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传》第十三章 苍天黄土掩奇冤
第十三章 苍天黄土掩奇冤
50
话说汉光武帝刘秀平定了天下,想过几年安定的日子,于是大封列侯,“优以宽科,完其封禄” ,给他们优厚的礼遇,让他们尽情地享受。
据说刘秀一次就封了三百六十个列侯,其中最大的列侯可以收取四个县的税赋作为俸禄,尽管腐化好啦。这也是不言兵事,退功思安的一个招数。
谁承想,过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南方就出事了。
岭南的交趾出了两个女英雄,一个叫征侧,一个叫征贰,两姊妹在南方驱除汉官,自己做起了大王。
起初,汉光武帝下诏地方官员,让把那姊妹俩剿平,谁知地方官却被征侧、征贰打得大败。
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征侧、征贰的部队占领了岭南六十多座城池,发布律令,治理起来,九真、日南、合浦,尽皆响应。
后山认为这事情其实是很好的,刘秀的“汉朝”跟征侧、征贰的“岭南”建立外交关系就不错;或者去南巡一下,在那里的大海边画一个圈,设立一个经济特区,专搞来料加工,更牛气。
然而,刘秀觉得,既然我做了老大,你们就不能割出一片地方单干。经济特区?那种劳什子,即使搞,也不到时候,得留给子孙们捣鼓。
于是,刘秀拜陇西太守、虎贲中郎将马援为伏波将军,刘隆、段志为副将,率大部队劳民伤财地南征了。
马援字文渊,少年丧父,哥哥马况将他养大。兄长病逝后,马援守孝三年,吃住于墓侧。
马援长大,做了郡里的督邮,有次押送囚犯到司马府,囚犯辗转哀叫,马援动了英雄侠义之心,放了囚犯,自己亦跑到遥远的北方。
王莽上台大赦,马援在草原上牧畜为生,也劳动致富了,牛羊数千头,谷物数万斛。
王莽末年,天下大乱,马援叹息着把家产尽数散分给亲戚朋友,自己只留下一套羊裘皮裤。
隗嚣在天水广招雄俊,请到了马援,拜为绥德将军。
马援常有真知灼见,深为隗嚣信用。隗嚣曾派他到成都和洛阳考察,他因此跟刘秀在洛阳的南宫见过面。
马援审时度势,数次作书,建议隗嚣固守陇西,勿要冒进,以免吃亏。
隗嚣以为马援背叛自己,大骂马援,鞭笞马援的信使。
马援见隗嚣不可理喻,反过来亲近了刘秀,说:“不是我负隗嚣,实是隗嚣负我。愿献破嚣之计,为汉所用。”
后来,在东汉平定西域的战略中马援力主进击,是立了大功的。
汉光武帝打败隗嚣后,令大军班师回朝。
汉军前头撤走,西方的羌人随着屁股就“东犯”了。
来歙奏汉光武帝说:“先零羌人侵扰,非马援莫能定。”
刘秀遂任马援为承西太守,进行镇抚。
马援使用三千人的军队,击败临洮先零羌的主力,斩首数百级,获马、牛、羊万余头。
首战告捷,先零羌人闻“汉”丧胆,八千多守寨羌军不战自降。但在多处关隘要塞的羌军,居险死守,拒抗汉军。
羌人用辎重塞住山间通道。
马援使部将与羌人周旋,自己率精锐从山间小路迂回到羌人营地,猛然冲杀,羌军大败。
马援率军紧追,以精锐骑兵小分队绕到羌军背后,乘夜放火,击鼓助战。
羌人溃不成军,被斩了千余颗脑袋。余下的羌人逃亡塞外。
马援身中箭矢,光荣负伤,又因军队太少,不能穷追,收兵而还。
汉光武帝玺书嘉奖,把马援缴获的牛羊全部赏赐给了他。马援当然吃不完那些牛羊,就分给宾客和部属们享用。
羌区以西地方,湟中,孤悬于远处,朝臣多以路途遥远,难于防守,主张放弃。
马援上书,极力反对放弃湟中之议。
马援说:“湟中一带,堡垒多数完整牢固,可以依守,那里田土肥壤,灌溉流通,适合耕作,如果让羌人占据,将会贻害无穷。”
