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传》第十五章 千古谜案的见解
第十五章 千古谜案的见解
57
却说刘秀根据强华献上的谶文登上帝位,等到平定天下,他觉得谶文实在是灵验,做事往往去谶中找根据。
刘秀准备修灵台,又准备在谶文中找根据,对臣子桓谭说:“我想用谶文来决定这件事,你看怎样?”
桓谭是议郎给事中,学问家,具有唯物思想,说:“我从来不看谶文。”
刘秀问桓谭:“为什么不看谶文?”
桓谭回答说自己不相信谶文,借机劝刘秀,莫要对奇闻异事太感兴趣。
“反谶”的桓谭道:“我以前看先辈们记下的东西,都是把仁义作为行事根本,没有凭借奇谈怪论的东西。”
桓谭说:“老天的事情,圣人都能完全说清楚的。制作纬书的半瓶子醋们能懂吗?”
现在有一些人以自己的小聪明,把过去书上的东西增一点改一点,假称是谶文,来骗那些贪图办事省力的人,皇上为什么不让他们走远一些呢?
我听说皇上懂得黄、白等家学问,现在又听信谶文,有点不大合适。
谶文说的虽然和一些发生的事情一样,但这就像算卦一样是偶然罢了。
皇上应该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阐述五经的大道理才好呀。
桓谭的边鼓把刘秀敲得面红耳赤,他大怒道:“你在指责朕做事没用先王之道吗?非议古贤,这是杀头的罪呀!”
桓谭吓得趴在地上拼命叩头,直到血流满面,刘秀才让他起来。
随即,桓谭被贬官为六安郡丞,郁郁就之,不久就死了。
后山细致辨察了刘秀的一生,他信谶很深,是无疑的。
跟着姐夫邓晨去蔡少公府上听到那句“刘秀当为皇上”的谶语,谶纬就在刘秀心里深深地扎根了,他小心翼翼地,绝不操之过急地称帝,就是恐怕那句谶言由于自己的莽撞而落空了。
刘秀在北徇的仓惶中,手下多次怂恿他称帝,他均以条件不备而拒绝,但在千秋亭时,情况并无什么改观,就登台称帝了,关键在于那个名叫强华的半瓶子醋拿出了《赤伏符》中“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的谶言。
公元54年,刘秀六十岁,去东方视察,到了济南,跟随的大臣,都上书称颂他的功德,认为他应该趁机到泰山行封禅之礼。
据《后汉书·张纯传》记载,张纯就是进谏汉光武帝封禅泰山很积极的人。
张纯说:“自古以来,受天帝之命而做人间帝王的,治理国家有了成绩,一定举行封禅大典,向天帝报告自己的成功。
“目睹陛下受天之命,中兴汉朝,平定海内,恢复传统,给人民的恩惠象雨水滋润在地一样,使全国人民安居乐业,连边外四夷也羡慕您的恩义!
“因而,皇上应该趁着极好的时机,遵循古代尧舜的典则,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以宣传您中兴汉室的功绩。并在泰山刻石,记载功勋,酬报天神;还要在梁父山设立斋坛,祭拜地神。这是传福祚于子孙后代的盛事啊。”
张纯显然在猛拍马屁,刘秀听了之后,有点面红耳赤,自觉难堪。
刘秀说:“我即帝位三十年,老百姓怨气满腹。你还要我去欺骗上天吗?别说封禅,就是各地方再派人来给我祝寿,乘机进行不切实际的吹捧,让我干一些没用的事情,我一定把他的头发剃掉,发配他到边疆开荒去。”
这个时候的刘秀显然没有糊涂,知道国内还有不少国家级贫困县,各个领域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驳斥张纯的谀词,算很清醒的。
可是事隔不久,刘秀却一反常态,决心要到泰山封禅了。
公元56年正月,有一天,刘秀翻阅下人进贡的纬书手抄本《河图会昌符》 ,读到了“赤刘之九,会命岱宗。不慎克用,何益於承。诚善用之,奸伪不萌”这样几句,有感觉了。
