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密码》第四十五章 悲歌远去,灞水长流

 

当年再三打报告,得不到朝廷批准。在下太想西去求佛了,只好偷渡。罪过不小,非常惭愧,也非常恐惧,请朝廷治罪吧。

唐太宗说:“原来是这样。有关部门,当受查处。法师出家后,不与世俗计较,所以能委命求法,惠利苍生,应当表彰。”

玄奘奉唐太宗之命,从长安奔到洛阳,受到接见。听了这简单潦草的几句话,其他事情没有了。回偃师缑氏乡下老家走了一趟,又从洛阳折回长安。

 

155

 

唐朝定都长安后,改隋大兴城为长安城,并进行了增修和扩建。之后又不断修建城墙、城楼等建筑,历时七十年,城市面积达到八十平方公里。

唐长安城,规划布局整齐,东西严格对称,分宫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

唐大明宫,位于西安市太华南路,地处长安城北部的龙首原上,宏伟壮丽,是唐朝精神气概的象征,也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宫殿建筑群,面积三平方公里。建于唐初,毁于唐末。

唐代建筑大雁塔、小雁塔,是公元625年建的,前者又名慈恩寺塔,后者又叫荐福寺塔,均系官方主持修建的,目的是存放僧人玄奘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籍。

玄奘是洛阳缑氏人,俗家姓名陈祎,玄奘是他的法名,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

玄奘的曾祖父名叫陈钦,担任过后魏的上党郡太守。玄奘的祖父陈康在北齐做官,最高职务是国子博士。玄奘的父亲陈惠,身高体壮,平时潜心学问,为时人所景仰,曾做过隋朝江陵的县吏。隋朝亡后,陈惠托病归乡,隐居家中。

陈惠有四个儿子,玄奘是他家的老四,出生于公元602年。

玄奘幼年跟父亲识字、念书,“备通经典”,“爱古尚贤”,常常受到乡里的夸赞。

陈惠去世后,陈家老二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后来成了该寺的法师——长捷法师。玄奘十一岁那年,入净土寺生活,学习佛经。

玄奘十三岁的时候,正式在净土寺出家。出家后,继续深造,学习佛经六年。

玄奘出家期间,统治政权由隋朝变成了唐朝。统治变换,天下战乱,玄奘跟着他二哥陈素离开洛阳,走赴四川,“挂单”于成都的寺院,继续学习佛经。

玄奘居蜀,有四五年,期间从学多师,研习大小乘经论以及南北地论学派、摄论学派等各家学说,水平大涨,渐渐地比较出名了。

公元618年,隋炀帝已经干皇帝十二年了。玄奘又随其兄游走到了汉川,随后又到了益州。

玄奘是公元622年受戒的,之后,遍历各地,参访名师,讲经说法,颇受钦慕。

玄奘对“大小乘经论”,“南北地论”、“摄论学说”等,均有甚深的见地,闻名蜀中。但他并没有满足,公元624年,又云游到了当时摄论学的中心相州——今天河南安阳一带。之后,到过赵州——在今天河北赵县境内。再返回长安,向侨居中土的印度僧人请教佛法。

早在南北朝时期,佛教界就开始了理论争执。到玄奘的这个时候,北方流行的佛教理论,以《涅槃经》、《毗昙》为主,南方流行的佛教理论,以《摄论》、《俱舍说》为主,尽管南北之间的佛教理论没有根本的分歧,但玄奘通过深入学习之后,深感佛经的汉文译著质量较低,义理含混,理解不一,注疏杂乱,难以融通。于是,产生了前往印度求师之意。

公元626年,有几位天竺僧人到了长安,玄奘得闻,前往听讲“三乘” ,但是仍然觉得难得要领,于是发愿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译,统一中国佛学思想的分歧。

公元627年,玄奘打报告请求官方批准他“西行求法” ,但未能如愿。

玄奘决心已定,决意偷渡出境,遂“冒越宪章,私往天竺”。

在走到姑臧——今天的武威之前,玄奘一直“昼伏夜行” ,过了瓜州,渡过流沙,备尝艰苦,经由伊吾——今天的哈密,抵达高昌国——今天新疆吐鲁番县境内,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才得以补足给养,继续前行。

