你连怎么活着都不清楚,还去学习什么死后的知识啊?
与活的人比起来,鬼神是“不吉”与“不利”的,跟存活比起来,死亡是“不吉”与“不利”的,儒家忌讳这些“消极”玩意,认为避而不谈它就会消失,或者推迟了。
以死为界,崇阳抑阴,只管当下,不管死后,仅有此间,没有彼岸,所以属于“半边”思维,“半边”学问,难怪外国的思想家说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世界和万物不是客观的,而是涂上精神伦理色彩的,即戴着有色眼镜看到的幻像。
秉持“齐物”观念的庄周大不相同,他认为死亡是生存的延续,是生命存在的另一种形式。
庄子之妻因病医治无效时朋友们来吊唁,见庄子盘腿坐地,鼓盆而歌,就责问他:“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分、太不近人情了吗?”
庄子说:“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会不感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
朋友们仍然不平,质问道:“你所谓生死之理,又当如何?”
庄子说:“察其生命之始,而本无生;不仅无生也,而本无形;不仅无形也,而本无气。阴阳交杂在冥茫之间,变而有气,气又变而有形,形又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为死。故人之生死变化,犹如春夏秋冬四时交替也。”所以,她虽死了,人仍安然睡在天地巨室之中,而我竟还悲哀地随而哭之,自以为是不通达命运的安排,故止哀而歌了。
朋友们说:“理虽如此,然情何以堪呀?”
庄子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托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子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生者,假借也;假借它而成为生命的东西,不过是尘垢。死生犹如昼夜交替,故生不足喜,死不足悲。”
死生都是一气所化,人情不了解此理,故有悲乐之心生。既明其中道理,以理化情,有什么不堪忍受的呢?况且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易人也。
转眼又去数年,也到了庄子大限之日。弟子高足“长进”了,侍立榻前,泣语道:“伟哉造化!又将把您变成什么呢?将送您到何处去呢?”
庄子道:“父母于子,令去东西南北,子唯命是从。阴阳于人,不啻于父母。它要我死而我不听,我则是忤逆不顺之人也,有什么可责怪它的呢?夫大地载我以形,劳我以生,逸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待吾生者,亦同样善待我死也。弟子该为我高兴才是。”
弟子高足听了,仍然情不能禁,呜咽有声。
庄子笑道:“你不是不明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死生为伴,通天一气,你又何必悲伤?”
学生说:“生死之理,弟子何尝不明。只是我跟随您至今,受益匪浅,弟子却无以为报。想先生贫困一世,死后竟没有棺椁,也没有什么陪葬。弟子所悲者,即为此也。”
庄子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璧,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
“唉!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嘛。”
庄子平静地笑道:“放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埋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蝼蚁、老鼠,何必这样偏心呢?”
这就是哲学家的智慧、美妙的胸怀。
大哉庄子,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虚静而放诞,达观亦狡黠。无仁义而自修,无功名而自治,不导引而自寿,不刻意而自高。古之魅力真人,淡然神明,非庄周而其谁也。
道家的“万物齐同”说,被收入各种早期道家文献,但是实际上“万物齐同”作为一个哲学命题,讨论起来非常困难,常常只有思想家们在神秘主义的帮助下才能够达成某种结果。
在道家哲学中,世界由“二元”构成,即 “万物”和“道” 。“万物”具有万相,“道”却是惟一的。其“混元”做法否认了“优劣”和“价值” ,否认了“是”与“非” ,否认了“可”与“不可” ,最后竟然连“彼”和“此”都没有了。
因此可以说,“万物齐同”说,只是对特殊人群打开的,对于普通的凡俗的人则是闭结的。
《庄子·大宗师》就说:“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是“圣人”所拥有的。《庄子·秋水》说:“……是故大人之行……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闻曰:‘道人不闻,圣德不德,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也说是“道人” 、“至德” 、“大人”所拥有的。
荀况对庄周不以为然,在《荀子·解蔽》中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老庄被“天”控制了,他对人的事情没有理解。荀况是赞赏孔丘的,是赞赏孔丘的那些人伦学问的。荀子不仅认为庄子将“天”和“人”分开对待,而且是重视“天”而轻视“人”的。
问题在于,道家的“天”指的是什么,“人” 指的是什么,如何定义和划线?