刘秀赞成马援的观点,依马援奏请,置长史于其地,修城郭,开水田,劝耕牧。遣羌人豪绅杨封为使臣,劝说塞外诸羌友好往来。
湟中郡平安乐业,各族和睦相处,吸引周边很多少数民族归顺,互结亲戚,走动往来,气氛融洽。
马援又上书建议“羌人治羌” ,恢复羌人部落的侯王君长制,由汉朝皇帝赐给印绶。
汉光武帝全都照办了,说:“文渊论事,与我意合。”
以后马援每有所谋上书,刘秀也未尝不用。
却说马援奉命南征,行军到了合浦,副司令段志得病身亡。
段志本来是统领水师的,光武帝就诏令马援兼率水师。
公元42年的春天,汉军到达了清浪滩。
清浪滩一带,山险水恶,毒气缭绕。北方人到这里无不头晕眼花。
马援满面糊着征尘,身穿破旧的军装,伫立清浪滩头,观察着清浪滩的险恶形势,禁不住心潮起伏,一首《武溪诗》脱口而出:“啊!滔滔武溪,多么幽深!鸟飞不度,兽不敢临……”
此一带,瘴疠毒气非常严重,其实主要是过敏及中医所谓热毒,马援访问当地土医,说吃薏米可以预防。带壳的薏米像个袖珍版的宝葫芦,砸开看着像大麦,又比大麦粒要肥一些。
马援通知各部将士采摘薏实,做饭吃,熬汤喝,以避瘴疠之毒气。纵然如此,汉兵病死的仍然不少。
马援总算带着部队到了岭南,与二姊妹的交趾兵开战,毕竟汉兵打仗多年,练出来的,南兵大败,征侧、征贰觅路逃走。
马援的汉军割脑袋数千级,接纳降兵万余人。
初战获胜的汉军,在马援的率领下,乘胜追击。
征侧和征贰逃到了禁溪谷。
禁溪水势湍急,两边群峰险峻,易守难攻。
马援下令军士,随山伐木,筑起巨栅,把禁溪谷团团围住。
北方士兵到南方,许多水土不服得了病,病死的人差不多达到一半了,但是马援抱着彻底消灭征侧、征贰的决心,绝不退兵。
马援死死守溪口,又分兵略定各郡,收聚粮食,转运军前。
征侧、征贰姐妹俩在禁溪谷中,军需不继,企图突围而出,但是每次都被汉军猛砍猛杀,最后全军覆灭。
马援割下两位美女英雄的头,包装起来送往洛阳。
这些年洛阳得到的人头不在少数,但美女头颅还是首例呢。
刘秀非常高兴,封马援为新息侯, 食邑三千户。
马援杀牛摆酒,犒劳全军,宴会时,马援说:“我有个老弟,常常怜悯我的慷慨大志,他说,人这一生,衣食不缺,有辆车坐,有匹马骑,在郡县做个小官儿,守着祖宗坟墓,乡里称善人,就可以了。光想贪多,自讨苦吃罢了。我在清浪滩期间,看见毒气把飞鸟都熏得掉落水中,就想起来我老弟的话。我们求什么呢?有功是大家的,谁单人匹马,都别想那么多。”
马援一番话,推心置腹,把众吏士说得,酒也喝不下去了,杯子一扔,趴在地上乱喊万岁。
马援随后在当地四下转战,进击九真城的时候,斩获征侧、征贰的余党五千多人。
马援所过之地,皆为郡县制定律条,原有律条与汉法冲突者,一律以汉法为准。
马援指导各处郡县,修筑城郭,开渠灌溉,造福百姓,并在岭南各地设立了不少铜柱,上书“大汉伏波将军马援建此” ,称作汉朝边界。
铜柱,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特制的界碑,马援是首用者。《林邑记》曰:“马援植两铜柱于象林南界,与西屠国分疆。”象林,是东汉日南郡属县中最南端的一个,故址在今越南广南名叫茶桥的地方。
马援回军路过清浪滩,想起救命植物薏米。
北方怎么没有薏米这种奇妙的东西呢?于是命军士们大量采集,装运上车,想弄到洛阳做种子,让百姓种植。
马援大军归还洛阳的时候,朝中百官都出城迎接。
看到围着篷布的大车,满载着“财物” ,留守洛阳朝廷的干部们吐着舌头,相互示意,不胜羡慕。
51
汉光武帝刘秀赐马援兵车一乘,封新息侯,朝见时位次九卿。
却道朝中百官看见马援军中有一辆装满物资的大车,心下疑惑,但转念想想,人家提着脑袋卖命去了,还不能拾掇点南方的珍宝细软吗?