 

156

 

玄奘后来经过库车、碎叶、塔什干、撒马尔罕、帕米尔、到达霍罗国——今天的帕米尔西部一带,转为南下,经阿富汗的巴尔赫、加兹、大雪山、巴米扬、白沙瓦、乌伏那——今天的巴基斯坦斯瓦特一带,到达迦湿弥罗国——今天的克什米尔,行程一万三千多里。

在迦湿弥罗国,玄奘进入各个寺院,学习梵文经典。一年里亲历四国,所到之处,均以努力求学为主。

玄奘边学边行,进入中印度后,学习佛教经论的同时,巡礼佛教遗迹,先后游历翠禄勒那、袜底补罗、揭若鞠阁等十多个佛教国家,最后落脚在那烂陀寺。

玄奘在中印度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历时五年,备受优遇,他连婆罗门教的书籍都阅读了,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僧人之一。

玄奘离开那烂陀寺的时间是公元637年。离开后,他先后到萨罗、安达罗、达罗毗荼、狼揭罗、钵伐多等小国家,访师参学。

玄奘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然后重返那烂陀寺,切磋质疑,探讨佛理。

此时,那烂陀寺住持戒贤请他为该寺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有机会参与了多轮佛教座谈会。

公元641年,玄奘四十二岁,有缘受到印度国王戒日的接见,并得到优渥礼遇。

戒日王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国王,跟玄奘会晤之后非常认可玄奘,遂在其当时的首都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邀请了十八个国王、三千多大小乘佛教学者和一般人士两千多人,以玄奘为论主。

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之间,玄奘名震五印,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均系最高的尊称。

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五年一度、历时七十五天的无遮大会——广结善缘,不分贵贱、僧俗、智愚、善恶都一律平等对待的大斋会。

公元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归回中土,随身携带佛经六百五十七部,走了一年多,于公元645年正月返达长安。

玄奘已经不是当初偷渡国门的不法者了,当时,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辽东战役,已经在洛阳办公。得知玄奘回国,立即诏令在洛阳接见他。

玄奘奉诏,匆忙东行,用了九天时间走到洛阳。在洛阳宫仪鸾殿,李世民接见了玄奘,与其并坐,问道:“法师当年西去取经,为什么不报道朝廷得知呢?”

玄奘如实报说:“玄奘当去之时,已再三表奏。但诚愿微浅,不蒙朝廷允许。无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唯深惭惧。”

当年再三打报告,得不到朝廷批准。在下太想西去求佛了,只好偷渡。罪过不小,非常惭愧,也非常恐惧,请朝廷治罪吧。

唐太宗说:“原来是这样。有关部门,当受查处。法师出家后,不与世俗计较,所以能委命求法,惠利苍生,应当表彰。”

玄奘奉唐太宗之命,从长安奔到洛阳,受到接见。听了这简单潦草的几句话,其他事情没有了。回偃师缑氏乡下老家走了一趟,又从洛阳折回长安。

玄奘西游,历时十七载,从印度及中亚地区带回国的梵筴佛典六百七十五部,对佛教原典文献的“中土传播”有很大的帮助。

当务之急是翻译。公元645年,玄奘在长安组织了佛经翻译团队,成立了一个“译经院” ,参与译经的优秀学员来自全国以及东亚诸地。

译经讲法之余,玄奘口授,由其弟子辩机执笔,完成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一书。《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玄奘西游亲身经历的一百一十个国家及传闻的二十八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

公元648年夏天,玄奘将译好的《瑜伽师地论》呈给唐太宗,并请太宗作序。

唐太宗的秘书班子花一个多月时间通览这部长达百卷的佛教经典,然后,弄成了一篇七百多字的序文《大唐三藏圣教序》 ,对玄奘评价甚高。

公元652年,长安佛教界在长安城内慈恩寺的西院筑起了一座五层塔,用以贮藏玄奘自天竺携来的经像。这座塔即今天的大雁塔。

随后玄奘又花了十几年时间,在铜川的玉华宫内,将一千三百多卷天竺佛经译成了汉语。

公元657年之后,玄奘住在洛阳,排除琐事困扰,致力佛经翻译。

到公元663年,玄奘译出了六百卷的《大般若经》 。门徒嫌卷帙浩繁,文字啰嗦,“请予删节” ,玄奘则“颇为谨严,不删一字” 。

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就有汉朝与瞿萨旦那的和亲以及西域出现桑树的记载——

 

