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密码》第三十七章 罗衫飞天的记忆
古老的丝绸之路纵横万里,是商贸路线,也是文化、政治、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阿克苏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因阿克苏河蜿蜒流过而得名。阿克苏河形成的沙漠绿洲,使之成为古丝绸之路上商队停留、交易的重镇,和文化中心之一。
多少骆驼商队穿越漫天风沙和炙人热浪,历经种种苦难,走过这条淘金之路,将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等传送到西方各地,换回几乎等重的黄金和宝石,也向东贩运汗血马、葡萄,也带来了印度的佛教,西亚的音乐,欧洲的天文学……
132
翌日,在莎车兜了几个圈子,德默号和爱福号的车身上,“莎车”两个字周围签满了当地朋友的名字,李由他们离开了莎车。
兜圈子,与其说是考察,毋宁说是对刘小丝,对昆塔,对织云和绣雨,对普拉斯和迈克尔的哀叹。
千里之约,败于一朝。谁想得到呢?谁会想得到呢?谁能想得到呢?
卡米尔问:“李由,罗伯特,森格尔要带着新王后姝儿去种树了,那个种树的绿洲,在汉家公主未到的时候,就规划好了吗?”
李由说:“按照现有的历史资料推断,那个绿洲位于瞿萨旦那东边,精绝国的西边,是瞿萨旦那和精绝国共同开发的林木基地。”
罗伯特说:“于是,公元1901年,斯坦因在尼雅河畔发现了巨大的桑树兜的遗存。”
这天,西欧重走丝绸之路的青年们没有心情聊天,他们为东汉公主、汉家女儿和西罗马男爵、西土商人的爱情唏嘘不已。
当晚投宿阿克苏,次日在阿克苏一带寻访古丝绸之路的踪迹。
卡米尔询问阿克苏在古丝绸之路上的地位。
李由说:“阿克苏大致是古时候的龟兹和姑墨一带,连接中亚、西亚和中原东土的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曾经为汉西域都护府管辖。”
古老的丝绸之路纵横万里,是商贸路线,也是文化、政治、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阿克苏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因阿克苏河蜿蜒流过而得名。阿克苏河形成的沙漠绿洲,使之成为古丝绸之路上商队停留、交易的重镇,和文化中心之一。
多少骆驼商队穿越漫天风沙和炙人热浪,历经种种苦难,走过这条淘金之路,将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等传送到西方各地,换回几乎等重的黄金和宝石,也向东贩运汗血马、葡萄,也带来了印度的佛教,西亚的音乐,欧洲的天文学……
阿克苏在塔里木盆地中北部,这里有中国最大的沙漠、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性沙漠,东西长度大概一千公里,南北宽度超过四百公里,全年没有降水,蒸发量却极高。
夏天,塔克拉玛干赤日炎炎,银沙刺眼。沙面温度有时高达七十度到八十度。旺盛的蒸发使地表景物飘忽不定,沙漠旅人常常会看到远方出现朦朦胧胧的海市蜃楼。
沙漠上有两座红白分明的高大沙丘,分别由红沙岩和白石膏组成,人们为它们起名红白山或圣墓山。圣墓山上的风蚀蘑菇,奇特壮观,高约五米的巨大顶盖下,可容纳十多个人。
在塔克拉玛干,金字塔形的沙丘,一座座屹立在平原上。常常发作的狂风,将沙尘吹起,高过沙丘三倍。因而,在狂风肆虐之下,沙丘时常移动,人常常迷路。