大家还是络绎不绝地前往马援休息的驿馆,向他致以热烈的祝贺。
平陵人孟冀是马援的老朋友,也来了。
当孟冀向马援祝贺的时候,马援说:“从前大将军路博德,开辟了南方七个郡,也只受封几百户,今天我只不过杀败了两个女人,是一个小功劳,皇上却赏给我许多,功薄赏厚,怎么能够保持长久,希望先生能够告诉我该怎么做?”
孟冀回答说:“我实在不知道该告诉你什么。”
马援说:“现在匈奴乌桓,不断骚扰北方,我想请求皇上让我去攻打。男子汉应当拼死疆场,以马革裹尸而葬,怎么能躺在床上,让儿女们养活自己!你说呢?”
孟冀击节赞叹,说:“烈士之心,应当如此。”
刘秀听说了马援的话,也大大地感慨了一番。
马援和刘秀认识,还是在刘秀准备西征的时候。
那时候,陇西的隗嚣准备独立,派心腹马援前往成都和洛阳,看看两个皇帝哪个值得结交。
马援去过成都,又到了洛阳。
刘秀早就知道马援这个人:他少年的时候,失去了父亲,和哥哥在一起长大,从小就志向远大,曾对人说,丈夫立志,穷而弥强,老而弥坚。还说,一个人发财致富,最可贵的是能够救济别人,不然的话,就是金钱的奴隶。
当时,刘秀在洛阳南宫的宣德殿接见了马援,和马援开玩笑道:“你在两个皇帝之间自由来往。想到我不能像你那样,我感到很惭愧。”
马援说:“当今时代,不但皇帝选大臣,大臣也选皇帝呢。”
马援感叹完了,话题一转道,“公孙述是我的同乡,我到成都时,他还要戒备森严才肯接见我。我到您这里来,您难道不怕我是刺客,竟然敢这样平平常常让我进来?”
刘秀笑着说:“你不是刺客,只是一个说客罢了。”
马援说道:“现在天下很乱,欺名盗世的太多。见到您洒脱的气度,我才知道皇帝有真的呢。”
两人初次见面,彼此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马援回到陇西,劝隗嚣和刘秀来住。
遗憾的是,隗嚣没有采纳马援的意见。
马援带着全家离开了隗嚣。
刘秀要亲自率军征讨隗嚣的时候,众大臣都反对,只有马援力主御驾亲征。刘秀采纳了马援的建议,亲自率军西征,隗嚣果然被剿灭了。
马援征南凯旋,回到洛阳,刘秀怎能不特赐与厚赏呢。
马援出战时,军吏死于瘴疫的多达半数,马援将实际情况予以汇报,请得许多银子和粮食,用于抚恤死伤兵士家属。
马援的抚恤举动,受到多方赞美,因为有史以来,往往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马援顾念烈士和烈属,自然赢得人心。
形势刚刚稳定不过月余时光,匈奴、乌桓又一次大举寇边。
扶风、三辅等地告危,马援毅然上书,请求出征。
光武帝即命马援率兵三千征北。
光武帝的两个小女婿,梁松和窦固,前来送行。马援认为自己和他们的爹一辈儿,同朝为官,就对两人说:“人这一辈子侥幸得到了富贵,也容易失去,如果要使富贵能够长久,就必须居高思危,小心谨慎,希望你们不要把我的话忘了。”
马援一生为人豪爽,待人说心里话,他对梁松、窦固两人说的话,本是好意,但是让他们很不高兴。
马援名声太响了,匈奴、乌桓见马援率军而来,不战自退。
说话到了公元48年,武陵地区出了一股土匪,驻守当地的武威将军刘尚剿匪时全军覆灭。刘秀命大将马成等前去征讨,但是过了好几个月,坏消息一个又一个地传到洛阳,朝廷为之震惊。
马援请求出征武陵。
马援已经过了花甲之岁了,在朝中虽然不算高龄,但上马打仗就让人担心。
刘秀不知道答应他好,还是不答应他好,最后说:“你年纪太大了。”
马援不等光武帝说完,就大声地道:“我虽然六十二了,但是还能披甲上马,不是你想象得那么老。”
刘秀仍然不答应,马援便走到殿外,取来甲胄,穿戴起来,令卫士牵马过来,他一跃而上,左右顾盼,英勇不减当年。
刘秀看着,大声赞叹道:“这个老头子,真英雄啊!”
