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密码》第四十四章 乐官拂丝,美姬献舞

 

博士秦景,既是一名朝廷外交官,又有才学,略通梵语。休养期间,秦景在平凉译经文、传教义,一个月后,方率众离开平凉,归向洛阳。

在洛阳,白马驮经有功,城西门外的新建寺院被命名为白马寺。

而在平凉,当地将驻过驮经马队的店坊改为佛殿,起名“歇马殿”——白马歇脚的殿堂,以为纪念。

 

152

 

德默号和爱福号越野车,自西北,向东南,过武威,经兰州,一路驰骋,到了平凉。

公元73年,“东城贩营”使团经过平凉的时候,安定郡地方曾经请郑众将军讲学,汉家十三公主刘小丝和侍女织云、绣雨扮作一般姐妹出席了。

刘十三说:“我爱听学问家讲书,听郑将军这样出名的大家一席话,胜过读多少本书呢。”

昆塔商队也要求旁听、学习。监事使抗桂说:“好事,这个准了。”

卡米尔说:“我得听一听郑先生的讲座。”

罗伯特即将李由的手提电脑打开,切换进了郡守府邸内的大房间。

郡守谦虚,不失时机地代表平凉的官吏和生员,向郑众请教平凉的来历。

郑众介绍了夏商周三代平凉的情形,然后说:“秦时先后在此地置陇西郡和北地郡。我朝高祖登基,承秦之制,地方行政区划仍为郡、县两级。”

郑众介绍,武帝年间,从北地郡分出安定郡,领二十一县,从陇西郡分出天水郡,领十县。设十三刺史部以辖各郡。此为天水郡产生的渊源。

“我朝先帝年间,政区略有调整,将原北地郡十一县划归安定郡,废安定、爰得二县,其地设临泾县。”

昆塔男爵正是在这次讲座中跟刘十三公主约定郊外相会的。他找机会把用尖刀刻了汉字的瓦片送给了刘小丝。

罗伯特道:“在‘东城贩营’使团经过平凉之前八年,公元65年,汉明帝刘庄也坐了八年朝廷了。明帝春睏,在寝殿小寐,梦见一位金人,头上发着白光,在大殿内飘游。他醒过来,讲给群臣听,命他们释解。”

朝臣禀奏说,西方天竺有得道的神,谓之佛,能够飞身于虚幻中,全身放射金光。“陛下所梦金人,当应是佛的幻影吧!”

汉明帝觉得自己梦到金佛是不凡的机缘,甚是欣喜,拨出专款,派遣郎中蔡愔和博士秦景,带着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三人,西往天竺,访求佛法。

东汉王朝的访佛使团,浩浩荡荡,越过旷无人烟、寸草不生的八百里流沙,攀上寒风驱雁、飞雪千里的茫茫葱岭,继续前行,到了大月氏国。

在大月氏,遇到正在那里宣教的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汉朝访佛代表团看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像,蔡愔和秦景喜出望外,遂虔诚地求请佛经。