塔克拉玛干沙漠流动沙丘的面积很大,类型复杂多样,复合型沙山和沙垄,宛若憩息在大地上的条条巨龙,塔型沙丘群,呈各种蜂窝状、羽毛状、鱼鳞状沙丘,变幻莫测。
风沙活动十分频繁而剧烈,流动沙丘占八成以上。沙丘每年可移动二三十米。近一千年来,整个沙漠向南伸延了大约一百公里。
绵延的沙丘间,有内流河,因而有少量的植物,稀疏的柽柳、硝石灌丛和芦苇,这些植物,它们的根系异常发达,超过地上部分的几十倍乃至上百倍,以便汲取地下的水分。
然而,厚厚的流沙层阻碍了植被的扩散。植被在沙漠边缘——沙丘与河谷及三角洲相会的地区,地下水相对接近地表的地区——较为丰富。
在河谷中,除了柽柳等植物外,尚可见一些河谷特有的品种,胡杨、胡颓子、骆驼刺、蒺藜及猪毛菜之类。
沙漠的边缘,生长发育着密集的胡杨林带和柽柳灌木,形成一个个沙海绿岛。沿着河岸,芦苇、胡杨以及多种沙生野草,构成大漠中的绿色走廊。
绿洲林带中住着野兔、小鸟等动物。开阔地带,可见成群的羚羊。在河谷灌木丛中,有野猪、猞猁、塔里木兔、野马、野骆驼、天鹅、啄木鸟。有食肉动物狼、狐狸,还有沙蟒。
有的动物非常奇特,为了抵抗烈火一样的干旱,养成了夏眠的习惯。
驱车行进在塔克拉玛干大漠公路上,犹如荡小舟于大洋。眺望远方,浩瀚无边,天穹苍茫,地域缥缈,油然而生的奇异力量震慑人心,令每一个人都感慨人生得失的微不足道。
东汉时期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的连绵绿洲中,有着辉煌的历史文化。西欧重走丝绸之路团队即将到达的拜城和库车,就是当年“东城贩营”和西罗马昆塔商队留下故事的地方。
汉魏之后,佛教在西域愈发兴盛,龟兹的克孜尔千佛洞、库木吐拉千佛洞等石窟群开始雕凿,它们是文化流动的产物。
李由他们将克孜尔尕哈烽燧收进了镜头。
133
克孜尔尕哈,古代突厥语的意思是红嘴老鸹或红色哨卡。在库车西侧,坐落于却勒塔格山南麓盐水沟沟口的冲积台地上。
卡米尔请教关于中国古代烽燧的知识。罗伯特和李由便给她讲解,烽燧是古代军情报警的一种设施,又叫烽火台,烽台,燎台,烟墩,烟楼。一般十里左右一座,相互靠烟火联络。
守台士兵发现敌人来犯时,立即于台上燃烧掺有兽类粪便的柴草,释放浓烟,若是夜里则燃烧加有硫磺和硝石的干柴,使火光通明,邻台见到后依样随之,这样,敌情便可迅速传递到军事中枢部门,继而发布命令,出兵作战。
烽燧往往建在荒凉的边地,缺少柴草,兵士们捡拾狼粪晒干烧用,烧出来的烟,人称狼烟。在烽燧管理制度中,规定不同的暗号,表示进犯敌人的多少,如举一道烽火或燧烟,示意来敌五百人,五百人以上举二道烽火或燧烟。
日常管理烽火台的官吏叫燧长,带领一班人马,日夜守候其中,随时受命发出或接收信息,以可见的烟气和光亮向各方与上级报警。
克孜尔尕哈烽燧,是目前古丝绸之路北道上时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遗址。它的基底平面是个矩形,东西长约六米,南北宽约四米,夯土构造,越高越收缩,成为梯形,现存遗址高约十六米。
烽燧顶部夯层中夹有木骨,顶部为木坯垒砌,并建有瞭望塔楼。现在仅存木栅残留。烽体受自然侵蚀,长期风化,端部区呈凹陷状,南侧中上部也已形成一大凹槽,这使它看上去很像一对并肩仰天的企鹅。
烽燧北侧,尚有坍塌的废墟,系当时建筑物的遗迹,原本可由其登临烽燧之顶。
克孜尔尕哈这处烽燧,是窦固镇抚西域的时候,也就是“东城贩营”使团和西罗马昆塔商队经过的时候筑建的。
从构造上看,烽燧身上有树枝,有木楔。年深月久,今天依然可以看见当时的兵士们筑造得何等认真、扎实。