刘秀诏准马援率中郎将耿舒、刘匡、孙永等出征,发十二郡兵马及劳改减刑者四万多人,远讨武陵。
马援兵马临行之际,朋友都去洛阳东关送他。
在萧索的秋风中,马援的白须随风飘动,他对朋友们说:“我受朝廷厚恩,年近日暮,常恐自己死在不该死的地方,这次我接受任命率军出征,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死也可以闭眼睛了。只怕有些人在皇帝的旁边说一些诬蔑我的话,如果真要有这样的事情,怎么会不让我这一颗赤诚之心遗恨呢?”
马援说这个话,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得罪了一些人。
前几天,他有病躺在床上,梁松来看他,直走到他的床前,他也没有起身向他答礼。其实那个时候,他也没有力量离开床榻。
等到梁松走了,他的儿子们说:“梁松是皇帝的女婿,在朝廷中很有影响,王公大臣没有不怕他的,父亲为什么不向他答礼呢?”
马援说:“我是他父亲的朋友,他虽然很尊贵,难道他不知道长幼尊卑吗?”
梁松心怀怨恨,马援当然也从别人的口中听说了,所以他这次出征之际,才有这样的话。
52
马援率军到了湖南,正逢一股匪徒攻打县城。
马援接战,大破蛮兵,斩获两千余人。其他匪徒卒众四散,潜逃到竹林里。
马援探明进入武陵有两条路,一条走充县,路虽然远但地势较平,一条走壶头山,虽然山峦叠嶂,地形险恶,但是近。
马援决定走壶头山,众将多半主张从充县走。
大家一时决定不下,只好说:“咱们先宿营,歇歇,写信给皇上,听他的决定。”
过了些日子,刘秀回信说,听马援的。
大军于是从壶头山进发。
已经晚了。土匪占据了壶头山中的战略地势,凭高守隘,堵住关口。
壶头山峻险陡峭,沟谷纵横,土匪固守,不好穿越了。
马援只好命大军驻扎下来,等待形势的变化。
适值酷暑,燠热难耐,汉军滞留山中,不服水土的士卒,纷纷染疫身亡。
马援也得了重病,头晕眼花,行走困难。为减少疫病,保存战斗力,马援下令凿石为窟,以避暑气。
马援总想着自己在效命朝廷、安定社稷,不断强撑病躯,登上壶头山,观看、了解、掌握军势,时刻准备战斗。
蛮兵每一次升隘鼓噪,马援都扶病而出,观察战情,决定进退。
马援的精神,感动着南征的将士,部属为之流涕。
将军耿舒,曾经坚持从充县走,现在看到大军被困在深山里,就上书给汉光武帝,告御状。
耿舒说:“当初我认为应当从充县走,那里路虽然远一些,粮食难运,但是兵马容易发挥作用,几万人的部队,大家争着向前,武陵早到了,现在大军困在壶头山,不能前进,士兵都染上了瘟疫,只能坐在这里等死,真是可惜。”
刘秀接到信后,就派梁松为中郎将,带着圣旨,来责备马援,同时催促马援快点进兵。
梁松到达前线的时候,马援已经病死了。
马援之死,给了梁松报私仇的机会,他状告马援贻误军机,还告马援上次在南方做战,曾经取得很多珍宝,人称“明珠文犀”的东西,就有一大车。
什么狗屁“明珠文犀” ,就是那可入药、可熬粥的薏米种子。