157x

 

王城西行三百余里至勃伽夷城。中有佛坐像。高七尺余。相好允备威肃嶷然。首戴宝冠光明时照。

闻诸土俗曰。本在迦湿弥罗国。迁移至此。

昔有罗汉。其沙弥弟子临命终时求酢米饼。罗汉以天眼观见。瞿萨旦那国有此味焉。

运神通力至此求获。沙弥噉已愿生其国。果遂宿心得为王子。既嗣位已威摄遐迩。遂踰雪山伐迦湿弥罗国。

迦湿弥罗国王整集戎马欲御边寇。时阿罗汉谏王。勿斗兵也。我能退之。

寻为瞿萨旦那王说诸法要。王初未信尚欲兴兵。罗汉遂取此王先身沙弥时衣而以示之。

王既见衣得宿命智。与迦湿弥罗王谢咎。交欢释兵而返。奉迎沙弥时所供养佛像。随军礼请。像至此地不可转移。环建伽蓝或招僧侣。舍宝冠置像顶。今所冠者。即先王所施也。

王城西百五六十里。大沙碛正路中有堆阜。并鼠壤坟也。

闻之土俗曰。此沙碛中鼠大如猬。其毛则金银异色。为其群之酋长。每出穴游止则群鼠为从。

昔者匈奴率数十万众寇掠边城。至鼠坟侧屯军。

时瞿萨旦那王率数万兵。恐力不敌素知碛中鼠奇而未神也。洎乎寇至无所求救。君臣震恐莫知图计。茍复设祭焚香请鼠。冀其有灵少加军力。

其夜瞿萨旦那王梦见大鼠。曰敬欲相助愿早治兵。旦日合战必当克胜。

瞿萨旦那王知有灵佑。遂整戎马。申令将士。未明而行。长驱掩袭。

匈奴之闻也。莫不惧焉。方欲驾乘被铠。而诸马鞍人服弓弦甲縺。凡厥带系鼠皆啮断。兵寇既临面缚受戮。于是杀其将虏其兵。匈奴震慑以为神灵所佑也。

瞿萨旦那王。感鼠厚恩建祠设祭。奕世遵敬特深珍异。故上自君王下至黎庶。咸修祀祭以求福佑。行次其穴下乘而趋拜以致敬。祭以祈福或衣服弓矢。或香花肴膳。

亦既输诚多蒙福利。若无享祭则逢灾变。

王城西五六里有娑摩若僧伽蓝。中有窣堵波。高百余尺。甚多灵瑞时烛神光。昔有罗汉自远方来止此林中。以神通力放大光明。

时王夜在重阁遥见林中光明照曜。于是历问。

佥曰。有一沙门自远而至。宴坐林中示现神通。

王遂命驾躬往观察。既睹明贤乃心祇敬。钦风不已请至中宫。

沙门曰。物有所宜志其所在。幽林薮泽情之所赏。高堂邃宇非我攸闻。

王益敬仰深加宗重。为建伽蓝起窣堵波。沙门受请遂止其中。顷之王感获舍利数百粒。甚庆悦。窃自念曰。舍利来应何其晚欤。早得置之窣堵波下。岂非胜迹。

寻诣伽蓝具白沙门。罗汉曰。王无忧也。今为置之宜以金银铜铁大石函等。以次周盛。

王命匠人不日功毕。载诸宝舆送至伽蓝。是时也王宫导从庶僚凡百观送舍利者动以万计。

罗汉乃以右手举窣堵波置诸掌中。谓王曰。可以藏下也。遂坎地安函其功斯毕。

于是下窣堵波无所倾损。观睹之徒叹未曾有。信佛之心弥笃。敬法之志斯坚。

王谓群官曰。我尝闻佛力难思神通难究。或分身百亿。或应迹人天。举世界于掌内众生无动静之想。演法性于常音。众生有随类之悟。斯则神力不共智能绝言。

其灵已隐其教犹传。尚获斯灵深赖其福。勉哉凡百宜深崇敬。佛法幽深于是明矣。王城东南五六里有麻射僧伽蓝。此国先王妃所立也。

昔者此国未知桑蚕。闻东国有也命使以求。时东国君秘而不赐。严敕关防无令桑蚕种出也。