今天,它已经老了,雄姿犹存,巍然耸立在这里,不说一句话,不给任何人以任何东西,只让你看它几眼就行了。它这样多好,谁也别想再掌握它,站在它的上面。人类掌握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克孜尔千佛洞,又叫克孜尔石窟,位于明屋塔格山的悬崖上,南面是木扎特河河谷。
克孜尔石窟雕凿于“东城贩营”商队走过之后约二百年,是龟兹国的文化遗存。有四个石窟区,正式编号的石窟有二百三十六个,大部分雕像都已被毁。
四个石窟区,按自然区域分为谷东区、谷西区、谷内区、后山区,绵延约三公里。
古龟兹国存在了一千多年。是西域三十六国中的大国之一,它的国土包括了今天的库车盆地绿洲、赛里木绿洲、拜城绿洲、阿克苏绿洲、新和绿洲、沙雅绿洲和轮台绿洲。
佛教是在公元之初,即中国汉朝的明帝时期——“东城贩营”使团西行之前三十年左右传入龟兹的,经过大约三百年,走进兴盛期——修建了很多装饰富丽、规模宏大的寺庙,集中能工巧匠和著名画师,大兴土木,建造了气势恢宏的克孜尔千佛洞。
佛教传入龟兹六七百年的时候,龟兹王国的王宫都装饰得同寺庙一般,他们对克孜尔千佛洞石窟群的进一步雕凿一直没有停止。
克孜尔千佛洞,洞窟层层叠叠井然有序,包括供养佛像做礼拜用的支提窟,僧尼静修或讲学用的精舍毗呵罗窟,僧尼起居的寮房,埋葬骨灰的罗汉窟等,一应俱全,世所罕见。
节日期间,龟兹国各佛寺都用丝绸把佛像装饰起来,载到彩车上,在城内街道上缓缓游行。
上自国王、王后、贵胄、大臣,下至庶民百姓,牧工农商,都脱掉帽子,穿上新衣,赤着双脚,手拿鲜花,迎接佛像。佛像驾临时,人人顶礼膜拜,个个焚香散花。
据考证,有名的高僧鸩摩罗什就出生在这里。
鸩摩罗什的母亲是龟兹王白纯的妹妹,拥有印度婆罗门血统。鸩摩罗什七岁出家,九岁跟随母亲到北天竺学习佛经,十二岁时同母亲一起返回龟兹。龟兹王听说他回来,亲自远迎,并专门为他造了金狮子座,铺以大秦锦褥——豪华的罗马垫子,请他升座说法。西域各国国王都在他的座侧听讲。
东土听说他是巨匠级人物,重金聘请。由于他轻易不允,三个王朝活捉了他两次。前秦王苻坚为了请到他,竟遣兵数万攻打龟兹。
公元401年,鸩摩罗什到了长安,后秦王款待他以国师之礼。从此,他在长安国立译场逍遥园从事佛经的翻译,与直谛、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克孜尔石窟的洞窟形制有两种。一种为僧房,是供僧徒居住和坐禅的场所,多为居室加通道结构,室内有灶炕和简单的生活设施。另一种为佛殿,是供佛徒礼拜和讲经说法的地方。
佛殿又分为窟室高大、窟门洞开、正壁塑有立佛的大佛窟和主室作长方形、内设塔柱的中心柱窟,还有部分是窟室较为规则的方形窟。
不同形制的洞窟用途不同。这些不同形制和不同用途的洞窟有规则地修建在一起,组合成一个单元。从配列的情况看,每个单元可能就是一座佛寺。
中心柱式石窟是最有特点的克孜尔石窟建筑,它分为主室和后室。
走进石窟,先看到主室正壁上的主尊释迦牟尼,两侧壁上和券顶则绘有释迦牟尼的事迹,如本生故事。看完主室后,按顺时针方向进入后室,看到的是佛的涅槃像。然后,再回到主室,抬头正好可以观看石窟入口上方的弥勒菩萨说法图。
最能体现克孜尔千佛洞特点的是壁画。
克孜尔石窟中的许多洞窟都有壁画。
这些古龟兹国画师们的宏幅巨作,记录着当时历史、现实生活的图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民俗皆有,以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信息。
