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密码》第十三章 衫袖背后美丽的眼睛

 

郑众说:“这些是我们商队的随行女宾,学识渊博的乐舞女官,很爱听讲经典,今天来参与我等的论说。按照某些规矩,男女不宜如此混坐,然今日到场人士以学问为上,乐舞女官亦皆知识之辈,平凉高会又是这般难得,本官准了。”

庭中人士本来都是跽坐的,听得郑将军介绍,纷纷抬起臀部,直起上身,顿首欢迎。也是没有见过美人儿,想偷窥新鲜。

 

044

 

“东城贩营”商队宿营在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的西出长安第一重镇平凉。平凉是安定郡的郡治所在地。

在郑众的客房里,郑众写好书信,封装了,交由下人,说:“禀报皇上的函件,交给驿站,送回洛阳。”

在会客的席子上,平凉郡守恭敬地向郑众道:“得能迎送将军,平凉地方有幸。”

郑众说:“此番领受重托,出行西域,得有机会见识平凉,于我也是幸事。”

郡守道:“说心里话,下官更愿意敬称将军为先生。不惟下官本人,平凉地方生员,也早就在翘首盼望先生大驾。先生是举国闻名的经学大家,文章造诣令人高山仰止。有一请求,不知当不当提?”

郑众道:“但说无妨。”

郡守说:“郡中要员和平凉地方若干比较著名的文人想聆听先生讲学,若能于在此休整期间安排教席一二时辰,则陇上文化之大幸也。”

郑众说:“此事可以商量。朝廷一再提倡文教,我等臣子肩负责任,能有机会为之尽力,自是欣喜,不应推却。”

郡守说:“先生和蔼平易,如此亲近地方,下官太高兴了,这就着手安排,期待聆听教谕。”

郡守府邸的办公人员,兴奋地在帛块上写出“奉知事宜”云:千载难逢,大好机遇。大将军、经学家、给事中郑众先生讲学……

平凉官府和文化人等相互转告,纷纷到郡府听讲。

在十三公主刘小丝的客房里,小丝叫道:“这几天可把人闷坏了,平凉,好听的名字, 我要出去走走!”

织云说:“郑将军已经命令宿营休整,会停个一两天,我们找机会出去看看陇上风光。”

绣雨说:“公主不是说了要去听郑将军讲学吗,今天是出去走动呢,还是听讲呢?”

刘小丝说:“听讲,我爱听学问家讲书,听郑将军这样出名的大家一席话,胜过读多少本书呢,听完了再出去无妨。去禀告郑将军,我们大家扮作一般姐妹前往,不会怎么引人注意的。”

昆塔商队也听闻了消息,赶忙找抗桂要求旁听、学习。抗桂说:“这个准了。”

郡守把府邸内的会议间布置成了临时大讲堂。给事中郑众先生的文化讲座即将开始,人们陆陆续续、越来越多地走进来,各择位置坐下。

主席位上坐着郑众将军,他的两边,是抗桂和安定郡郡守。

郡守说:“平凉的官吏和生员,为所在古城而自豪,却对古城之古缺乏了解。在正式开讲前,请先生就平凉之由来赐教一二。”

郑众说:“以此作为开篇甚好。平凉极是悠久,轩辕黄帝曾驾临平凉。夏朝的时候,平凉这个地方是戎狄和昆夷的居所。商朝的时候,平凉境内,有密、阮、共这些方国先后存在。西周初年,密、阮、共全都归顺了周朝,周文王在阮地筑了一座灵台。”

郡守道:“《诗》曰:经始灵台 ,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郑众说:“是的,灵台之用,以观察天文星象,以避除妖孽灾异。”

郑众接着讲:“春秋之时,这里是乌氏与义渠戎国的属地。秦穆公三十七年,秦国攻伐戎人,益国十二,开地千里,境内始归于秦治下。其后,秦惠文王,攻打义渠,取得二十五座城池,秦国的势力日益强盛,管理这片新得的土地,设置了陇西郡,平凉隶属于陇西郡。再后来,秦国改置北地郡,平凉又隶属于北地郡。”

这时候,一些兵丁出现在大讲堂的门口。接着,身着平常服饰的十三公主刘小丝和四位贴身侍女出现了。出于安全考虑,他们以菲薄的细纱遮着面孔。

郑众起身迎接。抗桂和郡守跟着郑众走到门口,将公主迎进来,在一侧的席子上坐了。

郑众说:“这些是我们商队的随行女宾,学识渊博的乐舞女官,很爱听讲经典,今天来参与我等的论说。按照某些规矩,男女不宜如此混坐,然今日到场人士以学问为上,乐舞女官亦皆知识之辈,平凉高会又是这般难得,本官准了。”

庭中人士本来都是跽坐的,听得郑将军介绍,纷纷抬起臀部,直起上身,顿首欢迎。也是没有见过美人儿,想偷窥新鲜。

刘小丝她们矜持地低头施礼,与人们示意。之后,在专人的引领下,坐在一个专门的地域。

 

