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武则天》第三十一章 姬晋飞升入云际

 

秋风起时,李世民东巡洛阳。

车辇在隋东都的原乾阳殿、则天门一带停留。

想起当年,也就是七年前,他率领军队打败王世充,极其讨厌杨广的奢华,纵容部下烧毁了大隋的乾阳殿、则天门。目今自己做了皇帝,却同前朝一样享乐,感慨不已。

李世民驻跸洛阳期间,处理了大量政事,接见了个别特殊人物。

洛阳偃师的缑氏镇陈河村,有个胸怀大志、眼光高远的小伙子,名叫陈祎。陈祎通过洛阳长官向李世民呈递表疏,敬请皇上批准自己出境“游学” 。

缑氏,在洛阳以东六十里地方。祎,读音“一” ,意思是美好。

缑氏,来头大了。说是周朝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升天的地方。

做父亲的一般都欣赏儿子,可偏偏周灵王姬泄心——你听这个名字多么要命吧——却很是邪气,看儿子,左不顺眼右不顺眼。

姬晋不是周灵王的长子,但曾受到灵王宠爱,立为太子。

姬晋喜好音律,灵王有次忽生美意,命巧匠琢玉为笙,赐予太子。太子吹之,声如凤鸣,响入天际。

公元前550年,洛阳遭了大水灾,瀔水、洛水都越过了警戒线,跑到城里,猛撞宫门。城里城外,泽国一片,人喊畜叫,四处告急。

周灵王紧急防汛,组织军民,搬土阻挡,不让洪水进入宫殿。

太子姬晋年方十二岁,发表意见说,水患原因在于河道淤塞,治理方法是,宜导不宜堵,这样堵,是堵不住的。说完,还又多了个嘴:“水宜疏浚,不宜围堵,跟治理国家一样。”

太子本来无事,这天借用政治比喻治洪,让昏庸的灵王多心了。他认为太子有抢班夺权之嫌,心说:我这还扎实着呢,你就想干预国政啊?偏不听你小儿的。不但不听,还发了一怒,把太子废为庶人。

周灵王命令官兵总动员,日夜轮流转,以大量泥土筑堰堵城。

这样一来,洪水在洛阳周围乱转,大片良田被淹掉了。

姬晋被贬之后,反而觉得轻松了。他走出洛阳城,在周围的山梁之间转悠,散心。

有一日,雾气氤氲之中,姬晋登上了北邙山。山上的空气比之污浊的宫廷中,不知清凉甜美几千倍也。

在北邙山翠云顶,有几间草房,簇拥以大树,房前空地上有座炼丹炉,前边还有焚香用的小土堆。

姬晋好生讶异,是谁在这里修炼呢?

姬晋掀开丹炉的盖子,见里面有酸醋大约半瓯,沉淀时久,清凌凌的。恰好觉得口渴,便端起来饮了一口。

哇!哇噻!姬晋这一下饮到宝物了,过了一阵子,感觉体内元阳涌暖,继而发现世界清凉通透,耳朵听到了天宫的美妙乐音,眼睛看到了常人肉眼所不能企及的千里遥远。

这位小姬没有修过《化学》 ,不晓得他之所饮液体,里面含有毒物,即重金属“汞” ,汞中毒使他幻听、幻视了。

小姬以为自己成了神仙,入了太虚美境,所闻所见,皆为吉兆、祥瑞,是天神对他的召唤。

仰首向南眺望,但见嵩山仙气茫茫,神影飘飘,香烟袅袅,更远之处,太虚无际,辉煌明亮。

他忽然想起来,人们说嵩山里有个仙人浮丘公。于是决定离开洛阳城,找浮丘公,去做神仙。

周灵王一时头懵,废了太子,事后很快又后悔了。

昏君都这样。再想找太子,却怎么也找不到了。

嵩山号称天室,峰峦巍峨起伏,气势磅礴,重岩叠翠,山清谷幽。

姬晋抛弃了他过去享有的王家富贵荣华,在如今的他看来,富丽堂皇的宫殿也比不上他和浮丘公的绿林野屋。

在嵩山,日出如华,日落气清,呦呦鹿鸣,食野之萍,脱巾独步,时闻鸟声。其修道也,静心净气,以求真谛,洗练后的心,像明净的潭水一样,平,静。

姬晋家的仆人,也是他的好朋友柏良,多年后的一日,在嵩山中打猎,遇到了姬晋,非常惊异。

柏良告诉姬晋,姬家老爹周灵王后来如何后悔,如何思念儿子,日夜呼唤,希望出走的晋晋能幡然悔悟,回到洛阳宫中。

姬晋多年静修,已是神仙之身了,无喜无忧地说:“可以告诉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此地山头。”