东汉访佛团用八匹白马驮着求到的经卷,并邀请摄摩腾和竺法兰一起,跋山涉水,归回中原洛阳。

公元67年,蔡愔、秦景和梵僧走到平凉,人困马乏,加之阴雨连绵,行进困难,于是在路旁一处宽敞的店坊里歇脚。

天气稍微好转,他们商量决定由蔡郎中陪着摄摩腾、竺法兰,先行一步回洛阳去,秦景和部分病伤人员、部分佛经暂时留在平凉驻地,继续休整。

博士秦景,既是一名朝廷外交官,又有才学,略通梵语。休养期间,秦景在平凉译经文、传教义,一个月后,方率众离开平凉,归向洛阳。

在洛阳,白马驮经有功,城西门外的新建寺院被命名为白马寺。

而在平凉,当地将驻过驮经马队的店坊改为佛殿,起名“歇马殿”——白马歇脚的殿堂,以为纪念。

魏晋以后,佛法日隆。平凉歇马殿代有扩建,殿宇廊庑自成院落,僧房配殿错落有致,松柏花木郁郁苍苍,成了远近闻名的古刹禅寺。

到了唐代,李家王朝崇拜道教,歇马殿,先是佛道共尊,后是佛息道兴,逐步变成了道教宫观,供奉道教神尊。

唐朝以降,歇马殿数兴数毁,目前史料中仅有明朝建筑的零星记载。

宋、元以后,歇马殿一度变成驿站,但规模较大,清朝至民国又至当朝,平凉地方在歇马殿兴土木,建殿堂,也很热闹。

遗憾的是,西欧重走丝绸之路团队找不到当年郑众讲学的郡守府邸了。

 

153

 

离开平凉,李由他们一行到了西安。

当年东汉十三公主居住的未央宫早已成了遗址,“东城贩营”使团领事郑众、抗桂借住过的六王邸,瞿萨旦那国客人居住过的京兆府舍也都找不到了,西罗马昆塔商队曾经居住过的旅馆更找不到了。

西安,古称长安,位于渭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北临渭河和黄土高原,南邻秦岭,东有零河和灞源山地,西有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塬。

历史上,有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重要朝代在关中一带建都,因而西安曾经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合计长达一千余年。

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在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时期,半坡先民在这里建立部落。

在半坡人的经济生活中,农业生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焚毁树木,开垦农田,种植黄粟等旱地作物。

博努瓦说:“当时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所使用的工具是石头、兽骨、鹿角和陶片等制造的。除粮食生产外,半坡人也已开始种植蔬菜。”

罗伯特说:“家畜饲养业当时也出现了,他们养的牲畜有猪和狗两种,以猪为主。打猎、捕鱼也是当时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

李由说:“西周时期,西安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周人的祖居地是岐山周原,周文王姬昌营建丰京后,将臣民从岐山周原迁了来。姬昌的儿子周武王姬发灭掉商朝,在沣水东岸营建了镐京。

丰京是宗教、文化中心,镐京是军事、政治中心。

西周初期,中国奴隶制社会进入鼎盛时期。

那时候,居住在城邦之内的人叫国人,居住在城邦之外的人叫野人或者鄙人。周王规定,山林水泽皆为国有,不准百姓采撷食物,还不准提意见,提意见了叫做妄议,违者杀戮,引起了国人的反抗和暴动。

周王姬胡,庙堂牌位上的字号叫厉王,他的专制和自私导致民不堪命,高压政策又使国人不敢议论朝政,人们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谈招呼,只用眼色示意一下,然后匆匆地走开,叫做“道路以目” 。

周厉王得知这样的国家现状,十分满意,认为自己有能力制止人们说话,他们再也不敢妄议了。

有人规劝周厉王说,大王用强制的手段来堵住民众的嘴,就像堵住了一条河。河一旦决口,要造成灭顶之灾。治水要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民要让天下人畅所欲言。周厉王置若罔闻。

公元前841年,国人集结起来,手持棍棒、农具,围攻王宫,要杀死周厉王。

周厉王带领亲信仓皇逃离镐京,沿着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地——今天的山西霍州,再也没敢返回。

国人找不到周厉王,转而找太子姬静。

老干部召公将姬静藏了起来。国人围住召公的家,要他交出太子。召公“乃以其子代王太子,国人执召公之子杀之” 。

后来,召公联络他哥周公一起代理政事,重要政务事由,他俩召集老干部们开会,史称“共和行政” 。中国历史上奇缺“共和”这一概念,个别历史课教师老想“有”这个玩意儿,就把召公和周公弟兄俩的合伙统治称作“共和行政”了,实际上照旧是专制性质的。

国人暴动使西周政权伤筋动骨,元气大失,日趋衰微,逐步分崩离析,最终为犬戎所灭。

卡米尔说:“国人暴动,平民反抗强权,而且取胜了,很有意思。”