譬如子女对于父母的孝敬,在道家的“无为”观中是作为“人为”的事情被否定,还是在“自然观”中作为“天”和“道”被肯定?
早期道家思想确实有重“天”重“物”轻“人”轻“为”的成分,但在后期发展的观念中,天人关系就复杂化了。
再譬如人的生活,作为一个人,无论谁都在满足自己的衣食住行等欲望,没有这些满足是不能生存的,可是道家怎样理解这个欲望呢?
一般来说,道家认为,满足普通的或普通水平以下的欲望,是可以划在“天”“道”的一侧被肯定的,如果超过了基本生活所需进入奢侈、浪费,就作为“人”“为”而被否定。
人在世界上的行为当然是无所谓“止境”的,感觉、知识、学问、技术、生产、战争、政治、伦理……均是“弹性”的,道家在“人物关系”上的观点,并非单纯地对立,而是相互渗透错综复杂,有其价值判断、事实判断和情感判断。
道教思想对“人”这个存在,人与宇宙的关系,是非常有价值的。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的发展和运动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无论是宏观和微观,都体现着周期性及自然回合。而在万事万物之中,人与自然最是密不可分,或可曰:人是宇宙自然之子。
人是宇宙创造的,宇宙间所有的生命个体都是运动着的开放系统,都与大自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和畅通。
在自然界中,每一个生命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沟通所有生命与非生命的无限整体,每一个生命都存在于一个与自然无限交感的同一体中。
人是宇宙的精灵,人缩影宇宙,象征宇宙,并感觉着宇宙。人与宇宙无限交融。
道家最重要的崇拜图腾“太极图” ,就是道家宇宙观的形象展示。
太极图既表示了太阳和月亮运动的消长关系,也包含有宇宙的起源和时间及空间的无限意味。太极既是至大宏观世界的缩影,也是至小微观世界的全息。
天体是个大太极,人体是个小天体,在人体各部位的组织中存在无数个小太极。
人的生命现象是井然有序的,大自然的物质运动也是和谐守恒的,人只有在与生态系统和宇宙环境极度和谐的状态下,才能使意识功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因而传统道教从来不把自然界视为人类战胜的对象。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老子又曰:“天道与人道同,天人相通,精气相贯。”人与自然,同根同源。宇宙天体对人体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
动植物的繁殖和生长过程,皆受太阳活动的调节。新生儿的死亡率和妇女疾病的发生率,与太阳黑子活动强弱正相关。大流感与太阳风暴有关。自公元1729年以来,世界性的大流感都发生在太阳黑子活动期间。
心血管病的复发,很多都由太阳活动造成,与太阳微粒子辐射有关。太阳活动导致地磁的变化对人体分泌具有显著的影响。
当太阳活动强烈时,人类植物神经和交感神经的紧张程度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因而人类的攻击性行为会加剧,判断错误率上升,交通事故增多。
人体的神经系统对地磁的扰动非常敏感,因此太阳活动首先会影响人类的情绪。
人体器官几乎所有的细胞都拥有生物钟,它们都是按照太阳的升降来制造蛋白质,不管作息时间如何打乱,身体中的主要生物钟都会按最初的节奏发挥作用。
人体生物电可形成人体电磁场,在通常情况下,人体磁场与地球磁场处于相互融洽的状态,当太阳发生剧烈活动时,人体电磁场的平衡会被打破,某些机能会发生紊乱,影响人的情绪并导致疾病的发生。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它的引力对地球和地球上的生灵影响最大。
有心脏病的人,在满月和新月时比较痛苦并易发作,而由肺结核引起的出血性死亡也一般发生于满月日前后。
月球影响人的情绪。在满月时,一些人会精神紧张,或易发怒,甚至情绪失常。