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特点,是菱形格的构成。每个菱形格就是一个佛教故事、因缘故事或供养故事。以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或动物为构图中心,四周辅以其他必要的人物、动物和背景,从中可以看到佛教从西向东传播的过程。
洞室中姿态飘逸的飞天,其手中的琵琶,是从波斯传入的,后传到唐朝都城长安,又后传到日本,目前,其实物在日本被当作国宝。
壁画中,佛像线条圆润,表情生动,衣饰等方面可见印度画风的影响。
克孜尔石窟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背景,令人驻足沉思,浮想联翩。但是,石窟处处满目疮痍,却实在惨不忍睹,令人心痛。
供养释迦佛的拱型佛龛里,空空如也。壁画上所有佛像左半边的袈裟均被剥走,因为它是金箔制成的。甚至整壁整壁的壁画被揭走,只在洞壁上留下斑斑点点的斧凿痕迹……
克孜尔千佛洞中第三十八窟被称为音乐窟。
三十八窟的壁画,描绘了龟兹乐队演奏的场景。左右两壁上,有二十个乐师,每人奏着一件乐器。从手势和乐器的音位来看,居然都停止在一个节拍上。
龟兹琵琶,阮咸,排箫,手铃,钹,长笛……璎珞飘拂。
还有舞者,手持璎珞。舞者多是体态轻盈的少女,穿紧身薄罗衫,上身半露。她们或立,或蹲,或腾空而起如御风行驶,或脚尖着地如陀螺转动,舞姿优美,柔若无骨。
还有准备上场的舞者,刚化好妆,拿着璎珞回头照铜镜,照一照妆容化得如何,回眸一瞥,神态毕肖,栩栩如生。
这些壁画告诉人们,当时位于丝绸之路上的这一古国文化繁荣的景象。
134
库木吐拉千佛洞是李由他们第二天走到并考察、拍摄的。
库木吐拉千佛洞比克孜尔石窟开凿时间稍晚,是仅次于克孜尔千佛洞的古龟兹较大的石窟群。
库木吐拉是维吾尔语,意思是沙漠中的烽火台,可以想见,它与当时当地烽燧之间的密切关系。
库木吐拉千佛洞开凿在木札提河东岸的山崖上。山崖由砾石和砂土沉积而成,结构松散。现存洞窟一百一十二个,分为南区,北区,丁谷山峡谷区三部分,存壁画数千平方米。
它又被称为汉人洞,汉唐风味甚浓,是中原和龟兹传统友好关系史的一个缩影。它开凿于龟兹地区佛教的鼎盛时期,其时,正是中原的唐朝时期。在空间上,它正处于丝绸之路北道要冲,是多地多种文化的交汇点。
库木吐拉石窟早期洞窟,形制与克孜尔千佛洞大致相同,主要是中心柱窟与方形窟两种。
中心柱窟佛堂,平面呈长方形,主室窟顶多为纵券形。正壁中央凿一大龛,左右侧为券形通道口,经行道通入后室或后行道。有的方柱体各壁凿一龛。
壁画题材,多雷同于克孜尔石窟,即主室券顶中脊绘天象图,券顶侧壁绘菱形山峦为背景的佛本生故事或因缘故事。主室两侧壁主要绘因缘佛传,行道后绘以涅槃为中心的佛传内容。
方形窟佛堂平面作正方形或长方形,有的在后部中央设佛坛,顶为穹窿形。壁画题材,侧壁多为佛传故事,穹窿顶绘条幅状的佛与菩萨相隔的立像。
中期洞窟的形制,与早期大同小异。
中期,除沿用早期洞窟的题材外,还出现了与中原地区的唐窟相似的题材,明显地出现了与龟兹风格迥异、具有鲜明中原地区佛教艺术特征的汉式装饰纹样、汉画风格及当时中原流行的密宗题材。
晚期洞窟出现了回鹘人供养人像,但从中可以明显看出所受中原地区汉文化的影响。
考察库木吐拉千佛洞之后,西欧重走丝绸之路团队勘察了龟兹故城遗迹。
库车大致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中部,地处丝路要冲,是龟兹国都和唐朝的安西都护府所在地。在库车河与渭干河及其支流,分布着皮朗古城、明田阿达古城、大黑汰沁古城等遗迹。