《河图会昌符》是本谶纬小册子,内容多半是虚构和附会的吉凶征兆以及巫师方士的符咒之辞。
一生信谶极深,凡事要在谶语中寻找根据的刘秀认为这几句“模糊语言”正是在暗示他到泰山封禅。
刘秀派人去搜索前代封禅的一些材料,知道曾经有九人封禅,封了三十六次。
可见史上是有人热衷这类劳什子的。
朝中的大臣都知道刘秀想去封禅了,就不失时机地上书给他,请求封禅。他立即批准了。
秦始皇上泰山,其事甚秘,司马迁慨叹无从述证。汉武帝上泰山,随从极少,班固的记载语焉不详。只有东汉光武帝刘秀上泰山,随从众多,细节可稽。
刘秀一行,公元56年正月二十八日从洛阳出发,二月九日到山东,十二日到奉高——现在的泰安,十五日开始斋戒,斋戒六日,二十二日登山。
是晨,在泰山下东南方举火焚柴,加牛羊于火上做祭牲,然后出发。
刘秀居车,人挽而上,大臣步从,迤逦满途。
中午以后,刘秀到达山顶,待诸大臣陆续上山之后,开始祭天,念祷文,盖玉玺,并为刻满歌功颂德套话的纪功石揭幕,诸大臣及随从,山呼万岁,峰鸣谷应,十分雄壮。
仪式结束,天色将晚,刘秀命令随从百官依次下山,自己则复居于车,由数百人簇拥而下。
山道窄小,互相推挤,队伍绵延近二十里。
天色已黑,人们还在高举火把顺着崎岖陡峭的山道蜿蜒而下。
俗话讲,上山容易下山难,有的大臣年事太高,走得上气不接下气,加上饥肠漉漉,呻吟之声不绝于途,至次日天亮后,所有人员才下山完毕。
次日,刘秀前往梁父山祭地,这是与封禅拜天相对应的仪式。
朝阳之下,刘秀站在宽阔的平原上,率领众人,向泰山告别。
后山认为,刘秀是个细心的人,此时此刻,他仰目泰岱,定当感悟不绝:为什么泰山能巍峨万世,享有五岳独尊之位?是因为它的周围都是平原啊。朕的山陵,也要筑造在平原上!
以平原来彰显高陵,后山“派”给刘秀的这一感慨,也不自觉地阐释了刘秀作为帝王企望“巍峨万世”的隐秘心结。
后山“有原而出陵”的见解,在各个时期的洛阳史志和孟津史志上都得到了印证,因为据记载,汉光武帝刘秀的墓俗称刘秀坟,学名就叫“原陵” 。
58
公元57年,光武帝刘秀已经是六十三岁的高龄了,在东汉时期,活过六十岁的人确乎不算很多呢。
年事已高,但刘秀精神还很好,经常天一亮就上朝,直到天黑了才下班。
空闲了,就把一些有文化的人或懂谶纬的人叫到身边,跟他们讨论经书中的文章,切磋纬书中的词语,直到夜静了才睡觉。
太子刘庄心疼老爸的健康,对他说:“皇上的圣明比得上大禹、商汤,但是却不大符合黄老清静无为的要求,未免有点太累了吧!我想您还是从现在开始多养养精神,过一过悠哉悠哉的日子。”
刘秀摇摇头说:“我喜欢这些事情,并不感到疲劳。”
话虽然这样说,但是终究年纪不饶人,公元57年春季的一天,刘秀鸡鸣早朝去,只觉得眼皮滞重,身体倦怠,跌倒在洛阳南宫前殿上,再也没有够站起来。
刘秀的遗诏是:“朕无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务从约省。刺史、二千石长吏皆无离城郭,无遣吏及因邮奏。”
刘秀不让百官离开工作岗位为他吊孝,他做到了对人“最后的感动” 。
看看后世某些自称“先进”的国家,头领翘了,让全国人民戴着白花大哭,真不知其“先进”在何处,“面部”在何处。
刘秀生逢乱世,王莽政令朝出暮改,生灵转徙沟壑,饥民揭竿造反,绿林、赤眉遥相呼应之际,乘势揭竿,志在匡复汉室江山。
昆阳之战,以少胜多,杀王莽灭新朝;攻邯郸,诛王郎,可谓波澜壮阔。高邑登基,延揽英雄,削平天下,定都洛阳,偃武崇文,以柔道治国,终使社稷安宁,百姓乐业。