045

 

郡守接着说:“秦皇一统后,推行郡县制。平凉地方,南部华亭、崇信划归内史,其余分属于陇西和北地两郡。”

郑众说:“其后平凉的变迁,诸位应当清楚了。”

郡守道:“我朝高祖登基,承秦之制,地方行政区划仍为郡、县两级。武帝年间,从北地郡分出安定郡,领二十一县,从陇西郡分出天水郡,领十县。设十三刺史部以辖各郡。此为天水郡产生的渊源。”

郑众说:“我朝先帝年间,政区略有调整,将原北地郡十一县划归安定郡,废安定、爰得二县,其地设临泾县。”

这时候,昆塔、普拉斯和迈克尔来了。

抗桂向大家说:“欢迎这几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参加我等学问集会。他们不是胡人,他们来自西天边的大秦。他们喜欢我大汉家的丝绸,喜欢我大汉家的文字和说话,也来求郑先生的学问。昆塔,昆塔男爵。”

昆塔施礼道:“拜见郑先生,拜见抗大人,拜见各位官长。这是我们商队的伙伴,普拉斯,迈克尔,他们跟我一样,爱大汉朝廷,爱大汉的知识。”

普拉斯说:“皇上接见了我们,给我们商队题词:使通万里。夸奖我们,远行万里的商客,是大汉的友好使者。”

抗桂请昆塔他们坐在一片尚在空着的坐席上。

罗马人显然没有受过跽坐听讲的培训,他们自然地盘腿坐下了。

昆塔坐的时候,小丝公主正在把遮面的细纱撩开一些。昆塔看到了小丝公主,不由得眼睛一亮,惊喜地伸长了脖子,但他很快抑制了自己的姿态,不使周围的人有所疑惑。

刘小丝当然看到了昆塔,她羞羞地低下头,旋即又抬起来,将细纱拉了拉,遮住自己的鼻子和嘴巴,将大眼睛闪了出来。

惊喜不置的昆塔不敢暴露自己的心思,但又确实忍耐不住,佯装整饬肩头的衣服,望向小丝那里。

郡守说:“我们盼望的时刻来临了,千载难逢的学问机会来临了,请郑先生为我们讲经。郑大人十二岁即随父研习《左氏春秋》 ,广泛涉猎,学识渊博,各种经典,无所不晓。入仕后,除忙于公务和讲学授徒外,仍致力于经学研究。著有《春秋难记条例》 ,还正在百忙之中作系列论文《春秋引注》 。

“郑先生是博古通今的学者,更是值得我们敬仰的英雄。永平七年,北匈奴骑兵再犯我大汉边境,焚烧城邑,杀掠百姓,以至多处城镇白天都要紧闭城门,百姓受害甚重。皇上派郑先生为使节,出使北匈奴。

“郑先生到北匈奴后,北匈奴单于狂傲凶蛮,竟然命郑先生行跪拜之礼。郑先生极力维护大汉使者尊严,据理力争,拒不叩拜。单于因而大怒,将郑先生软禁,断绝水火,不给食物,意图这样逼迫郑先生屈服。

“郑先生拔剑自誓,宁死不屈,丝毫不做让步。单于恐惧,才不再威逼,更派使者随同郑先生赴洛阳……”

昆塔佯装听讲,眼睛的余光望着刘小丝的方向,但又怕他们之间的不少坐客看出端倪,因而他也不断地将头转向另一方的屋角。

刘小丝以手加额,将宽袖遮了面孔,却以另一只手撩起袖幅,偷偷地看着英俊的昆塔。

昆塔看到了屋角的一块瓦片。

外面,郡府背后平凉郡的官家驿站,驿夫和兵丁们在忙碌。

这里显然是个大的迎送机构,有人在洒扫驿庭,饮马梳毛,有人在统计马匹的饲养情况,有人在检查修理官家的车辆或给车轴加油,更不断地有东来西去的邮卒身背文书布袋匆匆地奔进来或匆匆地奔出去。

驿长和驿站所有丁夫,皆负有责任。若有差错,是得受到严厉处置的。

每一档驿马、驿车到站,必须双人记录驿马的肥瘦康疾,驿车的新旧残损,列出明细,分别用于驿站自己存档和报上级备案。

“东城贩营”商队级别高,规摸大,这些任务更重更细,驿站和当地军事部门都要提供地接服务,忙碌可想而知。

昆塔听不懂中国经义,他也无心听讲。他捡过屋角那块小小的瓦片,在普拉斯的指导下,用尖刀在上面刻出了六个汉字:“后半天,郊外见。”

郑众讲经完毕,大家出门的时候,昆塔故意落在后面,找机会把瓦片递给了刘小丝,刘小丝不动声色地接在手里,紧紧握住……

返上章         回目录         去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