人体80%是由液体组成,月球的引力能如同引起海潮汐那样对人体中的液体发生作用。在满月时,人体血气充实,内分泌旺盛,头部和胸部的电位差也增大,故最易激动。在月亏之日,人的内分泌就弱化一些。
美国学者研究后提示说,月球的运动会影响人的出生率。
除太阳、月亮对人体有很大影响外,还有其他天体。据观察,木星或其他星球与地球处于合月时,对人体影响最大。
人的存在和种种样样自然存在,都在证明人是自然之子,人是宇宙的杰作,人类和自然环境、万事万物相谐而生,相伴而存。
道教认为:在整个宇宙环境中,天地本乎阴阳,人身亦是一对阴阳。人生活在天地自然环境的包围之中,必然要受到天地自然变化的影响。
道家还有重要的实践意识,其标志是“修真”或曰“修道” ,到山中去,过一种动静和谐的自然生活、博物生活,达到“真我”与万物偕同的美好境界。
道教文化之所以成为具身教育学的营养,正在于其内涵是自然的,爱物的,贵生的,惜命的,追求长生不老的。
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道教文化,丰富而充满意蕴,不愧为一脉可贵的清流,其“人”与“物”的关系说,作为具身教育学的思想渊源之一,也是当之无愧的。
8 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之根
关于具身教育学,除了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道家观念,还有更重要的背景更为广远的国际哲学思想之源。
关于宇宙万物和万物之间关系的必然性或规律性的知识,自然首推古希腊的哲学思想。自公元前六世纪起,到公元六世纪,希腊哲学的对象和主题是:自然。
古希腊早期哲学被学界定义为“自然哲学” 。
希腊思想家看待自然不同于神学家那种幻想和想象的方式,而是理性地认知,故而“自然哲学”也被称之为“宇宙论” ,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生成演变过程。
自然哲学在希腊哲学中的地位、分量之重要,以致于在宇宙论衰落之后,自然哲学仍然是希腊哲学的重头戏。如亚里士多德留给人类的著作,有百分之八十是自然哲学方面的内容。
苏格拉底是一个“标志” 。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以自然界为思考对象,苏格拉底把思考的对象转向了社会和人类生活自身。有人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了回来,拉进城邦甚至家庭之中,使哲学开始考察道德、善恶问题。
前苏格拉底时期,自然哲学家在大千世界中探求本原,苏格拉底改弦更张,认为本原不必外求诸宇宙世界,应该求诸人类自身,求诸内归于自我的方向。
自然哲学被苏格拉底改造成了伦理哲学。
前苏格拉底时期的自然哲学主要是本体论,研究主题比较丰富,范围也比较宽泛。世界本源,究极存在等,都有许多哲学家研究。他们反对传统的神秘主义想象,试图重新进行理性的诠释。
万物从何而来?万物各由什么构成?如何解释自然事物的多元性?如何通过数学描述自然?都是他们提出的问题,有的成了后代哲学数学等学科的基本命题。
自然论哲学的代表学派有伊奥尼亚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埃利亚学派,元素学派等。
伊奥尼亚学派又称米利都学派,创始人泰勒斯是爱奥尼亚的米利都人。他的学派通过大胆的思索和猜想,认为一切表面现象的千变万化之中定有一种始终不变的东西。他们摈弃了古老的神话传说,试图用合理的解释代替诗人的想象和神秘的猜测,用人类的理智来面对宇宙万物。
当然,米利都学派的宇宙与万物观,并非源于广泛的细微的科学研究,而是来自聪敏的直观、大胆的思索和巧妙的设想。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及其信徒组成的学派。他们多是自然科学家,毕达哥拉斯尤其在数学和几何学方面造诣高深。所以,他们认为宇宙可以用单独一个主要原理加以说明,就是:数。自然界的万物万事,都是“数”的纵横组合。“美”的本质,就是数量比例上的对称与和谐。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1”是数的基石,万物之母,智慧之始,跟中国道家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相类。“2”是对立和否定的原则,是意见。“3”是万物的形体和样式。“4”是正义,是宇宙创造者的象征。“5”是奇数和偶数,雄性与雌性和结合,也是人的婚姻。“6”是神的生命,是灵魂。“7”是机遇。“8”是和谐,也是爱情和友谊。“9”是理性和强大。“10”包容了一切数目,是完满和美好。