刘秀的寿陵是公元51年正月开始修建的,当时寝陵工程总指挥长窦融上表说,洛北大原,十分广袤,不用考虑面积,应该壮观威严,彰显帝王气派。
刘秀看了窦融的表奏,坚决不同意,批示说:“古者帝王之葬,皆陶人瓦器,木车茅马,使后世之人不知其处。文帝能明终始之义,景帝能述遵孝道,遭天下反复,而霸陵独完受其福,岂不美哉!今所制地不过二、三顷,无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
刘秀反对奢华铺靡,力行节俭薄葬,革除“厚葬为德、薄终为鄙”的陋习,自己是身体力行的。
前已表过,刘秀打天下、治天下,妙招不少,奉行轻徭薄赋的经济政策,使黎民安居乐业,百事繁荣兴旺,可他登极直至驾崩,对占卜、预决之类活动笃信有加,正史野史均有记载,他的葬地的选择亦是一例。
汉光武皇帝陵,当地百姓叫它刘秀坟,静穆地蹲在黄河岸边。
出洛阳市,东北行约二十公里,现在的孟津县白鹤镇东北不远,就看到陵园浓绿如云的森森古柏和若紫若蓝的腾腾云烟了。
光武陵距离黄河之近,总使人担忧滚滚波涛会横杀过来,造成某种后果。
是的,我国历代皇帝选择寝葬之所,皆是“背山面河” ,以开阔通变之地形,象征其襟怀博达,驾驭万物之志,这样的墓葬太多了。
惟光武陵,一反数千年封建帝王葬地选址常规,头枕黄河流水,脚蹬邙山丘陵,成为两千年封建社会史上之孤例,给世世代代的后来人,留下了一个百思不解的谜团。
不知道曾经有多少人试图解释这个千载之谜,但极少发现令人信服的说法。
任见先生二十世纪在北京宣读的论文《东方天象与中国帝制的辅成关系》中,对汉光武帝的寝陵选址曾有简要而又独特的“任见之分析理解” ,顺势谓之“见解” ,可惜淹没不闻。
民间甚多关于刘秀的传说,其中就有刘秀为自己选墓地的趣事。
说是:刘秀的儿子刘庄生性叛逆,做事倔犟,虽然尊处帝王之家,跟乃父犯起犟来,和一般老百姓的孩子毫无二致,民间的总结是:“让他往东他偏往西,叫他打狗偏要抓鸡” ,一切反着来。
真是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做皇帝的也因儿子凡事对着干伤透了心,随着年事渐高,刘秀为自己的后事焦灼不安。
北邙山是秦岭的余脉,绵延到洛阳一带,石层减少,黄土变厚,而且土质砂黏适度,干燥清爽,十分适合建造墓地,所以古来就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的说法。
后山索性来拆一下汉字吧:“邙” ,左“亡”右“邑”——亡人之邑也。
所以帝王将相、王公贵族、富商大户,无不大肆破费钱财,在北邙山上掘坑挖穴,安置骨肉之身,以了“不朽”之夙愿,以至于北邙山“墓冢累累” ,几无卧牛之地。
刘秀作为一朝天子,若要崩后葬埋于北邙山,他要多大地盘都是不成问题的。实际上他正想百年之后葬在北邙。
俗话说“知子莫如父” ,了解儿子脾气的刘秀就正话反说:为朕我命中缺水,你要把我葬在黄河中。
刘秀的心思是,儿子一定会逆着他的旨意,把他葬在邙山顶上的。
谁知,做儿子的良心发现了,想:老爷子南征北战,辛辛苦苦打下江山,又治理得民富国强,老爷子一死,整个江山就是我的了,可我一辈子都没有听过老爷子的话,也太对不起他老人家了。老爷子叫我把他的墓地定在黄河里,这个最后的旨意一定要遵从。
于是,刘秀死后,他的坟墓果真被安置在了黄河之中。
过了许多年后,黄河水向北滚动,刘秀的墓地才与黄河南岸连接起来,成了现在这样的状况。
陵墓怎么弄进河里呢?
于是,关于“葬进黄河心” ,有了更为离奇的“后续”传说。
那时候当然不会修筑围堰,将上游下游都挡起来。“刘秀治丧委员会”的做法是,集合起朝中所有大臣,排好队站在北邙山头,一个个地问:黄河会不会向北滚过去?