秦朝建立了另一个强权统治,都城在咸阳,离西安不算太远。

西安市临潼区城东五公里处的骊山北麓,有秦始皇嬴政的陵墓。陵墓前面一两公里的地下,埋藏着大量的陶质兵马俑。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中的一个类别。古代秦地奴隶主崇尚人殉,周朝时期的秦穆公死时,几乎全部的官吏都殉葬了,政府机关都没有上班的活人了。

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是活体殉葬方式消失后以陶土焙烧制成的兵马行伍形状的殉葬品。

秦皇墓前的兵马俑坑即陪葬坑,坐西向东,三个坑,呈品字形排列。

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长方形,坑里有八千多个兵马俑,四面有斜坡门道。一号俑坑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兵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建造的时候,从地面挖一个深约五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间筑起一条条平行的土隔墙。若是地下的土质硬度比较好,就预留隔墙。隔墙的两边,排列木质立柱,柱上置横木,横木和土隔墙上密集地搭盖棚木,棚木上面,铺一层苇席,再覆盖黄土,从而构成坑顶。

史家认为,最初的兵马俑坑覆盖后高出当时的地表约两米。

俑坑的底部,墁铺着青砖。坑顶至坑底内部的空间高度为三米。陶俑、陶马放进俑坑后,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门道,门道内用夯土填实,形成一座封闭式的地下建筑。

一号兵马俑坑是公元1974年春天农民打井发现的,官方考古发掘队即来挖掘,范围不断扩大,数年后发现二号坑和三号坑。

秦墓前的三个佣坑,总面积超过两万平方米,其中埋有大量的武士俑,车俑、马俑也不少。

俑坑中的武士俑,平均身高一米八左右,马俑高一米七,身长两米。

秦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身穿甲片细密的铠甲,胸前有彩线挽成的结穗。军吏则头戴长冠,数量比武将多。

秦俑的脸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都有不同之处。

兵马俑的制作工匠是处于秦帝国社会下层的陶工。这些陶工,有的来自宫廷的制陶作坊,有的来自地方的制陶作坊。从陶俑身上发现的陶工名字有近百个,他们都是当时的陶艺高手。

 

154

 

公元前202年,刘邦于山东定陶的汜水南岸筑起高台,在众将的簇拥中登上了皇帝宝座。

就位次日,刘邦即率领人马西行,浩浩荡荡地开到了洛阳,准备在洛阳立都,开始他的统治。

刘邦原系一个小小的乡村“协警” ,参与项羽推翻暴秦的军事行动,最后又打败项羽,变成了“老一” 。

皇帝高位来之不易,普天之下将都要受着自己的呼喝,何其威武!到达洛阳城的刘邦兴奋啊,在洛阳南宫大办酒宴,与诸位将领举行庆功大会。

酒宴非常热闹,乐官拂丝,美姬献舞。

刘邦高擎酒爵,对群臣说道:“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往后,我们的的路程更长,更艰巨。

“我们要减轻税负,安抚百姓,让逃避战争藏居山泽之民,返归故里,恢复生产。我们还要让洛阳成为有史以来最大最美的首都。请大家就洛阳建设,踊跃献言,积极建策!”

在南宫酒宴上,众臣响应刘邦的号召,提出了不少建设洛阳的好门道。

最后,刘邦决定,整饬城区,大修宫殿,在洛阳开始万世基业。

正当此际,有个叫娄敬的神汉路过洛阳,在洛阳城停留了数日,听说刘邦要在洛阳建都,想“刷”一下存在感,去拜见刘邦。

娄敬说:“听说大王要立都了,选择洛阳了,鄙人觉得,洛阳不如关中。关中是个保险箱,四周环山,地势险要,都城设在那里,天下无论发生什么重大的变故,哪怕打成一锅粥,一锅酱,关中都还是关中。”