黄金分割、勾股定理、几何、数论、第一个无理数……都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成就,勾股定理的学名就是毕达哥拉斯定理。
埃利亚学派以善辩著称,主张惟静主义的一元论,即世界的本源是一种抽象存在,因此是永恒的,静止的,而人们所见的外在世界则是不真实的。
元素学派拒绝用单一的要素来解释世界,将常见的四种元素“水、火、土、气”归为万事万物的基本的“根” ,认为万事万物都是这些元素由差异比例所构成的。万事万物有生有灭,但这四种“根”是永恒的,不生不灭。
古希腊自然哲学家们的思想,有不清晰不完善的地方,但是没有人能否认他们对人类思想启蒙做出的巨大贡献。
自然哲学,或宇宙论,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的本原——构成万事万物的材料,体现了原生哲学的朴素观念:本原是无定形的。万物从本原中产生出来,生灭变化之后又回归本原。本原变化万物,终归还要回归本原,所以本原是一切,但又什么都不是,没有任何规定性。
当学者们用无定形的“本原”说来解释自然万物的流动和变化的时候,认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些人质问什么是无定形的本原,另一些人则认为本原必须是有规定的,这些人以毕达哥拉斯学派和埃利亚学派为代表。
毕达哥拉斯把数作为万物的本原,尽管“数”还不是一个思想概念,仍有感性的特征,但是与水、火、土、气相比,毕竟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抽象性。
埃利亚学派的中坚人物巴门尼德,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处于时空之中的对象,不同于以前学者所说的“本原”具有感性直观可把握的形体和性质,如可感的物理性质以及可用数字符号和图形象征的数学性质。
巴门尼德认为,“本原”的意义和性质只能是理性思辨和逻辑论辩中所应用的“是者” 。
此后的自然哲学家为了解决巴门尼德提出的难题,采取了多元论的方式,最终形成了当时自然哲学的最高成就,即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人们的认识是从事物中流射出来的原子形成的“影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与心灵而产生的。
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发展到“原子论” ,分家了,分了两个方向,一个进入了数理科学的轨道,一个是既有的“大自然”的方向。
古典哲学开启了对自然的感受认知,也完成对自然的智慧传承,然而,自然哲学由于它的“思考”特性,由于对“本原”的追索,渐渐演化出后来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一系列科学门类,这些学科为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惊喜,成为如今的“显学” 。
自然哲学中的“概物”的成分渐渐弱化,演绎出来的动物学、植物学等准科学门类也缺乏一定的分量,缺乏在人类科学王国的居中地位。
考察自然哲学的变异,会发现人类的主观性改造了自身的认知。
在客观上呢,自从人类进入工业革命,市场经济进一步冲击人类的知识殿堂和社会结构,更改造了人类的科学观、自然观。“有用”和“无用”成了衡量的标准,判定“有用无用”的标准又仅仅在于某个知识体系是否能够产生物质的所谓“价值” 。