库车的龟兹遗迹,有鲜明的龟兹文化特点,并可见西方和中原文化的一定影响。
卡米尔说:“博努瓦先生,现在该请你来给我上课了。”
博努瓦道:“好的。二十世纪之初年,日本人渡边哲信、法国人伯希和、英国人斯坦因、德国人格林韦德尔和勒科克等人先后探险和发掘,也发表过一些报告和出版过一些论著。”
在他们的发现中,古龟兹遗址中的皮朗古城和明田阿达古城比较重要。
皮朗古城,位于库车县城西约两公里的皮朗村。古城略呈正方形,周长近八公里。城墙是沙土夯筑的,现在可以看到的城墙残高,有的地方有两米,有的地方达七八米。除东、南、北三面城墙尚有残余外,西墙已荡然无存。另外,每隔四十米左右有城楼基址一个。
城内已经没有东西了,什么都没有了,基本就是一片土堆了,仅残存有六个高大的夯土台基。
博努瓦说:“公元1985年,中国考古学家在台基附近,进行过挖掘,收获是少量子母砖、莲花纹瓦当、筒瓦、陶罐、陶盆、铜件铁器残件、汉五铢钱、龟兹小钱,也发现有唐代的开元通宝、建中通宝。”
这里是龟兹国王居地,是公元73年“东城贩营”使团和西罗马昆塔商队驻留的地方,俗称龟兹故城。
它曾经是万里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人来人往,骆驼马匹交错而行。西域商人,内地前往西域的僧人,包括后来的唐僧玄奘西天取经也是经过此地的。
因为龟兹古城基本都是土坯建造的,无数年头的风吹日晒,残存确实可怜。夕阳西下,几个年轻人对着龟兹古城遗址,凭吊历史,情调不无苍凉。
卡米尔说:“‘东城贩营’使团和西罗马商队好像没有经过龟兹之外的其他城堡,我指的是在龟兹境内。”
博努瓦说:“他们经过的时候,有的城堡还没有呢,譬如明田阿达古城,就是几百年后才有的。”
明田阿达古城在库车东北约七公里处,位于乌恰河与伊苏巴什河之间,一处名为“明田阿达”的戈壁高地上。
明田阿达古城现存主要遗迹相当于唐代,延续至回鹘时期。古城有内外两重,但是不大,城墙是沙土夯筑的。
内城残存两个夯土台基,其中一个好像是佛塔的基址,台基旁有房屋遗址。
在内城的西城墙和南城墙之外,散布着十七个夯土台基,是塔或寺的基址。外城仅残存北墙和东墙,是土坯垒砌的。北城墙中间还有城门遗迹。
明田阿达古城内曾经出土的遗物,主要有汉文佛经残纸,汉文纸文书,正面写汉文、背面写回鹘文的残纸,印制佛坐像和佛塑像残件,以及子母砖、残陶器、残木器,中原文化的渗透已经很明显了。
沿着外城墙内侧的北墙和东墙,分布有一些较大的土坯建筑。
从这些建筑的形制及内外城之间的广阔空地来看,该城可能是中原兵马的驻守之地,用以保卫安西都护府和龟兹地方。
罗伯特说:“龟兹这一带,寺院遗迹是不少的。龟兹向有塔庙千所之誉,现存以苏巴什佛寺和阿奢理贰伽兰遗迹最为著名。”
苏巴什佛寺,又称昭怙厘大寺、雀离大清净寺,现存主要遗迹相当于中国唐代,延续至回鹘时期。寺院建于一座小山岗上,有几座方形土坯塔,塔旁有寺庙遗迹和石窟,残存一些佛殿和僧房等建筑遗迹。
寺内遗物,主要有塑像、壁画,龟兹文、汉文和回鹘文文书,以及唐朝铜币。
法国人伯希和与日本人渡边哲信曾经在此处遗址挖出并各拿走一个圆形舍利盒,盒盖上绘有乐舞人画,工丽而生动。
阿奢理贰伽蓝遗址,平面略呈不规则方形,周长约四百米。寺门在东壁中间偏北,寺内有两座小院,两座小院之间,有道路相通。其一小院,四周分置佛殿、书库、高塔和僧房。其二小院,亦配置有佛殿、高塔等设施。
阿奢理贰伽蓝盛期约在唐代,主要遗物有塑像、浮雕佛像、木雕小佛像、壁画残件、汉文佛经残纸以及唐朝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