忠厚老实的大臣们一个个地回答:我看它不会轻易滚动;说实话我看滚不了……这些大臣一个个都丢了脑袋。
杀了快一百个人头的时候,有人不那么死心眼儿了,说:“会滚。”
于是奇迹竟然出现了:黄河忽忽悠悠眼瞅着就向北边退过去了。
还有的传说更加邪乎,说不是大臣一个个地被杀,而是童男童女百十人一个个地遭殃。
这类民间故事显然是穿凿附会,极其荒谬的,为解释那个“在水之侧”的墓地选址,不惜祭起了“神话”的法宝,甚至还弄得血淋淋的,令人发指。
其实,继任刘秀的东汉明帝刘庄不是以上传说中那样差劲的人物。
刘秀第四子刘庄,是刘秀和阴丽华的第一个儿子。从小资质过人,十岁通晓《春秋》 ,十一岁时在帐幄后面听刘秀理政,发表的意见曾让刘秀称奇。
即是前有述及的“度田”活动中,对陈留吏汇报材料的夹带中“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字样的解释——河南郡是帝城,多近臣,南阳郡是帝乡,多近亲,田宅之事,这两个地方违反规矩的自然要多,不好认真核查,让光武帝对刚刚十二岁的这个儿子另眼相看。
历史上的明帝非但不是一个愚蠢的叛逆分子,相反还在即位后继续执行乃父光武的各项政策,比如宽和百姓、予民休息的做法,基本上一直没有改变,尽管他对各级官吏十分严苛。
这样一个沿袭成规的继位者怎么会“让他往东他偏往西,叫他打狗偏要抓鸡” ,最后还要先帝耍个小聪明才能入土为安呢?
更加重要的历史依据,是陵墓的修造时间,据《后汉书·光武帝纪》和《东观汉记·卷一》记载,刘秀公元56年春季曾向陵墓建设指挥部负责人窦融交代:参照霸陵的修造模式办。
这就是说,光武帝陵墓的修建在他去世之前两年就已经开始了。
汉明帝忠于父皇的性格和彼时史家的记载,都在证明:陵墓位置是刘秀自己决定的,不是遗嘱儿子造成的。
后山在前面已经引述了关于汉光武帝原陵的“任见之分析理解” ,刘秀把自己安葬在洛阳北部最为肥美的平原上的独特选择,在泰山封禅的时候就有注脚了。
59
话说刘秀把自己安葬在洛阳北部最为肥美的平原上,造成陵墓位置的千载悬疑,确实,问题接踵而来了——
东汉时期,具体地讲,刘秀为政时期,“原陵”所处位置是洛阳北部最为肥美的平原吗?当时的黄河又在哪里呢?如何解决墓地高水位的难题呢?怎样避免甚至杜绝盗墓贼的光顾呢?
东汉光武皇帝时期的洛阳城在今洛阳市东十二公里的地方,光武陵位于其正北的平原上。
现在,寝陵与黄河十分切近,不过半箭,可是东汉初年,黄河并不在这里。
按照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一条河如果形成一处弯流,没有人力干预的话,它不会自己变直,而只能越来越弯,因为水流的冲击方向是弯流内弧的最高处。
流水冲击弯流的内弧,把沉积物堆放在弧的半径一带,形成滩涂和陆地,携带大量泥沙的黄河,淤沉尤其严重,每过数百年,淤沉平原变得阔大而高起,雨季泄洪受到阻挡,河流便突然改变位置,滚到相对变低的淤沉平原的另一边去。
黄河孟津段以下,除了入海三角洲一带属不规则摆动外,几乎一直处于这样的左右漂移之中。
洛阳正北方向的黄河河道,每隔数百年也会来一次漂移,即老百姓所说的“滚动” 。
如今的这一段黄河,显然是向南弯曲的,在更加古老的历史上它可能比现在更加偏南,但是,在东汉光武帝时期,它是弯向几十公里以外的北方河内郡的,而且靠近河内郡的郡治。
后山这样说,是有根据的。
据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汉河内郡,治怀,在今河南武陟县西。
近期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有这样解释:“怀庆,汉河内郡,后魏置怀府,元改曰怀庆路,明曰怀庆府,清因之。属河南省,民国废。治河内,即今河南沁阳县。”
怀庆所辖地区,包括今天黄河北岸的沁阳市、温县、孟州、武陟县、博爱县、修武及焦作市的其他部分地区。
以上记载互相印证,可以看出东汉时期的河内郡位于今天黄河以北至少三十公里的地方。
东汉时期黄河毗邻河内郡治所,这个论点不是后山的虚妄之谈,有翔实的历史记载堪为佐证——
《后汉书·寇恂传》中记载了大司马邓禹的一段话:“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
如果河内郡离黄河像现在一样远,岂能谓之“带河”?