实用主义横行,人类与自然打交道的古老认知学问,被边缘化,博物学家执着甚至痴迷于对动物、植物、矿物、生态系统等的观察、描述、分类等行为,被看作“另类” 。
人类已经在纳米领域横行了,已经可以瞬间毁灭一座城市了,已经去火星上旅游且准备移民火星了,传统的博物学不但显得“无用” ,甚至还有些“肤浅”和“幼稚”呢。
传统博物学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添上了“怀旧”意味,带上了一种古典主义情怀,像“乡愁”似的,让进入城市生活的人一代代地怀想,却无能为力。而且,下一代,下下一代,连这些怀想都不会有了,因为他们的记忆中原本就没有。
所以,即便科学现代主义的耀斑不断闪烁,博物学的光辉并未消失,它以一种更为深刻的形式存在,在不断地迎接着科学发展到到某个“极致”时的哲学回归,做着数理科学的“故乡” 。
人类社会发展的速度太快,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太快,过于追求“术”的弊端逐渐显露,学科研究动不动就会陷入骑虎难下、进退维谷的困境。博物学的精神和情怀总是“接受”他们“返乡” 。
正是这种“接受” ,不断地变换为“活力” ,即便博物学走向现代科学的边缘,这种边缘化也是学科实体的边缘化,学科哲学思维也在不断推动博物学回到人类思想的舞台中央,博物学在经历了二十世纪的低潮后,在二十一世纪的复兴也是可见的事实。
博物学代表着一种朴素的哲学涵养,与广义哲学息息相关。它具有宏观眼光,研究方式安静、慢热,这些属性都将让人类避免陷入科学技术大爆炸后的匆忙、慌乱和迷失的困境。
因此说,一大自然为基础的博物学,是最亲近人的,它的存在正是契合着人类在冰冷的数理科学领域不断突破后的“温暖”需求。
人类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副作用,最大的失误,并不是丢失了博物学等古典主义特色学科,而是激进甚至幼稚地将科学与哲学割裂,将科学技术与思想情感割裂,冷冰冰的科学技术备受推崇,压倒性占位,影响人类走向更远更高处。
博物学带给整个人类思想的宝贵启示,是美好的智慧的记忆,也是面向未来,更新、改善人们的世界观所必须的。因为,以这些的角度来看,不是所有的科学技术人都有智慧,有的还可能是有智障的。
生命科学已经将目光投向到分子级,但如果眼睛仅盯着基因的双螺旋结构,人类可能根本看不到更为丰富宏大的生命演化。跳不出电子显微镜的量级限制,无法在整体和宏观上感受生命的绽放和运行,或许无法感知未来的生命方向。
其实,在科学进程中,这种必须跳出来用哲学思想和情怀作为指引的情况,不断出现,尤其是在某种研究发展到极致的时候。
我们在孩提时代,在某间书房的地板上,在某本书的图画中,在手机或电脑的屏幕中,看到山林中的各种动物、植物,成年后我们积累了足够的理论和技术,开始了遥远的丛林之行或艰险的登山之旅。如果以此来比喻人类的发展,那么,以体验为特色的具身教育学就是推动人类远行——科学探索的情怀和精神动力,它来自孩提时代的观赏经历,而那正是人类从自然学和博物学起步的“初心” 。
按实用的功利的标准,大自然貌似“无用” ,因为它似乎不能用于赚钱,也不能帮助身在前沿的科学家超一流的成果,但面对宇宙、面对万物的敬畏、谦卑的情怀和精神是不可替代的。
数理科学的重要属性是“分科” 、“分型” 、“分类”研究,越是高精尖,越是狭窄和狭隘,越是“象牙化” ,而大自然的无尽内容内容和具身教育学的遥远宽阔,其同义概念是“浑然”和“壮美” ,试问,你在狭小的实验室中,日夜面对着极其细微的“纳米” ,你如何能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和情怀?久而久之,不是非常令人担忧吗?
关于具身教育学的路径,需要指出,人的认知分为“感性——知性(智)——理性”和“感性——诗性(哲)——灵性”两个方向,前者的取向是数理科学,后者则是具身教育学的。
在大自然的光辉照耀下,人类才不会忘记自己在世间万物面前应有的位置和姿态。
在具身教育学的熏陶下,我们和我们的子女才会在纷纭的人生历程中获得应有的方向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