姓娄的这叫什么道理啊!可是刘邦是弄的别人的天下,最怕的是另外的谁从他手里再弄走。听姓娄的把他的“躲藏说”一铺排,刘邦犹豫不定了,就迁都与否,再次跟群臣商议。

崤山以东地区的大臣们纷纷反对迁都关中,并向刘邦分析洛阳的地理形势。

洛阳位居天下之中,背依黄河,面向伊、洛,东有虎牢、西有崤山,作为国都,十分理想,防御是没有问题的。周朝建都在洛阳,称王天下几百年,秦朝建都在关中,满打满算十四年,只到二世就灭亡了。

刘邦越听越没主意,就问大臣张良的意见。

张良说:“洛阳已经做过数朝之都,地理位置确实十分理想。不过,洛阳确实存在多方受敌的可能。

“陛下招集三千士卒起事,席卷蜀、汉,平定三秦,与项羽在荥阳交战,争夺成皋之险,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余,使天下百姓血流大地,父子枯骨曝露于荒郊,横尸遍野不可胜数,悲惨哭声不绝于耳,造成的敌对情绪不可忽视。

“关中虽然偏僻,但只需考虑东方一面的防务就可以了,两者相比,还是关中稍好一点。”

张良的高论促成了刘邦移都关中,以洛阳为陪都的决定。

当然,刘邦一伙人以后还经常在洛阳处理重大国事,比如他们就在洛阳处理掉了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英雄韩信。

韩信本是项羽的人,后跟随刘邦,历任大将军、左丞相、相国,被封为齐王、楚王、淮阴侯等。

韩信熟谙兵法,自言“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如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等。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但刘邦战胜主要对手项羽后,对韩信这样的大功臣心存疑虑,便把他软禁在洛阳。

刘邦的婆娘吕雉揣摩透了刘邦的心思,是她采用诡计诱捕了韩信的。据说,韩信在狱中打算写一本兵书传给后人,吕雉不准。

韩信死前,叹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吾固当烹。”没用了,就该死,还说什么呢。

吕雉以先斩后奏的方式杀了韩信并夷其三族。

事后,刘邦到洛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历史记载的这五个字,活画出了一个小人大帝的形象。

刘邦建都长安后,长安城渐渐成了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

汉长安是在秦咸阳遗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史记》说:“汉长安,秦咸阳也。”

汉长安城的未央宫遗址,位于汉长安城遗址西南部的西安门里。汉未央宫是唐朝末年毁弃的。

未央宫又称西宫,是西汉王朝的宫廷正殿,政令中心。西汉以后,仍是多个朝代的理政之地。隋唐时,未央宫也被划为禁苑的一部分。未央宫存世逾千年,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时间最长的皇宫之一。

未央宫遗址总体的布局呈长方形,四面筑有围墙。

宫城之内的干路有三条,两条平行的东西向干路,贯通宫城,宫城中部,有一条南北向干路,纵贯其间。两条东西干路将未央宫分为南、中、北三个区域。

未央宫宫内的主要建筑物有四十多座,为前殿、宣室殿、温室殿、清凉殿、麒麟殿、金华殿、承明殿、高门殿、白虎殿、玉堂殿、宣德殿、椒房殿、昭阳殿、柏梁台、天禄阁、石渠阁等。

前殿是未央宫的主体建筑,居于全宫的正中,其他建筑围绕它的四周布局。

史载,未央宫的四面各有一个司马门,东面和北面门外有阙,称东阙和北阙。当时的诸侯来朝,入东阙,士民上书,则入北阙。

西汉末年的公元9年,大司马王莽称帝,有改名癖的王莽曾改长安为常安。

光武帝刘秀起于草木之间,建立了东汉王朝后,立都洛阳,偃旗息兵,与民休息,无意向西拓展土地,也不再认真修葺长安破败毁弃的宫室了,因而,当年“东城贩营”使团经过长安的时候,找不到高档次的住处,只好分别住在旧宫殿、旧王府、旧官邸里边了。

隋朝,在汉长安城东南建了座新都:大兴城。

返上章         回目录         去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