瞿萨旦那王。乃卑辞下礼求婚东国。国君有怀远之志。遂允其请。

瞿萨旦那王命使迎妇。而诫曰。尔致辞东国君女。我国素无丝绵桑蚕之种。可以持来自为裳服。

女闻其言。密求其种。以桑蚕之子置帽絮中。既至关防。主者遍索。唯王女帽不敢以验。

遂入瞿萨旦那国。止麻射伽蓝故地。方备仪礼奉迎入宫。以桑蚕种留于此地。

阳春告始乃植其桑。蚕月既临复事采养。初至也尚以杂叶饲之。自时厥后桑树连阴。

王妃乃刻石为制。不令伤杀。蚕蛾飞尽乃得治茧。敢有犯违明神不佑。遂为先蚕建此伽蓝。

数株枯桑。云是本种之树也。故今此国有蚕不杀。窃有取丝者。来年辄不宜蚕。

城东南百余里有大河西北流。国人利之以用溉田。其后断流。王深怪异。于是命驾问罗汉僧曰。大河之水国人取给。今忽断流其咎安在。为政有不平。德有不洽乎。不然垂谴何重也。

罗汉曰。大王治国政化清和。河水断流龙所为耳。宜速祠求当复昔利。

王因回驾祠祭河龙。忽有一女凌波而至。曰我夫早丧。王命无从。所以河水绝流农人失利。王于国内选一贵臣配我为夫。水流如昔。

王城东三百余里。大荒泽中数十顷地绝无禾草。其土赤黑。闻诸耆旧曰。败军之地也。

昔者东国军师百万西伐。此时瞿萨旦那王。亦整齐戎马数十万众东御强敌。至于此地两军相遇。因即合战。

西兵失利。乘胜残杀。虏其王杀其将。诛戮士卒无复孑遗。流血染地其迹斯在。

玄奘《大唐西域记》所载汉家公主嫁于瞿萨旦那之事,甚为翔实。

而瞿萨旦那之东数百里的河流,似乎就是尼雅河。尼雅河边“其土赤黑”的小绿洲,当应是森格尔邀请精绝国共同开发的那片神秘的植物园。

明朝政府将长安定名为西安府,之后一直沿袭下来,今天西安的格局也是明代形成的。

西安城东有灞水,灞水之上有灞桥,古来有名。

古灞桥遗址,即隋唐灞桥遗址,公元1994年当地人挖沙挖了出来。桥墩,残券,底座,桥基,分水尖,吸水兽,及隋唐时期的瓦、琉璃瓦、宋、金、元瓷片,以及北宋维修桥身时利用的唐碑等,都被挖出来了。

想当年,“东城贩营”使团和西罗马昆塔商队也是经过了灞桥的,只是不知道东汉时期的灞桥又是何等模样。

灞桥在唐朝时设有驿站,凡送别亲人与好友东去,多在这里分手,有的还折柳相赠。从此,灞桥上就有了“年年柳丝不堪折”的伤感和壮怀,也因此,灞桥被叫做销魂桥,灞桥风雪也成了长安胜景之一。

潼关晨梦,渭城朝雨,凉州残雪,阳关羌笛,无不与灞桥相联相系。

华夏英雄,怀一腔壮志,别了灞桥,到安西去,到轮台去,更到大漠瀚海去,到疏勒葱岭去,建功立业……

秦时的风,汉时的雪,隋时的雨,唐时的月,无不与灞桥相印相叠。

时间如流水一样,逝而不归,寂寞或是显赫,贫穷或是富贵,都不会以恒久的生命同流水相伴,三皇五帝,乞丐刑徒,谁也超越不了天定的归宿……

悲歌远去,灞水长流,日出日没,旧去新至。

返上章         回目录         去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