没承想,多年来一直随着马援征战南北的马成等将,也异口同辞,诬蔑马援。这都是因为马援往常讲话过于戆直,才招祸患。
刘秀见这么多人都朝一面说,就相信了,大怒不已,在“海内不知其过,众庶未闻其毁”的情况下,削了马援的官爵,没收了新息侯大印,同时下诏治罪。
马援的灵柩运回洛阳的时候,马援的老婆孩子不敢发丧,也不敢让马援的棺木归葬祖茔,只在城西买了几亩荒地,草草地把他埋了。
英雄末日,可怜之至,马援往日的朋友没有一个人来他家吊丧。
马援的儿子害怕治罪,就同马援哥哥的儿子一起,用草绳自缚上朝,去见汉光武帝,向他诉冤。
刘秀把梁松等人的信拿给马援的儿子看,儿子才知道父亲被诬陷了。
马援的儿子开始了漫长的上访伸冤,历史记载说,直接向光武帝喊冤就有六次。
马援一生交了许多朋友,也帮助了许多朋友,但是当他身陷冤屈时,没有人为他辩解,那些曾经在他的手下做宾客幕僚的,此时都好像哑巴一样。
云阳县令朱勃,马援可能并不认得,但他正直,给光武帝写了一封信,替马援申冤。
朱勃在信里说:“我听说好德行的帝王,不忘别人的功劳,看到别人不好的东西,不会求全责备别人。
“大将在外打仗,小人讲一些坏话,稍微有点过失就记下来,而大的功劳却忘记了,如果就国家的利益来说,应该慎重。
“我听说伏波将军新息侯马援,他曾在陇西很有名望,因为钦慕皇上,所以不畏生死,投奔皇上,他为了向皇上进言,经常不顾个人的安危,提出和其他大臣不一样的意见。
“皇上西讨隗嚣时,众臣都犹豫不定,马援提出了应该进兵的计策,于是平定了陇西。
“等到吴汉攻下陇西,回来的路却被西羌阻断了,士兵缺衣少粮,处在生死之间,马援奉命西进,镇抚一方,把大军从困苦中解救出来,保住了几乎要灭亡的城池。
“陇西和河北平定后,马援一个人镇守边关,每次进兵都能为国立功,遇到敌人没有打不败的。
“攻打先零的时候,马援掉入山谷,敌人的利箭射穿了他的腿骨,但他仍力战不退;出兵岭南的时候,很多士兵都染上了瘟疫,马援几乎要与妻子生别,但他毫不吝惜自己,最后完成使命。
“这次他南到武陵,很快就攻下了宁乡,本来他为了立功而出师,可是他没有完成自己的誓言却死了,虽然士兵们染上了瘟疫,但是马援自己也没有生还。
“打仗,有人以为打得久了就应该立功,有人以为快了容易失败,其实深入不一定是对,不进兵也不一定是错,从人的常情出发,谁愿意在绝境中长待,不想回来呢?
“马援为国尽忠二十二年,向北,他进过沙漠,向南,他渡过大海,他死了以后,竟然被人冤枉。
“我听说《春秋》有言,获罪者但因有功可以免除,有德行的皇帝理应爱护臣子,像马援,可以说是为国鞠躬尽瘁而死的了。”
马援并不认识的朱勃,给刘秀的长信,可以说是对马援一生的中肯评价。
汉光武帝看到这封信,才允许将马援挖出来,埋入祖坟。
但是隔日,汉光武帝就好像忘了马援这个“葬不归墓” 、“饮恨黄泉”的英雄军人。苍天,黄土,不知以后何年何月,伏波将军的奇冤才得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