柏良把消息禀告周灵王。

灵王获悉太子还活着,大喜过望。到了指定日子,亲自率众来到山下等待。

一阵清风过后,羽冠鹤氅、玉貌丹唇的姬晋乘坐白鹤,出现了。然而,可望不可及。

姬晋取出玉箫,奏一曲,清风习习,奏二曲,彩云飘飘,奏三曲,白鹤成对,翔舞于空中,孔雀数双,栖息于林际。

接着,百鸟和鸣,宫商协调,皇皇悦耳。

姬晋奏罢,施礼拜谢,飘然飞天,渐渐远去。

众人全都呆了。突见太子姬晋剑柄上的结花缑件从空中掉下,挂在山岭头的树上。

人们忙着去取那缑件,待再看时,姬晋早已飘入云际,成了真正的天上神仙,只留下箫声鹤鸣,杳杳远远。

缑件坠落,从此成为缑山其名的来历。

周灵王唏嘘不已,然也无济于事,只好在缑山下焚香,毕,返回洛阳王城。

洛阳人在缑山上的太子升仙处修建了祠堂,竖立了石碑,纪念姬晋太子。

缑山在今天的洛阳东南,偃师市府店镇境内。

陈祎的家,就在缑山脚下,当年周灵王焚香祭拜儿子的地方。陈祎有三个哥哥,他是家里的小四。

陈小四幼年跟父亲识字念文章,养成了文静的性格。父亲去世后,二哥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小四跟着二哥在净土寺生活,耳濡目染,《法华经》和《维摩经》都能背一些。

公元612年,陈祎十岁,在洛阳净土寺剃度出家,得到法名“玄奘” 。出家后,在净土寺学法读经六个春秋,《涅槃经》和《摄大乘论》都得以熏习。

隋末唐初,中原战乱,玄奘跟着二哥离开洛阳,远涉四川,投师学佛。

兄弟俩在蜀地四五年,玄奘拜了多位师傅,研习了大乘、小乘经论及各家学说。

公元622年,已是唐朝李渊的武德五年了,玄奘在成都受了具足戒。

具足戒是全面的戒律,有二百五十条之多,不像二师兄,只不过受了“八戒” 。

受了具足戒,便像研究生读出来了。之后的玄奘,游历各地,参学访研,讲经说法,为人钦慕。

玄奘先到了荆州天皇寺。讲《摄大乘论》 、《杂心论》 ,淮海一带名僧闻风来听。六十高龄的大德智琰,也对他执礼甚恭。

继而,玄奘往赵州——今天的河北赵县,跟从道深法师学习《成实论》 。

玄奘遍访佛教名师,修学《摄大乘论》 、《杂阿毗昙心论》 、《成实论》 、《俱舍论》以及《大般涅盘经》等,造诣日深。

之后,觉得舶来的佛家经籍,不但十分琐碎,而且异说纷纭,甚至很多地方相互抵触,无从获解,难得定论。于是,他发下“西天取经”的宏愿,要去佛教起源的地方,请来“正经” ,以弘正法。

李皇上到洛阳视察工作,玄奘恰好从河北返回,他找到同具西行壮游之心的佛家友好陈表,请求皇上给予护照,远往天竺——今天的印度,求取佛法。

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李世民没有批复陈祎和陈表的奏疏。

陈祎和陈表两个人自然也就无从办理护照了。

佛教兴盛于南北朝时期,但经典翻译难度很大,因此,东土一直有人想到天竺去看看真正的佛典是怎么样的。

东汉明帝刘庄时期,朝廷曾拨出专款,派遣郎中蔡愔和博士秦景,带着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三人,西往天竺,访求佛道。

汉朝访佛代表团,浩浩荡荡,越过旷无人烟、寸草不生的八百里流沙,攀上寒风驱雁、飞雪千里的茫茫葱岭,继续前行,到了大月氏国。

大月氏国在今天的阿富汗至中亚一带,恰遇正在那里宣教的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汉朝访佛代表团在两位僧人处看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像,认为求到真东西了。

蔡愔和秦景用白马驮来了求到的经卷,还邀来了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

汉明帝刘庄诏命,在洛阳城西雍门外三里处,御道北侧,立塔建寺,曰“白马塔寺” ,或曰“白马寺” ,以安置德高望重的印度名僧,储藏他们带来的宝贵经像等物品。

曹魏时期,也有人到西域求法,两晋南北朝时期,到西方求经之人尤多。

晋时僧人法显,佛学修养深,梵文基础好,西行求法到北天竺和中天竺,历时三年,背回很多经书。

法显去的时候走的陆路,回国走的是水路。

回来时,坐船从印度到斯里兰卡,在海上遇到了风浪,辗转漂流,到了苏门答腊,再坐船漂到中国广州,之后又在海上漂流很久,方才靠岸。

上岸一看,哦哈,山东青岛啊!

法显算一算,从斯里兰卡开始,在海上走了三年。了不起的时间跨度。

玄奘西天取经的期望,除了佛教的,还有世俗的——就是为天下黎民苍生寻找离苦得乐之路。

玄奘决心已定,没有护照,偷渡也要出去,“冒越宪章,私往天竺” 。