又,东汉崔瑗曾在河内郡为官,《后汉书》表扬他:“视事七年,为开稻田数百顷,百姓歌之。”
《太平御览·职官部·良令·崔氏家传》中记其事更为具体:“开河之水造稻田,薄卤之地更为沃壤,民赖其利,长老歌之曰:……穿渠广溉灌,决河作甘雨。”
崔瑗能用大量淡水冲洗卤土,改卤地为稻田,并没有搞“南水北调” ,说明当时的黄河就在其附近。
我们知道了东汉时期黄河在北方,离孟津很远,也就对当时孟津堪称洛阳北部最为肥美的平原没有疑义了。
那么,刘秀要在这个“原”上建造自己的“陵”——原陵,他当然还要寻找谶纬的支持。
学问家桓谭劝刘秀不要相信奇谈怪论,差点掉了脑袋。
其他臣僚有眼色的,忙不迭地搜罗谶纬符瑞,哪怕只要有点滴兆头,就赶忙汇报给刘秀。
有目的的寻找,自然大有收获,除了各种小册子上的片言断语,还在孟津平原上挖出多块带有黄色圆斑的“河图”之石,其中三块藏有“方位”暗示。
于是,根据上天的图谶,寝陵得以定位了。
接下来,必须解决孟津平原高水位的问题。
年过花甲的刘秀当然研究过历史上的重要墓地,他秘密交代陵墓建设指挥长窦融:例以霸陵。
霸陵者何?霸陵是西汉文帝刘恒的陵寝,在汉长安城未央宫前殿遗址东南三十公里,位于今西安东郊白鹿原东北隅毛西乡杨家屹塔村。
据《长安志·关中记》记载,霸陵“因其山,不起坟,”在白鹿原的原头山上凿洞为玄宫,以石砌衬,坚固异常。
由于霸陵斩原为冢、凿崖为墓,因山为陵,加以“其事严密” ,山陵内部结构,后人不得其详。
我们不妨据霸陵模式加以推测:现在可见的光武皇帝墓冢,极有可能只是陵墓的入口,真正的墓室在其以南甚至深藏在非常偏南的北邙山腹内,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再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是:防盗掘。赤眉军挖皇陵的事还历历在目呢。
汉光武帝陵现在高二十米,周长约五百米,墓区占地逾五万平方米。其墓冢历史上也许更为高大,并未发现盗掘迹象,也没有被盗掘的记录。
北邙山多的是盗墓高手,“洛阳铲”更是探穴取物的利器,导致洛阳一带的古墓十室九空,难道他们故意留下刘秀的陵墓不动?
历史记载,刘秀临终,特别公开下诏:葬事“务从俭约,葬皆以瓦器,不以金银铜锡为饰” 。
无论其墓葬秘密埋进了多少东西,官方异口同声告诉人们的是:没有金银珠宝的陪葬,英明的皇上鄙弃厚葬,希望自己永久清静、平安。
盗墓者必定先是历史研究者,没有较为确切的辨析,他们一般不会轻易堕入风险的,这当为汉光武陵未遭盗掘的原因之一。
更加重要的是:刘秀墓冢所在的孟津平原属于深层流沙型地质结构,“流沙”是盗墓贼的克星。
后山告诉你,地下的流沙非常可怕,陷人不眨眼,一般挖掘工具无可奈何,就是出神入化的“洛阳铲”也难施身手。
葬于近河平原,独具此般优势,恐怕汉光武帝刘秀现在还会在历史深处微微发笑的吧?
关于汉光武帝陵,后山为你论辩了四个要素:孟津平原、图谶定位、霸陵模式和流沙结构。
以上诸元素,联合构成的东汉光武皇帝墓冢位置这个千古谜案,至此已被层层揭开了。
汉光武帝陵是今天的洛阳旅游地之一,墓园里面,现存古柏约一千五百株,一园千柏,拔地通天,蓊然肃穆,国内仅有。据说晴好春日,有若紫若蓝的云烟袅袅出于其上。
汉光武帝陵的柏树,品种奇特,柏体杏质,木坚性柔,史来称奇。
陵园里面有一棵“苦恋柏”——古柏的树干中竟然长出了一株苦楝树,苦楝树跟古柏树中部的树枝还有一个连接处,就像两个人拉着手行走的样子。
汉光武帝后阴丽华是在刘秀驾崩后七年善终的,她与刘秀合葬于此,所以人们说“苦恋柏”是二人爱情的见证。
你看,文叔哥哥正牵着他的丽华小妹,游走于亦真亦幻的千古浪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